让独自过年的孩子过个好年

刘少鹏

最近,因多地出现疫情,为防范风险,不少地方倡导务工人员非必要不返乡,留在工作地过年,并出台政策,细化配套措施,以期让他们想留、能留、留得好。“务工人员”“留”两个词放在一起,让人想起另一个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就在父母可能已经退掉归程票的另一头。所以,笔者建议,务工人员“就地过年”的配套措施必须包括对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注。

笔者曾在贵州山区和留守儿童生活过一段时间,深切体会到孩子们生活的不易和对父母的需要。这群处境本就特殊的孩子,今年的春节可能更特殊。之前,不管如何,爸爸妈妈在过年时总会回来,给予哪怕短暂的陪伴。但今年,其中一些或许不能如愿了。此时,孩子对亲情的需要更加凸显。

关爱是多方面的,但对这群孩子,尤其是此时此刻,最需要关注的一定是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正如媒体报道所说的,虽然村干部常常给留守儿童送玩具、送书本,物质上基本不缺,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想必孩子们最渴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怀。而这份关注和关怀,首先应来自父母。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赖,是孩子心理能量的第一来源。懂得关爱孩子的父母,即便不在身边,也可以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孩子。相反,一些天天守在身边却不懂、不会、不知道如何关心孩子的家长,在育儿上往往出现各种问题。要“就地过年”了,作为家长,是否可以趁机总结和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够多吗?是每天都会和孩子联系,还是平时不管不问,就等着以后回去集中补偿呢?关心孩子的方式,会不会只是买买礼物、发发压岁钱?每次电话聊起的话题,会不会仅仅是学习成绩?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要来自社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引导留守儿童工作要在暖心贴心上多下功夫。不过,相比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努力常常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难度大。这时,留守儿童所在的政府、村委会、学校,是否用心去做了相关工作?趁这次家长“就地过年”,留守儿童更需要帮助之时,是否可以创新方法、改进工作?

对于教育而言,每一次困难都可能是一次好的教育契机。“就地过年”虽然算不上一次危机,但也是为了避免更大危机(疫情反弹)而做的一种牺牲。既然不能回去,家长是否可以学习如何提高“云陪伴”的本领,或者回归传统,尝试充满仪式感的手写家书。村干部可以考虑趁此机会把工作做细致,做进孩子心里。学校可以通过课堂、寒假作业等形式创新设计,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给他们注入更多心理能量。

有了家安,才能心安,留守的孩子在家开开心心,“就地过年”的家长才能留得好。留守儿童得到持续关爱,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中国教育报202101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