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靠什么“征服”观众?

讲解员的仪与态

/ 伊帆 /

前些日子,为《千里江山图》去了趟北京,顺便再次走进与紫禁城斜对门的国家博物馆。也不记得是第几次逛国博了,却再次被国博的讲解员“征服”。

在“古代中国”展厅,我遇到一个正引领一群中学生参观的讲解员,所以用“引领”这个词,是因为第一眼望见他时,站在学生群中这位“小哥哥”举手投足更像老师,他带着孩子们在穿越数千年而来的文物前驻足、分享,再泰然走向下一件,孩子们意犹未尽、亦步亦趋。

在略昏暗的展厅里,他们像游弋在历史汪洋里的鱼,恣意,尽兴。我跟着听了一会儿,“小哥哥”指着商代的乳钉纹青铜方鼎,引导同学们观察其上的纹饰,“大家注意看,鼎的腹部四壁边缘和底缘是乳钉纹,上腹部带状的,还有四足上,则是饕餮纹。其实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为了强调重点,他辅以简洁有力的手臂动作,以纪录片画外音般的表述,让文物有了观众能感知到的呼吸与脉动。

▲四羊方尊  商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  (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文博圈摄

在四羊方尊面前,我又遇到了另一位讲解员。他先讲解四羊方尊的铸造工艺,引导我们欣赏其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身的精湛技艺,带我们认识方尊通体的各种纹饰,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以鳞纹,两侧是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则是夔纹。

再指引我们注意两羊之间比邻处探出器表的角龙,领略它动静结合、浑然一体的美。他还很负责地透露古人的“小心机”:“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小哥哥”说完四羊方尊的“前生”,又讲其“今世”。方尊1938年在湖南出土时就卖了400大洋,再转手即叫价二十万大洋;随即被国民政府收缴,成了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案头的笔筒,毛笔就挂在羊角上;日寇逼近长沙时在战火中遗失,解放后,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破木箱子里,它已是20多块碎片;成功修复后,方尊口缘有一块残缺,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始终念念不忘,终于在1976年发现线索,千方百计寻得当年挖到它的姜氏兄弟,尊口上的云雷纹残片终于完璧……

▲青铜面具  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 伊帆摄

最后又总结,大意是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它们多舛的命运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原话记不清了,但他传递出来的人文关怀和民族自信使人感慨、激动,让人走在展厅里,每一步都踏实、自豪,也充满敬畏。

▲青铜面具  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文博圈摄

“虢季子白”青铜盘、三星堆青铜面具、战国铜冰鉴、秦“编年纪”竹简、西汉古滇国诅盟场面铜贮贝器……沉默的文物都变得鲜活了。

在讲解完金缕玉衣后,他还不忘延伸几句,告诉我们这件玉衣的玉质不算好,是岫玉,有机会可以去看徐州博物馆藏的狮子山楚王墓玉衣,用了4000多片和田白玉,多是羊脂料。他又告诉我们,魏文帝曹丕废除了玉衣厚葬之风。

几步间,也把我们带到曹魏时期,曹植的随葬品不过几片光素无纹饰的青玉组佩……就这样,跟着这位“小哥哥”穿行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一件件文物宛若浩瀚史书的句读和华章,而他以高度的专业素养无缝衔接了我们和那些从远古走来的陌生的瑰宝。

必须承认,在国博负一层遇到的几位男讲解员无一不站如松、行如风,儒雅、谦和,那叫一个器宇轩昂!

第一次觉得讲解员竟会如此帅!

讲解竟可以是这么酷!

说句女性讲解员不爱听的话,讲起历史文物来恐怕还真是男性更有优势,要不怎么人文地理类的纪录片都是男性的配音呢?

然而,在楼上的中国古代玉器展,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却刷新了我先前的观点。她是一位60多岁的长者,遇见她时正在讲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她指着弦纹琮上下两端圆筒阴刻的多道平行弦纹,再三强调“工具、别忘了工具!”那时能有什么工具呢?

无非是一双手和兽皮、藤葛之类的罢。钻孔、磨细、抛光又是怎样进行的?我们无从想象,但坚硬的玉质上平滑流畅的线条就在眼前,优美典雅的器形也端端地站在那里。这位讲解员教我们欣赏古代玉器的美,告诉我们古人“与玉比德”的情操,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凤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文博圈摄

佩玉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它也约束人的仪态,所谓君子追求“佩玉之度”、“佩环之声”。“你们想啊,一个人身上佩戴着各种玉,走得急了,浑身叮当作响,成何体统?还有古装戏里,女子回首,头上的钗环乱颤,也是不对的,那时要连着身体一起慢慢转回……”一席话,说得我们相视而笑,仿佛遇见很多不曾见过的美好。

这位讲解员带我们见识朴拙传神的“汉八刀”,欣赏春水、秋山玉,了解玉由祭祀、礼制和权威的载体逐渐走向世俗、走向民间生活,她微笑着说:“玉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样的讲解,无需甜美的声音,更无关容颜几何?

她侧身站在那里,温文尔雅,娓娓道来,把时间积淀下来的学识和情怀愉悦地分享,让人入耳入心。我想,于我们是享受,于她亦是享受。记得说到一件玉蝉时,她向我们提问,并用温暖的眼神予以鼓励。“入葬时放嘴里的”,其实快乐不仅仅在交流得来,我仿佛还看到了多年后自己的样子。

可惜还要去国家大剧院,我没听完这位讲解员的讲解,没有机会为她鼓掌,就借今天的文字向她致谢吧!

第二天,去了一处著名的王府,那里的讲解员却让人大跌眼镜。她们穿着红色锦缎中长夹袄,倒也颇符合王府的格调,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带着黑色的尼龙手套,话说10月底的北京也不冷啊?即便冷,带着手套指点文物或景致合适吗?

脚下的鞋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运动鞋和毛茸茸的时装鞋。她们讲解起来几乎一个腔调,除了各自的音质不同,基本上节奏、语气如出一辙。有的走在前面自顾自地讲,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有的站定了,倒背着两手讲解,如果不听内容,还以为在训话。

还遇到一位直接下逐客令的:“不是我的客人不要跟着听啊,我的客人只有三位!”偌大的府邸和后花园,还有那些前尘往事,真的让人索然无味了,不由想起《一代宗师》里宫二的一句台词:“可惜了这一屋子的精致!”

回来好几天了,一直在回想此行遇到的讲解员,回想他们的仪态风范。我想,“仪”是职业素养,是把观众带进历史文化氛围的工具,“态”则是内涵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引领观众文化朝圣路上的十里春风。

作为讲解员,只有植根内心的追求和敬畏,才能真正承担文物工作中其无可取代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弘扬自身所代表的文化。这应该也是很多人至今不喜欢用智能讲解器的原因,还是有眼神、有微笑的人工讲解来得有温度和质感啊!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优秀的“一线”讲解员,亦与同道分享、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