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四书”是国学的基础——民权86岁退休教师冯韬
《大学》,《中庸》同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宋朝朱熹从《礼记》里移出来,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古今学者都把“四书”看作是国学的基础,学国学应先从“四书”入手。《大学》是“四书”的内核,“先读《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语》,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一)《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大学》里的核心内容。谈到修身在正心的原因,写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治国必先齐家的道理说得也很明白:“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谈到治国之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君子必慎其独,提得也很好,一些身处领导岗位的人,腐化变质沦为阶下囚,忘记“慎独”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中庸不是常人所谓的平庸,它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包括“三达德(智、仁、勇)。”《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为至德)。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包含三层基本意义:第一,中不偏,庸不易。人生不偏离,不改变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指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平常说的“有大德者,必有大寿。”就是来源于《中庸》的“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在谈到治国平天下时,和孟子的观点很吻合。“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运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至诚之道,可疑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言足以容。”“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些名言,至今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论语》是一部讲孝敬父母、诚信待人、仁爱治世之道,充满了忠恕和智慧的的宝典,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必修教材,是人生的百科全书。不把《论语》读懂、读透、读通,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1988年,世界各国75位诺贝尔奖的得主,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793年,法国就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宣言》(第四条)。日本许多知名企业家,谈到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众口一词地说是“论语+算盘”。“儒家文化即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通过道德管理,理顺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孔子谆谆告诫人们:“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又称五美)”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子的“每日三省”孔子的“见贤思齐,”仍具有现实意义。仲尼自云:“吾少贱,故多能鄙事。乃谆谆以告诸君子,知任重而道远,期弘毅以自励”。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的思想和理论,涵养过我门这个民族的心灵,“荊玉含宝,幽兰怀馨,此孔学之无尽藏也”,“更越千载,日月虽迈,诵说犹馨,百川竞乎孔子门庭,孔学之克守,于今愈盛。孔子学院,遍列全球,蔚为人类文化之奇观。”范曾评曰:“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流传多年的赵普与太宗的对话:“臣有《论语》一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范曾先生说:“治国只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就行了,不必用半部《论语》”,极言之而已,只不过为了说明、强调《论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阳明深情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无怪乎后人尊孔子为大成至圣。
孔子的一些言论,对我们日常生活(处世交友等)仍具有指导意义,谈到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家语中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
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愆(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他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毋意(不悬空猜测);毋必(不全部肯定);毋固(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四恶(恶音毋):“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他还讲君子有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晏乐,损矣”。三无:“无怨,无忧,无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谈到治民之本(做领导应仔细体味),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谓之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子贡谈三恶:“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明朝于慎行学论语心得:“大丈夫能绝四语(耳语,目语,手语,足语),可以论道矣!因为:'咕嗫而谈者,私也;睇笑而谈者,险也;握手而道者,伪也;蹑足而告者,昵也。’应该怎么办?'言堂满堂,言室满室,在朝言朝,在家言家’”。
(四)《四书》的另一部巨著,当属《孟子》。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孟子集义养气”就是要养一种浩然之气。南宋文天祥留有后人传唱的《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些名句我们都不会忘记。
学习《孟子》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牢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权,坚持和重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兴旺发达;反之就衰败灭亡。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要以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忧而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其次,要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成为大丈夫的必由之路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真理面前,在正义面前,要有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方孝孺、李大钊等人是这方面的典型和楷模。毛泽东同志曾经向全党全军发出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号召。
第四,“尽心,知性,知天”也是孟子思想的精髓。能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充分发挥出来,叫尽心,尽心才能知性,然后才能知天。“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宋代大儒张载说:“孔子,天地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颜回,和风祥云也。”孟子讲的问题都是像泰山岩石一样斩钉截铁。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严正指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是教梁惠王如何治国。
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孟子被后人誉为亚圣。
邀请函
【来稿】要求原创,文体不限,非首发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