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1960年11月,我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的军营里。听我母亲毕序敏讲:我出生之后没几年,由于我父亲的部队要换防,我们一家人来到了荣成县石岛。1967年,我上了石岛街小学。那个年代,我们上学的路上大街小巷唱的都是现代样板戏。我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京剧,而且小小年纪就能随口唱上几句。荣成县京剧团王树德大叔就住在石岛,他的外甥刘关健是我小时候的同学,因此,我经常去他家玩,经常听到王叔叔在吊嗓子,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而且还能唱上几段。现在想想,他老人家应该算是我的京剧启蒙老师吧。在当时,荣成县石岛有一家影剧院,甲级票是8分钱,乙级票是5分钱,逢有演出,影剧院售票口便是人山人海,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挤不上去的,有钱也买不到票,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有时开场前,王树德大叔会把他外甥和我悄悄地领进场,让我们站在过道看,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就这样,《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龙江颂》《白毛女》《磐石湾》《奇袭白虎团》等现代京剧渐渐地成为我成长中重要的记忆。荣成县石岛,三面环海一面环山,坐落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石岛有北方最大的渔港码头,同时还有日夜守卫在黄海前哨的陆、海、空驻军,因此从首都北京,以及外省、市来到烟台地区视察的部队首长,首先上级领导会安排到荣成县石岛观看演出。当时的部队大礼堂,每周日都会有戏剧电影。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开启了最初的戏剧模拟表演。每天放学后,我和几位男同学们肩扛长板凳,手提自制的号志灯,就会到石岛街、北沟、西岚、姜家疃等村渔民家中演出,你扮“李玉和”,他演“王连举”,我是情报员“跳车人”,来到了大叔大婶家门前就喊:“磨剪子嘞,戗菜刀。”这些渔民大叔们天不亮就出海,直到下午太阳落山才回来,他们盘腿坐在炕上,吃着大婶炒的小菜,喝着老白干儿,再来个大笆笆就咸鱼,看着我们的演出,他们笑得前仰后合,一天的疲劳登时烟消云散,所以他们特别喜欢我们的所谓“表演”,现在回忆起来,我自己都觉得好笑。上初中时,石岛联中搞活动——毕业典礼大会,每个班级都要出一至二块节目,我们班就演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服装自己解决,我个人找爸爸部队借,彩妆自己捯饬,女同学都绑着大辫子,长得也漂亮,经过一番忙活,十个小常宝就诞生了,十个男同学扮演的杨子荣,扮相俊朗大方,惟妙惟肖,我们学校的老师也都会文武场,上台后那可真是有板有眼,演出非常成功。后来,我上了荣成第二中学读书,仍然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或组织同学举办演出活动,每每都赢得满堂彩。1978年11月,我主动报名参军,来到空军航空兵48师当了一名地勤机务兵,当兵的时候吧,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即使如此,我也是天天哼着京剧的曲调,经常在中队指挥、拉歌、演唱,有一次,我和天津战友赵振江代表我们团在全师文艺汇演中,双双得了奖,手里拿着奖品,激动得不得了啊……一晃四十几年过去了,虽然从少年、青年至今已年逾半百,但是我对京剧的热情有增无减。现在我在烟台市福山区工作、生活,通过京剧我结交了不少的票友,和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可谓工作、生活之余的一大乐事。烟台市有演出,购票、观看,我是每每必到,心里总是想,到了现场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能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京剧知识的学习。2014年第9期《中国京剧》发表了采写我本人的文章——“京剧伴我走一生。”2014年9月13日,中国京剧大师——刘长瑜先生看了这篇文章后,亲自为我签了大名,并和我合影留念,令我激动万分;2016年1月27日,京剧泰斗——梅葆玖大师看了关于我的文章,欣然为我签名并和我合影,我至今感喟不已。后来,国家京剧院张建国团长、李海燕团长,北京戏剧学院杜鹏教授,北京京剧院王蓉蓉团长、胡文阁老师、天津京剧院康万生大师,琴师李门、李超、周志强、周义刚、汤振刚、赵建华、周佑君、纪雷光、贺建平、原山东京剧院郑少华院长、翟萍、刘建杰老师,上海京剧院单跃进院长、大连京剧院杨赤院长,天津京剧院王艳老师、烟台京剧院董翠娜院长等专家和老师们,都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他们鼓励我说:“感谢你对京剧这么执着、这么热爱,支持你。”这么多京剧名家、老师给我签了名,并合影留念,对我一生热爱京剧演艺事业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更是终生难忘的宝贵财富。多年来,我天天手捧《中国京剧》杂志,如获至宝。我的办公桌上传统戏、现代戏曲乐谱比比皆是,天天听、天天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每年我个人参加公益社会演出200多场,足迹踏遍了福山区的200多个自然村。我们还组织戏剧票友到烟台市区40多个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并自费给老人们带去了水果、蛋糕、点心。有一次搞活动还是山东省京剧院来烟台的联系人、引路人、向导员、编外演员,表演赢得了老人们的阵阵喝彩。我本人曾经是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会员、烟台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烟台市慈善协会会员,烟台市福山区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福山区京剧团副团长,这些年来的表演和付出,得到了烟台市文联、烟台市文化局,福山区委区政府,福山区文联,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的高度赞扬,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原福山区经贸委主任、离休老干部、84岁栾书义老人,把一套百家讲坛《非常梅兰芳》、梅绍武著《我的父亲梅兰芳》、马龙著《马连良》画传赠送给我,这是对我本人的极大鼓舞,也是莫大的荣誉和收获,我由衷地感谢他老人家。我还非常感谢著名京剧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何冠奇老师,国家一级编导烟台吕剧院副院长王明月老师,得益于他们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够在京剧演艺之路上高歌猛进、坚持不懈。我常想,我们这些戏迷、票友能走到一起,都是京剧之缘、戏曲之缘,学唱京剧,学到的不仅是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更是许多人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都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人们要爱憎分明,道德高尚。我作为一名戏剧爱好者,文化艺术的传播者,愿毕其一生,为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发挥余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为烟台市福山区京剧团副团长陈建国口述,福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强整理)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
杨强,男,汉族,1972年1月生,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福山创作之家秘书长,烟台市作家协会理事,福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其散文先后在《联合日报》《齐鲁晚报》《当代散文》《赣西文学》《齐鲁文学》《雪魂》《胶东文学》《烟台散文》《烟台日报》、人民日报数字版微刊、齐鲁壹点、胶东散文年选微刊、三秦文学微刊、胶东在线、首都文学微刊等报刊媒体发表10余万字。曾编纂或参与编纂出版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丛书《王懿荣先生书作集》《福山政协志》《烟台文化通览·福山卷》等7部,其中,《王懿荣与王氏家族》《王懿荣与张之洞》分别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获山东省政协文史类优秀文史书刊一等奖;2016年6月,出版散文集《在怀旧与憧憬中砥砺前行》。2019年3月被评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