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搜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老 小 孩 孩子喊妈妈 妈妈无忧患 天上没炮火 地上花烂漫 / 是谁 缔造了和平蓝天 是谁 扫平了沟沟坎坎 看看雪山草地的脚印 听听大渡河的呼唤 啊,红军 长征两万五千

编辑搜图图/网络文/王行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据考此诗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唐朝版本《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感物咏怀的思乡诗,有个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就是第一句第一字“床”到底指的是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床”:“古作牀,安身之几坐也。牀之制略同几而庳(bì矮小)于几,可坐。牀制同几,故有足有桄(guàng几上的横木),牀可坐。牀亦可卧。古人之卧,隐几而已,牀前有几。《广韵》:’簀(zé竹編床席)也。’《释名》:’人所坐卧曰牀。牀,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栖谓之牀。’《通俗文》:’八尺曰牀。’《易·剥卦》:’剥牀以足。’《注》:’牀者,人所以安也。’”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这是一些字书对“床”字的释义,没有关于此字通“窗”的说法,另外如果李白是“凭窗望月”那就可以直接写“窗前看月光”,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可以排除。其二,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诗仙,李白!坐一小“马扎”上,憋了巴屈跟哪儿写这么一首诗?以他的身份、性格怕都不搭嘎吧!这种说法我认为也该排除。第三,“床”指井台、井栏。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井栏有数米高,成方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此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称“银床”,井栏或井台和床有关系,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也类同。

编辑搜图图/网络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银床”大量见于古诗文作品: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玉醴(lǐ甜酒、甘甜的泉水)吹岩菊,银牀落井桐。”;唐·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牀。”仇兆鳌注:“朱注:’旧以银牀为井栏。’《名义考》:’银牀乃辘轳架,非井栏也。’”清·周宸藻《浪淘沙》词:“眼底青春今去也,花落银牀。”唐·温庭筠《瑶瑟怨》诗:“冰簟银牀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如果是在室内的“几”或者“床”上如何“举头”而望?看棚顶吗?则必有大空间、大视角方可“举头”而望,所以综合上面的分析我觉得这里的“床”指的就是“井栏、井台或者辘轳架”,反正该是在室外。诗我就不翻译了。不知这种说法对不?请方家斧正……

编辑搜图图/网络#读诗#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