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的脉络(上)
★旅游地点:苏州常熟博物馆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常熟,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走进常熟博物馆,第一展厅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展馆,从这里翻开我们了解常熟的第一页。
位于北郊的钱底巷遗址总面积八万平方米,可分为马家浜、崧泽文化及商周时期三大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
位于练塘镇的罗墩遗址,出土玉石器和陶器两百余件,清理良渚文化墓葬十四座,证明常熟先民的文化痕迹还是很深厚的。
先秦时期泰伯、仲雍奔吴,其中泰伯在无锡,而仲雍则在常熟,于是常熟也成了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其后言偃北上求学,成为孔子座下唯一的南方弟子,进一步把儒家学说流播南方,铸出了影响遍及吴会的东南文化。
常熟地处水乡,历来注重兴修水利。北方侨民的生产经验,结合本地化实际,改进耕作工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经济。
至宋元时期,常熟逐渐成为江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自宋代开始,就设置了不少水军驻节。至元代,常熟的县城初具规模。
明清时期的常熟是文化发展的高峰,先后有近四百八十多名邑人考中进士,其中不少成为中枢要员或者封疆大吏。
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出自同一家族,例如出了两朝帝师的翁家、出过状元的蒋家等,都是本地著名的世家大族。
艺坛流派纷吃不开,例如在绘画领域,有虞山画派,以王翚为代表人物;在诗歌领域,有虞山诗派,以钱谦益为代表;在古琴领域,有虞山琴派,以严天池为代表;在篆刻领域,有虞山印派,以林皋为代表。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朝至近代,常熟画家有近千人,因此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镇。
比较出名的人物有黄公望、周之冕、杨晋、唐俊等人,虞山画派在清代成为画坛主流,被誉为画坛正宗。
虞山派著名《松弦馆琴谱》被视作古音正宗,后来成为《四库全书》中唯一收录的明代琴谱。
虞山诗派也是人才济济,钱谦益虽然德行被后人诟病,但其文学造诣却被当时奉为与北傅青主齐名,其诗派更被称为东南文宗,代表人物还有冯舒、冯斑、钱曾、吴历等人。
除了虞山琴派、剑派、诗派、印派,虞山的书滴水穿石之风也很胜,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草圣张旭曾任常熟县尉,留下了许多轶事和诗文。
古城还有洗砚池、醉尉街遗迹。虽然未有虞山书派的称谓,但冯班、翁振翼、冯武等人的著述和作品,都无不说明了常熟的书学也是自成体系的。
除了图文介绍,当然还少不了文物陈列,从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到明清时代的玉器和瓷器,从中可以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工艺的进步。
书画馆规模不是很大,四周是长轴或横轴,中间的玻璃柜里展示的是扇面画。走进去我就愣了一下,因为中国古代的书写规则是从左到右的,可是一幅“湖光山庄”的书法作品,落款在右侧,很显然是现代人的书写规则。
看了一下落款才知道,还真是现代人,生卒年代是1910-1997年的书画家、古书画鉴定家谢稚柳。他的夫人陈佩秋也有一幅书法作品,是《淡斋》的匾额,落款在左侧。
重量级的应该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对联,铁琴铜剑楼主人霍启甲也有一幅七言对联陈列。
还有清代徐溶的《山居访友图》卷有画有字,书画合一,可见本人也是工书善画的,笔墨苍秀。
清代杨沂孙的《冰心图》画得颇有意思,一只玉壶里插着梅花,取的大概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思。
花元的《群仙祝寿》图画得很喜庆,两侧配的对联红底黑字,是萧退庵的作品,两人都是常熟人氏。大部分展出的作品,作者都是常熟人。花元和萧退庵的作品很多,不仅有长轴和小品,还有扇面画。
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扇画,有书法也有画作,旁边的卡片上标明了作者和作品的形式,以及扇骨的材料,作者的简单介绍,非常细致。可惜的是作品稍多,而我们的鉴赏能力也实在有限,所以只能看个热闹而已。
扇骨的种类也不少,有一柄用了象牙透雕,非常精致。通身都是象牙白,扇面用的是深棕色,正面是陶鉴《花间蜂舞》画作,背面则是俞钟颖楷书《遗山集》的节选。好吧,我得承认,我是被象牙透雕的扇骨给吸引过来的。
湘妃竹在古代也算是名贵的竹子品种,它的颜色带着竹子的暗色,扇骨上还留着斑点的痕迹。
有的扇骨上刻着精致的图案,有的则刻满了寿字,即使没有扇面画作,本身也堪可算是一件艺术珍品了吧?所以介绍中,还把扇骨的制作者也列上了。
也有用黑色扇骨的,配上金色的扇面,这把扇子很吸睛啊!不过看到落款人翁同龢时,又觉这把扇子也不算张扬,毕竟人家是两朝帝师,名家出手,再怎么高调也不为过。
除了折扇,还有团扇。很简单的造型,扇面画的是墨竹,非常清淡的笔墨,看着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有一幅《元文宗临兰亭序》卷,我以为是元朝文宗的作品,后面的题跋很多,很显然经过了很多人的收藏品鉴。
不过看到介绍才知道,其实这件作品并非原作,而是由陶元百、花元补的图。收藏的人确实很多,也都是现当代的名家。
自驾游:苏州常熟博物馆
2月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