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一中高二年级组织学生集体收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泊头一中高二年级利用周末班会的时间,组织全年级1600余名学生观看了颁奖典礼。通过观礼,同学们更贴近了社会,感受祖国蓬勃发展的态势,感动于充满了大美与大善的美丽中国的魅力,树立了他们学习的榜样,鼓舞了他们拼搏向上的斗志,坚定了他们报效祖国、家乡的决心!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让爱传递,让爱接力!
1601班观看现场
1605班观看现场
1608班观看现场
附:学生观后感
温情暖人间,善行宏正气
——观《感动中国》有感
1619班 于欣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杨柳的温情;“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是小池的温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的温情。温情是什么?温情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它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气质和神韵,它是真善美光芒的闪耀,它是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的无言,它是外在美与内在心灵美的结合。
温情是数十年如一日积善款的执着。
卢永根身为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却生活清贫,身无长物,80高龄却心系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沉溺于科研,默默为百姓做贡献。卢永根教授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美国留学两年,放弃优越条件,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在病痛中清醒的说,学成报国、学成归国是最根本的。他还说不把教育搞起来,祖国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卢永根教授虽身患癌症,但这个老人宣布:去世后,要将遗体捐献。一个老人用善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它是最彻底的无产者,是党培养的他,他把自己还给了国家,这是他最后的奉献。
温情是深扎心房,永不退缩的坚守。
卓嘎央宗姐妹的日常是放牧巡边,这对一些放牧人来说看似平常,但他们坚持了整整32年。她们深受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桑杰曲巴自新中国成立,从农奴翻身做了主人。是新中国给了他新的生命,给了他新的家。桑杰曲巴一家,怀揣感恩之心,自觉承担起巡视边境的玉麦的重任。虽生活艰苦,但他们苦中作乐,甘之如饴,虽遭受天灾人祸,但他们永不退缩。一个家,两代人用32年的坚守告诉后来人,玉麦,它很大,大到可以覆盖一些国家;玉麦又很小,小到32年,只有一户人家在玉麦。
温情是对生命敬畏的善行。
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会有最美的姿态。有人说战士抱着枪挥洒汗水,应是最美的姿态,而他最美的姿态永远定格在救助幼小生命的电梯间。他就是杨科璋,虽身处和平年代,也会流血流汗,甚至牺牲。他参加过数百次救援,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斗争,他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消防火场。
温情暖人间,人间有温情。这些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人生,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鼓舞人心,振奋士气,身处新时代,沐浴着新世纪时代的风,我们应该用温情弘扬正能量,因为拥有温情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最美的人
1621黄麟羽
向那些最美的人致敬!人们以前说“羊大为美”,而在今天,美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大写的人最美。每年看感动中国都会热泪盈眶,这些感人事迹感动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我知道了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的卢永根、黄大年,他们都在留学后毅然地选择回国,在国家用人之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都工作在一线的岗位上,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他们所创造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科学技术多项空白。他们都身患疾病,却毫不在意。在生命的最后,仍然坚守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他们奖金丰厚,却都把积蓄捐献给了祖国的事业。卢永根说,“不可能万事都尽人意,但却要无愧于心”他们的生命虽然停止,但他们的事迹和那份对国家的热情却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我知道了,一直心系祖国大陆的卢丽安,她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她却说出了很多台湾人的心声,“我们爱台湾,也爱可爱的祖国大陆。”在学校,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社会上,她是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人大代表。在卢丽安的建言中,多为促进两岸交流的建议。她在英国留学后,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上海,为两岸交流、融合、合作作出贡献。她举办“英才杯”,促进中台学生的交流。她爱安静,她说聚光灯再怎么亮,但也有熄灭的那一刻。而这一刻祖国因为有卢丽安而感到骄傲,即使海峡阻挡了两岸的距离,但挡不住两岸人民追求福祉的路,挡不住中华同胞们的那颗赤子心。
我知道了,保护中国边境的卓嘎与宗央。他们的父亲桑巴桑杰曲巴带着自己的家庭,驻守在中印的边境玉麦上,有近半个世纪。即使妻子、女儿因为意外而去世,但桑杰曲巴一直坚信手守护玉麦的森林与牧场就是保卫国家。一个家两代人,半个多世纪,如今的玉麦,在卓嘎、宗央的带领下,已有九户人家居住,她们始终认为: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正如颁奖词中所讲,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他们用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告诉我们所有人,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坚守自己的家就是坚守我们的祖国。
我知道了,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谢海华与谢芳。他们诠释了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的真正含义。即使在妻子谢芳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下,谢海华仍然坚守着自己对妻子的爱,不断给予妻子精神上的安慰。当年的那一刻的决定,谢海华坚持了半辈子,谢芳说我只勇敢了一次他却勇敢了一辈子,但她不知道,她那一次的勇敢是谢海华守护她一辈子的原因,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相濡以沫的真正含义。
多一份精彩,多一份感动,多一份责任。我仍愿怀抱着一颗热情的心去坚守当下的责任,去活出自己以后的精彩。这些感动我的中国的人,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些最美的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崇拜,去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感动中国观后感
1612班 孙雯
3月1日“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评选出的十位人物和一组团体的感人事迹,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他们分别是捐赠巨款的卢永根院士、人民的公仆廖俊波、舍命护女孩的消防指挥员杨科璋、坚守国土的卓嘎央宗、创新勇敢的飞行员刘锐、废寝忘食的物理学家黄大年、热爱祖国的乡村医生王钰、七旬开坝的老人黄大发、相濡以沫的夫妇,谢海华、谢芳。
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决心开渠的村支书黄大发。黄大发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里人用水去最近的水源地,必须来回走两个小时。因为缺水,当地人只能种一些耐旱的包谷。没有水,别说发展产业,村民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甚至一些家庭吃盐都要赊账。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铁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的把这条曲称为“大发渠”,“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就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渠,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36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的面孔,但初心不变,正是黄大发坚定不移要开渠让大伙吃上白米饭的信念感染了大伙。村民们为同一个梦想,矢志不渝,奋力前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凿开一寸,离梦想便近了一步。
黄大发坚定的坚持了几十年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它,这种精神我为之感动,并且并且我要反思自己,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哪怕过程无比艰苦漫长,只要踏实的一个一个地去击破,终究会看到梦想的曙光。
有一些人一辈子勤俭节约,最后却把省下来的巨款捐赠出去;有些人奔波为民,一心为建设美好社会;有一些人舍己为人,护下最幼嫩的生命。感动中国人物,用真诚创作奇迹,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1619班 付佳仪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你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许多网友,表示自己已被这个残酷的世界打磨的圆滑世故,失去了年少时的纯真,也就不容易再为身边的人或事流泪感慨,但“感动中国”特别节目却恰好给予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的心再次变得柔软,体会这大千世界的点点温暖。
“芳草”意象的运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离骚》,最引人瞩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而兰小草也叫小草自比,十五年匿名捐款,直至去世前夕,还在惦念自己的善款,嘱托妻子在自己走后要坚持奉献,他的名字叫王珏。王珏用“兰小草”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像一株小草,就像歌词里写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即便在平凡,王珏也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回报生他养他的祖国家乡,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将自己的一份爱散播在家乡大地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人间大爱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地流传在中国这片热土上。
一方热土,厚重莽苍苍,育我成长;一曲乡音朦胧,泪汪汪,没齿不忘!卢永根,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为了心中报国信念,卢永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薪资,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自我。他也鼓励海外留学生能够学成后报国,这样一位爱国敬业的老科学家,如今已年过六旬,虽寄身病榻,但仍心系国家,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献出去,他将880万元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只希望能使这些钱帮助致力于农业研究的学者们早日攻克难关,完成他的毕生的心愿。他与自己的爱人都愿意在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卢永根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了国家,更将自己的灵魂与国家紧紧的系在一起,心系祖国,心怀大我。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让我们在感动过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怀感恩,感恩你我,让我们在感恩的号召下,披荆斩棘,向上努力,共建大美中国,正是这些感动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支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