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你又能风光多久呢?”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
文/晏凌羊
想给大家讲两个“风水轮流转”的故事。
三十年前,广州某些单位还有分房制度。
那时候,广州的市中心还在火车站、环市路一带,老三区(越秀、荔湾、东山)才是市中心,天河体育中心一带刚刚发展起来,而珠江新城则属于“荒郊野外”,拢共就没几套楼盘。
某个单位分的是体育中心一带的楼梯房,同级别的职工分到的房屋,面积是一样的,但楼层不一样。跟领导关系好点的职工可以分到三四楼这样的黄金楼层,不受领导待见的,则安排到顶楼或是阴暗潮湿的一楼。
顶楼可能还好一点,一楼住起来真的是太遭罪了。广州蚊虫众多,就爱往一楼跑;春季广州“回南天”又很漫长,一楼采光、通风都不行,墙角常年潮湿、发霉;再者,一楼受噪音影响大,路过窗户的人咳嗽一下,屋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大家都怕分到一楼,可偏生就有人分到了一楼。
再之后,这些房子全部都转成了个人产权。有的人把房子卖了,去别处买了;有的人则舍不得那里的地理位置和自家的黄金楼层,一直住在那里。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当年很倒霉地被分到了一楼的房子。住在那种环境,她很气啊,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她辞职下海了,很快就赚到了买另一套房子的钱。
原先单位分的那套房子,则一直放着,出租给别人。
二十几年过去,体育中心附近的旧楼房大改造,原先一楼的房子慢慢变成了商铺,铺租比三楼、四楼贵三四倍。
原先分到三楼四楼的人,看到一楼的房子由麻雀变凤凰,都傻眼了。
另外一个案例,也是关于分房的。
那时候,广州珠江新城就是一片只有稀稀拉拉几栋楼房的荒地,甚至都没几路公交车愿意跑那边。有的单位分房子时,给职级高点的职工分位于老三区的房子。
职级低点的,就只能住到珠江新城。别人走路就能上班,他们得转几趟公交。
二十年过去,珠江新城成为广州房价最贵的区域之一,而老三区某些单位附近的房子,涨幅却没那么大。
我认识的一个退休老同志,谈起当年组织的安排时,依旧唏嘘不已。
当年他就是被扔到珠江新城的那一拨,可二十年后他的房产,比当年同事们分到的老三区房子,价值要高太多了。
他跑去远郊买了套房子养老,珠江新城那套房子则租出去。光靠租金,他就过得比较体面了。
这只是两个普通人的小故事,与努力无甚关联,与运气的关联关系更大。
早些年,有一家金融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搞分家,从原先的A企业,分出了A和B出来。
有的地方分家时还算分得公平。有的地方就分得很不公平了,烂资产、烂债务全部由A剥离给了B企业,有的B企业连个像样的办公楼都没有。
办公环境太差、员工都坐不下咋办呢?努力挣钱、买地建房啊,把抵债资产拿过来用啊。
然后,如你所知,过去二十几年是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B企业因办公环境太差,早早买了地、建了房,现在坐拥比较优质的办公资产。
而原先的A企业,因为一开始就分到了比较好、比较够用的办公楼,加之决策链条太长,他们搞基建获批的可能性小、效率低,错过了这一波资产增值的机会。
我这边讲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和侧面(企业发展有多方面因素,写十万字专著也阐述不完,而且这个案例代表的也不一定是普遍情况),但它印证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风水轮流转。
人们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个人也好,企业也罢,很多事情的变数等不到三十年。
我今年三十几岁,却看到了我身边不少人从辉煌走向沉寂、从低谷走向了高峰。
作为旁观者和记录者,我也是不胜唏嘘。村里最有钱的那家人,现在家破人亡;而村里最穷苦的那家人,现在风光无限。
老家人说去世的人,用的是“过世”,仔细想想,可不是么?人么,其实就是路过一下这个世道。铁打的世道,流水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中很多当时看起来很遗憾的事情,可能只是命运给你埋下的一个彩蛋。如果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长,那么,当时当下让你辗转反侧的事情,在人生长河里就显得无足轻重。
该走的会走,该来的也一定会来。
我一直很喜欢研究晚清和民国历史,也写过不少名人的故事。
看那些名人的故事,我对“风水轮流转”更是有深切的体验。
从晚清结束到民国短短38年,几乎年年都有战争、动乱,人的命运更是起伏不定。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国内就各种小打、暗杀。袁世凯坐镇后,消停了一阵子。他一死,各地军阀打来打去,乱成一锅粥。
北伐战争开始后,GMD渐渐得势,国内格局从军阀对打变成GMD打军阀。还没打完呢,1931年日本打进来了。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时间,据说现在历史教科书改成了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东北也算国土啊),一共是14年。抗日战争结束,又开始打内战,打到新中国成立。
这段时期,连名人都过不好。
琼瑶小时候,一家人好端端住在四川,日本鬼子一来,房子就没了。
张恨水是民国知名的畅销书作家,版税收入不菲,他把版税都换成了金条存在银行里,结果银行的经理携带金条跑去台湾了。
平襟亚是能赚很多钱的民国出版人,一不小心招惹了日本人,被罚款罚到倾家荡产。
过得好一点的,还可以往太平点的地方移民,绝大多数人根本没那条件。
小老百姓住在家里,房子可能被烧了;走在街上,你可能被流弹打中;把钱存在银行里也不安全。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心里也不安稳,每天身边都在死人……
漆黑如墨的38年,人如蝼蚁,万物为刍狗。
有人一朝升天,有人瞬间掉入泥淖。
如何应对“风水轮流转”?我给出的方案是:存钱,不如存人脉。
之前我在公众号里,也讲过盛宣怀一家的故事(点击这里可查看:《宋子文初恋、民国名媛盛爱颐:生活不过是场起承转合》)。
盛宣怀是清末著名的资本家,跟李鸿章关系密切,曾经一举绊倒了红顶商人胡雪岩。
他创办实业,为自己聚了富可敌国之财产。他死后的家产,起码相当于现在的100亿人民币。他们家鼎盛时期,光佣人就有两百多个。
▲盛宣怀是晚清人
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的母亲倪桂珍,曾在盛家当养娘(有点类似于家庭教师)。
▲中间坐着的这个是倪桂珍……
倪桂珍还曾介绍自己的大女儿宋霭龄在盛家做过家庭教师,再后来,她那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儿子宋子文,也在盛家谋了职,做盛家四少爷盛恩颐的英文秘书。
宋子文当时还差点跟盛宣怀和庄夫人生的女儿盛爱颐谈婚,但因为宋家当时没什么实力,被庄夫人拆散了。
倪桂珍在盛家做养娘时,做事态度很受盛宣怀的赏识。盛宣怀还给她介绍夫婿,但倪桂珍后来挑选了在教堂拉琴的穷小子宋嘉树。
夫妻俩联手做生意,期间没少得到盛家的帮衬和照顾,然后,他们家就变成民国四大家族之一啦(宋氏家族)。
或许是盛家曾有恩于宋家的缘故,盛家没落后,盛极的宋家人曾一次次地帮衬过盛家的后人。
比如,宋子文曾在盛爱颐侄子盛毓度被抓时,将其捞了出来。而盛毓度,后来成为了真正延续盛家荣誉的代表人物之一。盛家的其他子孙中也有很多曾或多或少得到过宋家的帮衬,其中盛家八小姐夫君的工作便曾是宋家人给介绍的。
另外一个存人脉的故事,来自沈殿霞。
沈殿霞生前积攒了很多善缘,这些善缘后来一一给到了郑欣宜的身上。
有一年的叱咤颁奖礼上,在郑欣宜准备唱《女神》之前,音乐制作人黄伟文说了一段故事。
当年还是电台DJ的黄伟文,毫不起眼也不受重视,也怕丑,去到电视台需要被保安检查证件五六次,坐在角落当做隐形人。当时,肥姐硬是转了个弯来到黄伟文面前,问黄伟文身上穿的衣服在哪里买的。
黄伟文当时没反应过来,以为真的是对他的衣服感兴趣,便介绍给了肥姐,后来才想明白肥姐怎么会是在关心自己的衣服?她只不过是看到自己坐在那里没人搭理,所以走过来,关心一下他罢了。
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感动了黄伟文二十年,他便想着要把这个人情还掉,可惜肥姐去世的早,最后黄伟文就把恩报在了郑欣宜身上。
王熙凤当年给刘姥姥播种下了一点点善意,最后大观园败落,是刘姥姥收留了巧姐。这就是王熙凤当年结下的善缘。
谁都没法风光一辈子,所以风光时低调一些吧;谁也不会倒霉一辈子,所以倒霉时淡然一些吧。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风水轮流转”才是最铁的定律。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人照拂,就从现在开始去积攒好的人脉资源。
毕竟,存钱不如存人脉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有广告,作者才有持续写下去的动力,咱们不能要求别人花时间写文章就是为了做雷锋的。写文章确实很累,眼睛都快搞瞎了。
最近广告有点多,但羊羊每天都会奉送一篇原创文,有时候放在头条,有时候放在次条。关于广告,很多人询问羊羊是否靠谱,现在统一回复一下:
公号提供广告信息,跟电视、报纸刊登的广告性质雷同。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问题,请大家直接联系商家,作者太忙了且只是负责发布广告信息,确实没办法承担客服职能,解答大家的疑问。大家是否要购买推介的产品或服务,请自行做决定。
博主只能尽力与商务公司一起尽力确保广告的真实性,但无法确保让您百分之百满意(这也不属于博主打包票的范围,电视台、报社也一样)。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购买决定负责,而不至于在“觉得自己买亏了”以后拿着博主大骂,说人家骗你钱。
我们去逛超市,超市也只能保证东西是真的,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让您满意,请大家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并在购买后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谢谢。
感恩每一个支持羊羊的人,谢谢你们的理解。我们相约明天见哦。
关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