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手法
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手法
(三 )
形象思维在诗词中的表现及手法(三 )
点染与动静
点染是国画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后来,借用到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渲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是统帅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来看,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渲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雨霖鈴(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用乍暖还寒,三杯两杯淡酒,晚来风急,燕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如:长亭送别 中的正宫(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前面碧云天,到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下面我们来看,点染在律诗中的表现及手法。
以杜甫秋兴八首为例: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 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愤,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是文章的主旨,中心。是点。
在律诗中,点的位置决定了整首诗歌的章法走向,而渲染是与前面讲过的疏密手法密不可分的。
杜甫的这首七律很明显,其中,转句中,孤州一系故园心。是点,其余皆为渲染,以景句起,写静景,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点明时间,地点。(为实)
承句依然是写景,但在景的变化上选择了动,与首联的静明显荡开。这就是我们曾经交流过的联与联之间所表现的必承必转。
另外,在本首诗歌中,前面的这些景,只是望,看,能见之物,与作者没有直接的感官内在联系,只是起到对此,衬托纯渲染作用。
对比转句,点出主旨,故园心。由外在景物孤州一系开联系心中的感受。合句接着用景渲染,但这里的渲染又进一层,与起承中的渲染作用明显不同。
我们来看:
首联,承联之景从大环境上着笔,只是为全篇情感主旨(忧国抑郁之感)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对比,创造一个孤独、动荡不安的氛围。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而尾联是通过景来衬托,细致的描写感受。把切身情感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前面创造的氛围中,以景情式的语言来进行烘托。寒衣、砧声是贴近生活之物,相对首联,承联来说。属于近景。
通过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首联的静,承联的动,起到的是创造氛围的运用。而尾联的景是联系主旨进行烘托。这就是一步一转之变化,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
动静的表现
动静是渲染的一种表现手法,与远近(选景、近景。可以是实际生活,也可以是过去、未来。)过去、现在之对比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有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
月黑见孤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做满天星。
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
如: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春涧的幽静。
如: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应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
柳无烟 :男,河北鄚州人,与张郃扁鹊同乡。虽无扁鹊之医术,也无张郃之勇猛,但自诩诗词已超越二位同乡。但自料亦不能救世,将与二位同乡一结果也。死了就埋了吧。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