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印 象 泰 国
印 象 泰 国
文// 寒江独钓
穿过万里云空飞向东南亚的原始佛教国——泰国,去领略那里的异国风光和风土人情。虽然行色匆匆,浮光掠影,却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抵达曼谷机场,一眼看到的熙熙攘攘游客大多来自中国。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给中国人带来了生活的变化,旅游成为一种精神的消费,一方面中泰文化的交流和资费的便宜(购物游2500-3000人民币)使得中国游客年流量达到1000-1500万人次。中国到泰国旅游对占国民生产总值36%的泰国旅游业带来了繁荣。购物的珠宝店、免税店和人妖表演的消费场所人头攒动的几乎都是中国人。似乎中国人有着十分强烈的购物欲和好奇欲。精神层面的空虚进一步刺激对物质的欲望,物质欲望的不断满足又空虚了缺乏信仰的大脑。
旅游除了满足购物欲和好奇欲之外能不能从文化的层面来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考呢?我想,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空间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意念都会渐行渐变。泰国的解放农奴是在泰国五世皇(即倍受泰国人民爱戴的九世皇的祖父)时代,与曼谷现代化生活的时间并不是相去甚远。可能在奴隶得到自由,却无法适应没有依附需要独立生活的时代,那是一种不愿改变自己的心理习惯,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物质改变了空间生存方式,也改变了意念。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愈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念便不由得会去改变。
穿过曼谷市区的湄兰河,河岸边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这里距大皇宫只有几百米远近。
抵达曼谷,我们看到曼谷城市的汽车很多,行驶缓慢,而摩托车却在车流中娴熟地飞跃穿过。曼谷似乎没有拥挤的高楼大厦,城市显得既干净又空阔。在到达的第二天去游览大皇宫和湄兰河。湄兰河从曼谷城中穿过,好像中国的松花江一样宽阔。去泰国大皇宫的游人很多,天气尽管下过一场雨却也仍然炎热,温度达到36度。而非常引人注意的是在大皇宫附近街道一边绵延地摆放了许多(布棚)的凉亭,一排一排的凳子上坐着穿着整齐的黑色制服的众人。原来这些人都是前来吊唁刚刚去世半年的九世皇国王的,泰国正在国丧期间。国王的遗体停放在皇宫要到十二月进行火化安葬,而吊唁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从早晨一直等到现在。
泰国是君主立宪的国家,国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这第九世的国王之所以深受百姓敬仰,是由于皇室拥有许多的财富,比如皇家航空、皇家医院、皇家银行等等垄断性企业。国王用这些企业创造的财富为全民解决了免费教育、免费医疗。无论何种疾病住院无论花费多少费用,只需个人支付30泰币(6元人民币)。君主立宪、私有制虽然一样有着极大的贫富差距。当我们看到金碧辉煌的黄金屋时,自然可以相见其私人所拥有的财富之多,看到象棚户区一样的居民区,自然可以相见百姓的贫穷。富人何以悠闲的养大象,过着安然无虑的时光,穷人虽然要为生活奔忙却也无生活之忧。因为,教育、医疗的免费供给使得泰国人没有了生存的压力。随车的助导(旅行社导游雇佣的助手)说他有了两个女孩,但他想要够六个孩子。而他每月的收入是两万泰铢(4000人民币),一半给老婆,一半自己花。他说,泰国人没有生活压力,生活得从容自在。如果生活贫穷是可以到寺庙寻求食物的。
曼谷距离沿海半岛的旅游城市芭提雅150公里。这是途中路过的一个果园。
泰国有着广阔的土地,是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润潮湿,几乎没有季节的差别。自然风光优美,农业产品丰富。到处都是椰林果园、橡胶园。农民种稻子,种木薯。中国北方的蔬菜胡萝卜、白菜、生菜、丝瓜、豆角、茄子、黄瓜、土豆、等等这里都有。而果园的水果则有几十种之多,可以提供游客尽情品尝。房屋掩映在绿荫之中,幽静的院落里或有几棵山竹、椰树。似乎处处都像我们想想的世外桃源。
泰国人过着如此没有压力的田园生活,千万人,三万多个寺庙,僧众几十万人,百分之九十的泰国人信仰佛教。泰国男人的一生必须出家一次,或长或短的在寺庙里接受教育。所见的寺庙建造的都十分漂亮。据说僧人也是社会中极受尊重的。泰国的僧人生活是日中一食。早上由年轻的僧人赤脚托钵到附近居民家化缘,他们会把早已做好的家里最好的吃食准备好放在所料袋里递给化缘的僧人,僧人则为他们念上一段经文,为他们祈福。僧人把化来的食品带回寺庙分给僧众。僧人的化缘与世俗生活的联系把佛教的信念社会化了。这是与北传佛教极大的不同。而最大的不同这里好像是世俗中的信徒并不像北方的修行居士,有着比较多的清规戒律。中国的居士要遵守“杀(杀生)盗(盗窃)淫(邪淫)妄(妄语)酒(饮酒)”五戒。
在芭提雅一个当地五星级酒店住宿。早晨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街上看到僧人在化缘。
说到这里,需要把社会的教化与法律的惩戒放在一起介绍。以便看到教化和法律对民众的影响作用。泰国最为严苛的法律是对于制假、赌博、盗窃、奸淫幼女的处罚。这里没有假药、假币、假冒伪劣商品。制假与强奸幼女有可能被警察就地枪毙。而赌博要受到10000元泰铢的罚款和拘留。由此来看,严刑苛法极大限制了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可能空间,同时也就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在法律之外的东西似乎限制的极少。世俗中的人似乎没有什么戒律。因此,导游说,泰国人对佛教的信仰与民族的性文化是没有矛盾的。
由于没有时间和相同语言,我们无法去了解和交流。尽管导游毕业于深圳大学而且是学习中文的,应该说是中国通的华裔泰国人,他也没有兴趣在这购物团队讲述泰国的文化,况且前来旅游的团队也无文化交流的意愿而是观光猎奇,因此我不得不在导游介绍购物的空间里主动做点问询。
泰国旅游所要介绍的三大文化之二是所谓黄色文化,其实就是泰国的民族性风俗。泰国从封建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是一个平缓过度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因此许多的文化习俗也很自然的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就像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尽管制度上接受西方的理念,性文化却被社会接受和法律认可。泰国旅游一样少不了这一看点来满足中国大陆人在性方面的好奇心理。
当地五星级酒店
在泰国南部沿海有一个旅游胜地叫巴提雅的城市,有非常美丽的金沙滩可以潜水、游泳或在岸边乘凉闲聊,树上开着美丽的花朵,树下长着高大的仙人掌,那上边留着好多情人的名字,这大概都是中国大陆的浪漫情调吧。晚上夜幕降临,巴提雅的步行街在霓虹灯下五光十色,有些男性或女性手中拿着推荐的照片和价格。旅行团中有一个郑州的年轻拆迁户介绍说他自己去年曾经来过此处寻欢。在这里可以把女子带回酒店,也可以到女子住的房子。这里是政府允许的性行业,每周会进行一次检查,以保证合法权利和健康。所谓红灯区不过是一个有特色的看点,据说泰国的每个地方都有合法的性服务。而酒吧歌厅多为外国人经营和消费。只有道德观念极强的中国在压抑的性渴望中来一饱眼福。
这有似于中国古代的妓院。就民间习俗来说,泰国的原住民目前仍是一夫多妻,在曼谷的一个晚上我在一条小街散步,看到一家门前摆放着三个水缸,导游介绍说这说明这个家庭有三个老婆。一个缸代表一个老婆。尽管是一夫多妻,泰国原住民的家庭是女人当家。对于男女婚外的性交往一般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什么道德的谴责。泰国北方有的女性还会租给别人做临时妻子,都不在法律的约束之内而属于个人的私权。性欲是人的基本欲望,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本性。中国唐代的长安也许是这个样子吧。只是到了后来孔孟的很多思想都被统治阶级进行改造阐释而符合他们统治的需要了。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些欲望往往会对于婚姻产生影响。随着中国城市越是现代化生活,性自由便越多,离婚率便越高。然而泰国性自由的空间几乎不受限制,导游却说离婚的极少。应该说与中国不同的在于中国有着极深的男权主义和性羞耻的道德观念。而泰国给予个人的自由空间很大,男女双方不是容忍而是认可对方的个性。这也许是自由与和谐的支点。这也是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十分神秘的地方。
北传佛教的意义在度人,南传佛教的意义在度己。着眼点不同,都是让众生了却烦恼。然而这不同的修法及其文化习俗的结合却有着不同影响。北传佛教许多的戒律与儒教的道德观念结合的。儒教的对于小脚女人的精神控制符合禁欲主义,而泰国的崇尚女性则符合个性的自由主义。所以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地方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好像泰国人的性自由并不背叛家庭,家庭也不去绑架性自由。公共权力的空间是用法律而非道德来控制,这里禁毒不禁色,笑贫不笑娼。
芭提雅的海岛。风光十分优美。
泰国的人妖文化大概与前两种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这次旅游活动中有三次看到人妖的表演。一次在曼谷一次在巴提亚的黄金屋私邸庄园。据说在泰国男人中有十分之一是人妖,这实在是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了。在曼谷看人妖表演,与人妖合影需给付20泰铢(人民币4元),抹胸拍照100泰铢,是明码标价的。从中国的道德观念出发对于性文化和人妖文化是鄙夷的。所以导游特别提醒无论如何在和人妖接触的时候尊重,就是看在她们认真投入演出的精神也要尊重她们。其实相互的尊重应该是不分民族和国度的。道德的评判不应该违背尊重的原则。泰国的人妖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比如空姐、酒店服务员等等。而演出者居多大概与收入有关。人妖的变性在医术还不发达的过去只是这些男性穿戴、生活表现的反应,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给她们提供了变性的医术。技术性很强而费用昂贵。所以她们需要有足够的手术费用,进行半身或全身的变性。把一个男性从各个形态包括心理改变成仅仅不会生育的女性。人妖的身份是女性,人妖可以结婚。泰国人尊重人妖,因为他们为这一文化做出了牺牲,也为泰国的旅游业做出来贡献。
为什么在东南亚这个国度会有如此奇特的文化现象?似乎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属于地理上的坤地,阳气弱,阴气重,所以一些男人阳气不足而倾向女性。但导游说是泰国深受母系社会的影响,家庭中父母对女孩的偏爱和母亲对男孩的影响造成的心理倾向。
尽管中国道德观念不能接受这些文化,但是似乎泰国人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泰国几乎没有工业污染,虽然旅行社安排的酒店没有地处城市繁华,但干净整洁,服务周到。泰国真是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作者简介:
寒江独钓,原名李晨欣,喜爱诗词书法。诗词曾发表于《中华诗词》等刊物。诗论“论意境的創造”,"意境的模糊性与鲜明性",意境的层次"等发表于《许昌师专学报》等刊物(见百度学朮)。文字随性而至,不尚华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