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抱愧三公石 || 常松木
抱愧三公石
文//常松木
你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这山岚烟云,吸纳着这天地的灵气和精华。你默默地思考着,从沧海桑田的巨变中,悟出了人情世故和生死伤悲。你悠悠地在玉柱峰下漫步,远离了凡尘的喧嚣,也远离了佛、道的打扰,真正跳出了三界之外。你仿佛置身于玉柱峰下、七星谷畔这方世外桃源,不食这人间烟火。
一开始,我只是把你当作了几块普通的石头,曾探究过你的纹理,试图界定你的质地和名称。我也曾轻薄地认为你是三个人的化身,徒劳地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的中辨识你们的模样。认识你,是从一位老农活灵活现的讲述里,是从一部介绍嵩山的文化古籍里。认识了你,才知以前的想法对你是极大的不公平,才抱有一种特别惭愧的心情。
我来拜访你时,是顺着一条荆莽丛中的山道来的。荆花的幽香吸引了无数只蜜蜂,山道上静寂得很,只有蜜蜂的嗡嗡声和七星谷中泉水的汩汩声。论爬山,我还远远算不上无能者,可是你却不给我面子,不给我显示才能的机会。你虽处幽深之地,却免了我登高之志。一步走上去,蝶翻花涌,确实是森严气象。三公石前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上边的柞树林和下边的柏树林都退避三舍,浸染着儒家礼让三先的氛围。山下平淡的景象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奇丽的山石给了我孩童时的兴趣。
爬上东边那块石头,看到上面隐隐有人卧躺的痕影。这儿有山石做床,白云为被,鸟儿为伴,顺便躺上去小憩,领略一下“天人合一”的感觉,岂不妙哉。闭上眼睛,树啊,鸟啊,都一起屏息,仿佛也要聆听山下老农不紧不慢的讲述。西汉末年,王莽篡夺皇位后,唯恐江山得而复失,一心想把刘姓有识之士赶尽杀绝。当他得知南阳刘秀有帝王气象时,就立即掩兵追杀。追赶至嵩山脚下时,不见了刘秀的踪影,看到茂密的森林,气急败坏的他下令烧山。刘秀本来躲在树林里,在一块巨石上晾晒湿透的汗衫,看到火光四起,就爬上另一三米余高的石头躲避。他躺在石头上敛气屏息,最终从火海里逃生。在最高的那块石头上看到王莽和追兵远去,才又折回家乡招兵买马。刘秀建立东汉后,当地老百姓因这三块石头救过刘秀的命,就称他们为“汉三石”和“三功石”。一阵凉风吹在脸上,微微睁开眼,我已置身于这绿色的汪洋大海。这天然的氧吧,是城市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市的所谓氧吧和这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番感慨被山鹰的一声鸣叫打断,它划破了天际,也打断了我的思维流程。
那山鹰大概是受北宋张升的嘱托吧,它来告诉我一千年前这里发生的故事。张升官居枢密使,后退隐嵩山七星谷。也许是他饭后到西边山坡上散散心,而这不经意的散步却使他发现了这三块巨石,想必厌烦了抱石而眠,就邀请朋友来此踞石对酒消闲。这些失意的士大夫们借酒浇愁,一喝就酩酊大醉,人们以后也就叫这“三醉石”了。这种醉眼朦胧的生活却惹恼了几百年后清朝的翰林,担任嵩阳书院山长的耿介先生。读圣贤书的人,应该明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醉醺醺的实在有辱斯文;读书人要以经世济民为志,以位列三公为期,于是耿介就把这三块石头称为“三公石”,并亲自将“三公石”三个大字题写在最南边那块最大的石头上。教学闲暇之余,耿介就和其他名儒、学生到此探讨学问义理,使这被唐宋名儒们遗忘的角落成了嵩山的一个亮点。耿介还以诗明志:“汉皇封禅首中嵩,山下维岩鼎足雄。色具五行分造化,体含二气补苍穹。浑沦未凿先天樸,方正独留太古风。应是当年曾扈跸,故教列秩比三公。”耿介还在“三公石”东南、七星泉畔建仁智亭,做为嵩阳书院的校外课堂。原本湮没无闻的山石,就这样在耿逸庵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走入了厚厚的书卷,走入了沧桑的历史,走入了诗情和画意。
你实在不仅是几块平凡的山石。嵩山奇异的名石很多,而最具文化品位的要数启母石、达摩面壁石和这“三公石”了。启母石附会了“石破北方而生启”的神话传说,达摩面壁石附会了达摩面壁九年精魂入石的神异故事,而你,“三公石”,虽有和刘秀相关的传闻,而本质上更多了些书香之气,不会遭到学者的质疑,更不会有学术考证后的尴尬。而这也正是我抱愧的原因所在,你使我的孤陋寡闻暴露无遗。
除了这人文的气息,你还有自然的造化。耿逸庵的诗句:“色具五行分造化,体含二气补苍穹。浑沦未凿先天樸,方正独留太古风”,就是明显的例证。你,这可爱的五色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吗?是古老的嵩阳运动造化形成的吗?我和你似曾相识啊,我在登峻极峰的途中见到过你,在嵩山九龙潭畔见到过你。你是嵩山的精灵啊,你二十五亿年的生命穿透了时空,向人们诉说着嵩山的古老,向人们诉说着嵩山的神奥。耿逸庵说你“五色灿烂,具五行之性,兼备五德焉”,他的得意弟子梁家惠说你“嶙峋万古踞中嵩,岳秀钟灵自不同”。你是钟灵毓秀的嵩山孕育的处子,我深为以前把你当作普通的石头而抱愧。
斑驳的色彩,红白相间中夹着黄青,你好像三只硕大的七星瓢虫,蠕动着把我们带入历史;你又仿佛是三位身著花衣服的小姑娘,可爱俏丽,跳跃着把我们引向未来。穿着你这一身唐装,我仿佛走入了汉唐时代,强劲的汉唐雄风使我们骄傲自豪;沐浴在汉唐雄风中,嵩阳书院朗朗的读书声又赋予了我们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就是耿逸庵先生的教诲“故教列秩比三公”。
你目送我返程的时候,我有了诗兴:“逸庵诸公情所钟,石畔读书濯七星。至今犹记三醉名,令人羞愧思余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