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10月,蜀汉擎天一柱诸葛亮在...
公元234年10月,蜀汉擎天一柱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长逝,后主刘禅还没来得及操办完丧事,蜀汉就出了一件要命的惊天大案。
刘禅指着手里的一份奏疏勃然大怒:“李邈是个什么东西,竟敢信口雌黄。丞相尸骨未寒,他倒反上贺表,到底居心何在?”
朝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尚书令蒋琬斟酌半天才小心翼翼地回话。
“李邈一介狂生,所言一向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不值一驳。陛下还是应以丞相大丧为重,而后对李邈再行治罪正法。”
“糊涂,李邈说丞相之死是蜀汉之福,将丞相比作吕禄、霍禹之流。先帝与丞相堪比齐桓公与管仲,朕也称丞相为相父,难道是说朕和先帝都是荒唐之君吗?此等逆臣贼子不立刻正法,如何能安天下之心?”
蒋琬感受到刘禅的怒火,于是不再劝言。
“李邈从先帝时就妖言惑众,有司衙门立刻收监,月内定罪,朕不想让这个恶贼看到明年的太阳。”刘禅不容置喙地说道。
既然皇上发话了,一切都顺理成章,李邈当月被定罪,随后12月被处斩,果然没有看见来年的太阳。
李邈给刘禅上的奏疏在历史上很有名,叫《丞相亮卒上疏》,上这个奏疏的背景很重要。
当时是诸葛亮的遗体刚回到成都,刘禅穿丧服为诸葛亮举行三天的哀悼仪式,但是刘禅没有同意为诸葛亮立祠堂。李邈就在这个背景下上了奏疏。
奏疏中说,诸葛亮独自一人掌管精锐的军队,在边疆连年征战,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君王和国家安危,现在诸葛亮死了,君王安全,战事结束,人们都该为此庆贺才对。
刘禅为什么勃然大怒?是李邈说的不对吗?当然不完全是,至少刘禅对他的观点应该是部分认可的。
真正的刘禅可不是演义中的又傻又呆,蜀国的军政大权实际上一直都在诸葛亮手中,已经二十多岁不能亲政的刘禅当然会不满,不立祠堂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抗议。
但刘禅也不傻,蜀国之所以能维持,没有诸葛亮是不行的,蜀国上下对诸葛亮是非常敬服的,此时如果不严惩李邈,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一干文武大臣能服气吗?
反而杀李邈能收获一波人心,所以刘禅怒发冲冠的表现,既是对诸葛亮的情谊,更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所以李邈死定了,而且死得越快越好。
再来看李邈这个人,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属于智商尚可,情商完全不在线,还是让人特别讨厌的一类人。
李邈出身益州李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李氏有四兄弟,时人称为李氏三龙,独独李邈被排除在外,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李邈性格张狂说话毫无顾忌。
因为这个性格问题,刘璋并不重用李邈,反而是刘备入蜀之后大力提拔了李邈,任命他为益州从事。
但在正旦宴会上,李邈当着刘备的面说:“将军受振威将军刘璋所托前来平贼,现在将军取而代之,岂不是同室操戈,在我看来将军这么做不合适,非仁义之举。”
刘备气极反笑问:“既然先生觉得我做得不对,那先生为何不去帮助刘季玉?”
“不是不想帮,只是因为自己实力不够。”不得不说李邈倒是个耿直的大兄弟。
刘备涵养还不错,没有当场发作,但执法官坚决要求严惩,最后还是诸葛亮说情才免了死罪,但是终刘备一朝,李邈就赋闲在家了。
还是那个问题,李邈说得有道理吗?当然有,但是没任何营养,因为这个事实谁都知道,你要做忠臣可以去公安陪着刘璋,而不是跑来当刘备的官,然后骂刘备的娘。
另外有多少刘璋旧臣改换门庭,合着就你李邈一个忠臣,其他都是奸臣了,这是把人都得罪光了。
这就是典型的,吃刘备的饭,砸刘备的锅,这种人在我看来就是小人一个,所以刘备一朝不用他合情合理。
诸葛亮对李邈还是不错的,等到刘备死后,一路启用李邈,直至安汉将军。
但是李邈证明了自己不堪大用,这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迫于各种压力决定依军法处死马谡,李邈又一次不合时宜地说话了。
“秦国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楚国诛杀子玉,不到两代就衰落。今杀马谡,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李邈话说错了吗?还是没错,诸葛亮内心也不想杀马谡,但是他能不杀吗?不能,马谡是先帝明令不可大用之人,益州本地集团也早对地位不满,多少双眼睛盯着,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
而李邈此时求情,岂不是让诸葛亮难堪至极?所以诸葛亮不听李邈言,将其遣回成都,而李邈显然因此对诸葛亮恨上了,所以才会在诸葛亮死后有那道疏。
纵观李邈,对于时事还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却没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加上喜欢口出狂言博出位,在谁的眼里都不讨好。
诸葛亮算是对他非常好了,他最后还来背刺,结果因此送了命,也算是天道昭昭。
人活得明白是种智慧,人活得把明白揣在肚子里更是一种智慧,明不明白的其实都还好,但低调做人却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李邈反正是没明白。
李邈之死其实深刻地揭示了蜀汉政权的不稳定性,虽然李邈属于蜀汉每个集团都不喜欢的人,但是他的话直白地把集团间脆弱的平衡捅破,蜀汉最终的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