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最早出现于东晋?还是王羲之用的?其实是琅琊紫金砚!

砚痴揅者:端砚最早出现于东晋?还是王羲之用的?其实是琅琊紫金砚!作者:鲁之揅笔者今天看到两篇文章,说最早的端砚出现于东晋,东晋的时候,广州人口多少?文化传播如何?有人开采砚台吗?我以为,这个可能是王羲之用过的琅琊紫金砚,因为米芾说过紫金砚在端歙之上,大家都误认为是端砚,可见紫金砚和端砚很相近。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曰:“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外,米芾的《宝晋英光集》卷八还载有杂志一则记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文章如下:(1)广东端砚东晋时问世有新证 王羲之使用砚台问世中新社肇庆十月十六日电 (黄耀辉 正言)广东肇庆学院陈大同副教授经研究发现,有新物证表明,广东端砚早在东晋时期就已问世,改写了端砚始于唐武德年间的历史。记者今天从当地获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杭州展出的苏轼紫石端砚曾轰动了整个杭州,该砚保价人民币二十万元,并注明非卖品。该方端砚曾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持有,令人惊叹的是此砚的原始主人是东晋时期被誉为中华“书圣”的王羲之。陈大同副教授研究认为,端砚并不是始于唐武德年间,而是早在东晋时期就已问世了。端砚有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美誉。在肇庆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二00四年被授予“中国砚都”的称号。当地盛产的端砚石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叩之不响、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利笔”,“久用锋芒不退”,石色以紫蓝为主,被誉为众砚之首,成为国内砚文化的代表。自唐朝后,端砚为朝廷贡品,其“呵气成墨,滑如肌肤”的品质堪称绝顶,端砚艺术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而不衰。目前至少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该研究发现,对端砚的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帮助,标志着端砚早在东晋时期已作为文化瑰宝响誉全国,尤其是被历史上誉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拥有,更显示出端砚十分珍贵,对当地借助“中国砚都”品牌,推动肇庆“文化名市”建设,都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有人认为,陈大同副教授的新发现目前还只是史书上记载和文字上的研究,没能找到充分的实物佐证,有些苍白。陈大同副教授则表明,可派专家前赴杭州市进行实地考察,倘若找到苏东坡紫石砚,其观点则有了物证。(2)端砚最早出现于东晋(图)

端砚声名远播。本报肇庆讯(记者于敢勇通讯员陈海锋、谭永杰摄影报道)鉴于现在已经出土的端砚实物以及有关的典籍记载,自清代以来就有定论:肇庆的广大端砚界人士一般认为端砚最早出现在初唐“武德之世”。但对端砚情有独钟的肇庆学院陈大同副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近日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早在至少东晋端砚就开始有了。这一说法将端砚的面世时间大约提前了300年。这一说法提出不久就获得了有关的物证信息,称杭州曾展出过东晋王羲之的珍品端砚。“王羲之使用的古凤池紫石砚是端砚,而且后来被苏东坡重金购买。这些都是有明确记载并且经过研究者认定的。”为了证实这一说法,陈大同搬出宋代米芾著的《书史》:“有右军古凤池紫石砚,苏子瞻以四十千置。往矣古砚心凹……”陈大同的又一证据来自四库全书《西清砚谱》的记载。该书中有明确阐述,“窃意端溪岩石虽自唐著名,晋魏以前必已有取为砚材者”,以“必”字判定,口气十分坚决。但是要证实一个观点,理论和书面上的东西还要实物来佐证,才更有说服力。肇庆的端砚专家普遍对陈大同的这一观点表示关注和欢迎,但亟须找到相应的古端砚来印证。说王羲之用过的凤池紫石砚是端砚,断无道理,老王用的砚台,不是琅琊临沂的,就是浙江会稽山附近的,不可能跑到肇庆那么远。大家觉得有道理吗?下面附上笔者关于紫金砚的旧作品一篇,以正试听!《琅琊紫金砚的前世今生》作者:鲁之揅(一)开门见山,先介绍下紫金砚。紫金石砚始于唐,盛于宋,之后渐湮没,石源濒于匮乏。其后,近千年此石不曾面。但是还有很多关于紫金砚的记载是有章可循的。宋高似孙《砚笺》:“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唐时竞取为砚,芒润清响”。唐彦猷《砚录》中载:“尝闻青州紫金石......于青州南二十里,日临朐界,掘土丈余乃得之”。宋米芾《砚史》:“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李之彦《砚谱》中列此砚为名砚之首。一九七三年在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紫金砚,现存故宫博物院,这是当今面世的仅有的一方紫金石古砚。砚呈风字型,背面刻米芾铭文:“此琅琊紫金石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苏轼得元章(米芾,字元章)藏紫金石砚,嘱其子入棺,可见其厚爱至极。(二)显然,紫金砚由紫金石做成,那么紫金石到底出在哪里呢?现在主要有两省三市四县区存在争议。两省就是安徽和山东,三市就是安徽的淮南市和山东的青州市、临沂市,四县就是淮南的寿县、青州的临朐县和临沂的兰山区、兰陵县。(三)先看看寿县的制砚者是怎么说的:寿县八公山,古称"紫金山",此山蕴藏着大量独特的天然石种--紫金石,石色赤紫而质润泽。开掘紫金石制砚,始于汉,盛于唐。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善的北宋宰相杜衍之孙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余家旧有风字样砚,特轻薄,皆远古物也"。《中国美术辞典》,"文房四宝"栏载:"紫金石砚产于安徽寿春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大书法家米芾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曰:"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外,米芾的《宝晋英光集》卷八还载有杂志一则记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题丁有煜砚铭》曰:"南唐宝石,为我良田,缜密以粟,清润而坚,麋丸起雾,麦光浮烟,万言日试,倚马待焉,降尔遐福,受禄于天,如山之寿,于万斯年"。经安徽省地矿局三一三地质实验室取样分析,紫金石含钙量很高,而且含有锶、钼、钾、碘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此石"质坚、润泽、发墨"三美丰韵天成。该石有红、黄、紫、绿、青、赭、黑等色,可分为紫金、鱼子红、月白、黄金带、紫金带、花斑、蟹壳青、金黄、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种之多。既然制砚者认为紫金石出于八公山,缘何要引用米芾的话?米芾明明说这是右军乡石,右军是谁?当然是王羲之了,王羲之的家乡是临沂啊。关于此,可以参考一篇文章《八公山紫金砚考》,里面列举了很多证据,证明紫金砚出自八公山。其实八公山紫金砚有今天的发展,完全靠一个人带动,那就是曹化东先生。曹先生受山东人启发,学习制砚技术,寻找紫金石,使得八公山紫金砚有了一席之地。(四)临朐的制砚者也有自己的观点。傅绍祥先生在《临朐紫金砚研究》中列举了很多证据。第一,紫金石的地点考证。历史上的紫金石有两个地方出产,一是安徽的寿春,也就是现在的淮南。再就是山东临朐。宋代唐彦猷《砚录》:“尝闻青州紫金石,其传之四方,多以铁铜而匣片石于其中,颇类永福石。嘉佑六年,余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出,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朐县界,掘土丈余乃得之,然石有重数,土人所取者不过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则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墨与端歙差同,而姿质殊为下”。宋高似孙《砚笺》载:“紫金石出临朐,色紫润泽,发墨如端歙,姿殊下”。乾隆皇帝为紫金石太平有象砚作铭文;“紫金石砚临朐产,起墨益毫略似端,刻作太平称有象,斯之未信敢心宽”。历史上,临朐曾属青州府所辖,临朐东南部的一些地方也属古琅琊郡所辖,所以在紫金砚的称谓上可能有“青州紫金砚”或“琅琊紫金砚”之称。从哲学范畴分析,大概念能包函小概念,而小概念绝对涵盖不了大概念。也就是说,古青州府、古琅琊郡可能包涵临朐、或临朐的局部区域在内,而临朐不可能包涵现在的青州市和临沂地区。所以,紫金石出临朐是一特指的区域概念,即现在的临朐所辖区域。第二,紫金砚的特点考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紫金砚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颜色为紫色,历史记载色正紫,类似端州西坑石,也颇类吉州永福石(现在江西永福)。以上两石都为紫色,紫金石颜色与他们相似。高似孙《砚笺》云:紫金石“琢制不精,惟一脔肉耳”。是说紫金石如果雕琢不精,就像一方切成块的肉一样,也同另一方面说明紫金石为肉红色,即紫色。二是映日有金星,即在紫金石断面上观察,似有白色闪烁的颗粒点,映日观察更为明显。颜色紫、有金星,故名紫金石。三是石上有豆粒大小的豆青色斑点。四是遇风吹日晒容易风化,唐彦猷说“至第四层则泽尤甚”。为什么?因为第一、二层石质干燥易风化。仔细观察,临朐新发现的紫金石大都隐约呈层状结构,遇风吹日晒层与层之间容易分离,即风化。第三,紫金砚实物的比对。临朐新发现的紫金石,不仅与历史资料记载的地点与特点相符,於有关紫金砚的实物也基本一样。一是和首都博物馆藏宋米元章凤字形紫金砚相比对。该砚注解为:“紫金石产于山东临朐,此砚石质极好,色紫、润泽……”该砚不仅颜色(虽新旧表面感观有差异,但颜色的本质尚存)、质地与新发现紫金石一致,就连“容易风化”这一特征也在该砚上也得以体现。该砚砚背的上部有明显层状风化的痕迹。二是和临朐民间遗留的紫金砚相比对。十几年前,笔者获悉临朐农村一老者家有一砚,传为紫金砚,当时笔者也无法弄清楚是否是紫金砚,虽然该砚残为两截,但为了将来便于研究,便收入囊中。该砚和新发现的紫金砚质地、颜色颇为相似。三是和安徽淮南紫金石相比对。既然两者在历史上都称紫金石,肯定二者颇为类似。目前,临朐有好几家为安徽淮南加工紫金砚的作坊,笔者有条件进行充分比对,就其多中选个体比较,其难分伯仲。1994年,临朐县燕子石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兆凯查阅有关资料,反复调查研究,重新发现并开发出新的紫金石资源。后经当地赏石家携标本进京请专家鉴定,认定与故宫收藏的紫金石砚为同一石料。从而使历史上曾名盛一时的紫金石重放异彩。当然,临朐出产红丝石,制砚者多以此制砚,好像盖过了紫金砚的风头,也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五)还有考证者认为紫金石出自临沂兰山区。藏在首博的“琅琊紫金石砚”。有人说此石出自临朐,这是个明显的錯误,此“琅琊”是地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琅琊,筑台,立石颂德。从此“琅琊”之名名闻天下。汉承秦制。《汉书。地理志》第六册,1585頁,“琅琊郡”县五十一。不見有“临朐”。【三】师古日:“齐郡已有'临朐’而'东莱’又有此县,蓋各以所近为名也。斯类非一。”《后汉书。地理志》笫十二册3459页,“琅琊国”县十一。不見有“临朐”。此书,3475页临胊属齐国。《晋书。地理下》第二册452页琅琊国统县九: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东安、蒙阴。没有临朐。临胊属东莞郡。因此临胊与琅琊毫无关系,所以不能把“琅琊紫金石砚”说成是“临朐”紫金石硯,况切“此紫金石”还有“右军乡石”之说。学界皆知“琅琊右軍乡”,是大书家王羲之的家乡今临沂。因此有人说“琅琊紫金石”出自临朐无疑是误传。近几年来,在鲁南临沂市,陆续出土了9件宋代的紫金砚,它们多是实用的砚。文献记载与实物的出土相吻合,证实米芾的说法是对的。尤其是2005年在临沂城东南方向小皇山发现的明代沂州卫指挥使李瀚等人的墓葬,出土了2件前朝的紫金砚,是国内首次用考古发掘的手段从墓葬里面出土紫金砚的铁证。《临沂县志》名寺:“红埠寺在城西铁牛嶺上”。据有文化的老年村民讲,庙前的坑是釆石形成的,相传早年取硯石,到了明清時都来找鸡血石,現在被填上了。.在寺庙附近取石制硯的并非一例,青州红絲石硯矿就在寺庙之前、北京最早最大的寺庙叫嘉福寺,民问叫潭柘寺,山上出硯石。硯名叫“潭柘寺石硯。”因此红埠寺,寺庙附近出硯石不是孤证。在此取到紫金石料,隨磨制成硯,确“其色正紫,质抚凝脂,腻如童肤,丝绢茫润,呵气生云,扣之有声”。紫金砚石是找到了,但在一坑之内紫色石料也分三六九等。不能把红埠寺的紫石头都说成是紫金石,真正的紫金石料很少,这可能与石料的成因有关。“岩石的形成循环往复。地壳深部的液态岩浆缓慢上升接近地表,形成巨大深成岩体,较小的侵入岩,如岩脉,熔岩流和火山。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岩浆岩,如花岗岩。地球的运动使岩石上升到地表,受到风化、侵蚀而暴露,在冰川、流水和风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岩石破碎成颗粒,被冰川、河流和风搬运,逐渐在湖泊、三角洲和沙漠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层,或在海洋形成沉积岩,如粘土岩和页岩。大多数沉积物都堆积在大陆架上,有些则被髙密度水流通过海底峡谷搬运沉积到更深的洋底。大規模的造山运动中,在髙温高压作用下,沉积岩和岩浆岩变成变质岩,如片岩和片麻岩。温度和压力进一步升高,则岩石重新熔化,遂完成造岩的一个循环”(13)。变质岩在形成过程在合适温度和庒力下熔入适当有色矿物质和云母才能形成我们所要寻找的紫金石。变质作用,造山运动中,温度和压力把沉积岩和岩浆岩变成变质岩。岩浆的原始成分、侵入地壳的方式及冷却速度,都会影响其组成成分和性质,如颗粒大小、晶体形状、矿物成分和整体颜色。云母、和赤跌矿物等都是岩浆岩组成部分,经定量分析还有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鈣物,它的晶体形体多种多样,非常漂亮,方解石的色彩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如含鉄锰時为浅黄,浅红,褐黑等。矿物成分决定岩石的化学性质。颜色是化学性质的精确指标,反映出某种矿物的含量。因此形成我们所说的“紫金石”的机律很少,因此紫金石弥足珍贵。(六)也有人认为紫金砚出自兰陵县。该县有个制砚艺人刘老师,为了找紫金原石,他从2000年开始,就利用业务时间背着包,带上锤子、铁棍等工具遍访沂蒙山,无论是裸露在外的岩石层,还是采石场,亦或者居民围墙上的石板,只要是出产奇石的地方他都逐一探访。30多年时间,刘老师先后采集了千余份红色奇石标本,先后找到了20余块紫金石料,并且利用传统的工艺制成了紫金砚。刘老师说,根据他的判断,平邑县仲村镇、费县新庄镇、沂南青驼镇以及苍山的抱犊崮山区均产紫金石,只是这些地方产的紫金石质地各有差异。这些紫金石有的由轻微的泥岩构成,里面含有硫化铁紫斑点,如同紫玉一样晶莹剔透。有的有白圈,像月亮一样,白圈周围全呈紫色。那么兰陵的紫金石出在哪里呢?据笔者多次实地考察,下村乡西北岭村东侧的山坡上零星分布,由此向南20里,到达鲁城镇,该镇周边山区有大量的紫色石头,这应该就是兰陵的紫金石,做的砚台非常漂亮。由于这种石头出在匡衡故乡,所以笔者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匡衡石,用它做的砚台就叫匡衡砚。但是这种石头大家知道的少,利用的更少,希望有更多人来发掘,让好东西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七)实际上,很多地方出产紫色的石头,这些石头都适合做砚台,但是很难说谁是真正的紫金砚。因为历史记载的紫金砚,可能也是不同的紫金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见到了不同的紫色石头,都叫了紫金砚。其实,哪里的紫金砚是真正的紫金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地可以将之发扬光大,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在文化上不断传承,形成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紫金砚,不出在八公山,不出在临朐,也不出在临沂的两个县区,只出在艺人的手中,出在匠心之中。《紫金砚和薛山砚是兄弟砚?论米芾的紫金砚应该出自临沂兰陵矿坑紫金山》□啸笑生笔者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想起关于紫金砚的出处的争论。这是一个历史公案。首都博物馆藏着一方米芾的紫金砚。据说1972年上半年,紫金砚出土于北京元大都遗址和义门内后英房,出土时已残破,右上角砚池部分缺失。砚背面自右至左竖向阴刻铭文五行,字有残缺,曰:“此琅琊紫金石所,易得墨,在诸石永,皆以为端,也。”落款为“元章”二字。

宋代书画家米芾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写道:“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他还在《砚史》中提到:“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

现在临朐说他们的是紫金砚的产地,安徽的八公山说他们是紫金砚的产地,临沂的红埠寺说他们的石头是正宗的紫金石,兰陵鲁城镇的紫色石头也被成为紫金石……到底哪个是?或许哪个都是,哪个也都不是。但是只要回到常识,薛山南的石头最有资格叫紫金石。首先,米芾说,他的砚台是佑军家乡产的,是琅琊紫金石,那这就把地域限定在了临沂,因为只有临沂古称琅琊,佑军是王羲之,王羲之故居就在临沂城,至今保留着洗砚池。其次,叫紫金砚,要么以地名命名,要么根据石头特点命名。而薛山南邻的小山头叫紫金山,山脚下也出紫色的石头,石头上还带有金线,偶尔寻得一块好料,在阳光下还能看到金星闪烁……无论从地名还是石头特点上,似乎这里的出的石头才是正宗的紫金石。

另外,临朐、八公山包括红埠寺和鲁城,出产的紫色石头非常多。既然米芾说紫金砚比端砚还要好,为啥没有大规模开发?为啥还为了一块砚跟苏东坡争来争去?可见紫金砚是不容易得的,所以紫金砚才珍贵。薛山南(也就是紫金山)的紫金石很少,偶尔从山腰的土层中能发现那么一层,开采难度大,而且能够成砚台料的更是少之又少,加上有金线,成品率低。如果想找一块完整、品质好又有金线和金星的紫金石,那简直是难上加难,我们看到米芾的那块都没有明显的金线。所以,临朐、八公山跟紫金砚根本不沾边,我看顶多叫紫石砚。唯有薛山南的紫金山出的紫金石才是紫金砚的来处。这样说,薛山砚和紫金砚还是兄弟砚,它俩产地相隔不过四五百米。说句实话,薛山砚少见于众人视线,紫金砚更是不为人所知,我们有责任,如何去挖掘和宣传,还需要深入研究。

香砚能解枕边事

满纸春色谁人识

闲卧闲读还闲落

一壶云影寄相思......

手工制作砚盒

手作之余读书

书中有这个世界的味道

也做个入世随俗的人

力争多识草木鱼虫之名

聚三五好友乃人生乐事

物境能得心静

- THE   END  -——————————————————————————鲁之揅寻砚

造物之美,值得玩味玩勿丧志,君子不器——玩味儿者 鲁之揅同好交流微信号:aidushuxuexi发现更多文章公众号:wanweierzhe

——————————————————————“三紫堂”相关简介:三紫堂,三希堂也,藏米芾琅琊紫金砚、惠孟臣紫砂壶、苏东坡紫云竹。创始人乃东夷人士鲁之揅。鲁之揅,原名鲁志深,人称砚痴揅者,祖籍琅琊临沂,现隐居会稽山阴,文学学士、经济管理学硕士,从政十余载,宦海沉浮、案牍劳形,后辞职创业,屡不得法,乃重操祖上旧业,转入翰墨丹青,或以砚为田作杂文激浊扬清,或以石为纸展平生雕虫小技,刀笔合一、自得其乐。近年来,建院名之“玩味山房”,造室曰“不器斋”,以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爱好者的身份活跃于文艺圈,又以“大王左中右”的笔名在公众号上创作“字体设计文章”,发起国民户外阅读运动、成立“匠人读书公社”、旧石器研习所、砭石砚开发工作室,倡导“天人合一不二”艺术理念。现居深山,隐而不见,作品多发在朋友圈“aidushuxuexi”或公众号“玩味儿者”,性情志趣,略窥一二。“玩味山房”旗下有手作匠人盘古揩天地、孟臣古、兰陵啸笑生、高手二寒、木心、秋水石志等人;近年来打造了“盘古铁艺”“孟臣古陶”“啸笑生文人砚”“铁石心肠”等文创品牌。如今,以说文玩、藏文玩、做文玩为主题,在公众号、头条号、小红书等多个平台运营“玩味儿者”同名账号。

鲁之揅文房,提供的不仅是文房器物,还倡导一种用艺术生活的理念,即与物寻趣、与人寻志、与己寻思,以臻宇宙佳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