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新疆《养蚕的故事》作者:倪文 主播:情月
作者:倪文 主播:情月 编辑:木子迦勒
养蚕的故事
文/倪文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养蚕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特别是夏天爬树采桑叶,吃桑椹的日子。我们快乐的像猴子一样在桑树旁上蹿下跳,一个个吃的是鼻乌嘴乌,然后抱着一大把桑枝跑回家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个时候我们花一两毛钱就能买到一两百粒蚕卵,蚕卵比芝麻还小,密密麻麻的连成一片像一块地图,活的蚕卵颜色是灰色的,圆圆鼓鼓的。我用报纸把蚕卵包好,放在上衣的口袋里面,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会随身携带,总是盼着快点孵出幼蚕来。在体温的作用下,大约孵两星期左右,蚕卵就开始变亮变白。每堂课下来,就有一两条幼小的蚕破壳而出。刚出生的小蚕是灰色的,只有针尖那么大,我用桑叶挑起,放在装百雀羚的盒子里养起来,放上一两片桑叶,小蚕吃着桑叶就能慢慢的长大。那个时候我们学校的学生并不多,大约百来人,下课了大家喜欢在操场上分享养蚕的经验和故事,常常在一起牵梭罗,流利的背着李白的“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那个时候真是岁月如歌!
当孵出的蚕越来越多,蚕越长越大时候,我们就把它放在纸箱里喂养。每天早晚给它换一遍桑叶 ,蚕宝们脱胎换骨,长得很快。每到周末,我们就端着纸箱在一起比谁的蚕长得最快最好看,大多数的蚕宝都长得白白胖胖的,也有少数孩子的蚕长成黑白相间的颜色,会被其它孩子讥笑长得丑,养的是野蚕,小心被咬手。现在想想其实就是遗传基因不同,造成蚕的肤色不同吧了。能养出黑白相间的蚕是一种幸运,这种黑白相间的蚕是虎蚕,能吐出更多的蚕丝。
为了让蚕长得更快一些,原来每天给蚕换两次桑叶改成换三次桑叶,这些蚕宝生长的速度非常快,大约三周左右就开始吐丝结茧。蚕茧十分好看,有黄的、红的、白的,和鹅卵石大小差不多,被蚕丝包裹的蚕过三天左右就开始蛹化。蚕的一生都非常辛劳,勇敢地面对痛苦的蜕变,来体现生命的价值。
蚕茧可以抽成丝做成珍贵的真丝睡衣或者T恤,在古代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有机会穿,宋代大诗人张俞写过这样一首古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蚕丝做成的服饰高贵华丽。用蚕茧做成蚕丝被柔软透气、十分暖和,对皮肤没有毒副作用,能明显提高睡眠质量。
当时我们村里的百十来个孩子把蚕茧收集到一起,卖给来村里收蚕茧的小商贩,然后每个孩子能分到五毛到一元左右,拿着钱到小卖部换几只铅笔和一把糖果,高兴的连蹦带跳,像兔子一样满村窜来窜去的。蚕蛹则富含优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用油炸成美味佳肴,吃起来焦黄香脆。有心的孩子也会留下几个茧蛹,等它化蛹成蝶,产下许多蚕卵,待来年春天卖蚕卵比卖蚕茧划算多了。
养蚕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实从黄帝时期嫘祖就开始盛行种桑养蚕,用蚕丝纺纱织布。如今在杭州一代仍然盛行养蚕,杭州的丝绸更是闻名世界。如果你确实想了解更多关于养蚕的故事和文化,可以去杭州丝绸博物馆耐心的听讲解员讲解,或者去养蚕基地参观。
养蚕让我们的童年度过了许多快乐和温馨的时光 。那个时候的农村桑树到处可见,十分方便养蚕,一个村子就那么大,大家常常在一起遛蚕,在桑树下吃着桑椹,有说有笑。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城镇化了,道路两旁种满梧桐树和一些花卉,采摘桑叶十分困难,养蚕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少。常常在公园里看到一群孩子遛个猫或者狗的 。由于时代的发展,潮流的变化,每一代人会有不同的童年际遇 ,都会有不同的往事值得回忆,养蚕也许让我们村的那一代孩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