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乡土,记忆中湖南老家的端午节
长长的石板路一眼望不到头,平时稍显冷清的老衡宝路官道上,这一天是似乎热闹了很多。石板路上,络绎不绝走着的是一家又一家子,基本上都是青年父母带着孩子。
这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两个日子之一,端午节。另一个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就是春节,因为在这两个节日,大人肯定要带他们去外婆家。
初夏的风,掠过还未长高的禾苗,吹拂在人们脸上,青苗的清香中还带着一丝凉意。一路上,大人们说说笑笑,遇到熟人大声招呼。孩子们则欢呼雀跃,蹦蹦跳跳往前走,心里想着外婆家的热情招待。
这一天,极少见到老人在路上走动,因为这一天是女婿上门的日子。老人们要张罗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还要为馋嘴的外甥们准备各种零食。
端午节,女婿家给老丈人家送粽子,是我们湖南老家流传了上千年的风俗,是女儿的“法定”回娘家日。
女婿带到丈人家的礼物主要就是粽子。
湖南老家的粽子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就是加入草灰水,所以要先烧一堆稻草,用滚开的水将稻草冲泡,取过滤出来的水将大米稍微浸泡下,包出来的粽子颜色金黄,口感非常特别呢。
这种草灰的粽子,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端午节的那天清晨,当父母揭开滚烫的生铁鼎锅,满屋立即弥漫着粽子香味的热气。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用火剪挑出一串粽子,剪下一个,剥掉粽叶,略带焦黄的米粽就呈现在面前。我们还喜欢把粽子放在盛满白糖的碗里蘸一下再吃,金黄的粽子在雪白的白糖映衬下,特别的诱人。
清新爽口的米香,配着甜甜的白糖,儿时这种独特的味道,已经深深刻入我的大脑。以至于对于现在各种放火腿,肉,蛋黄,甚至各种高档食材的粽子,我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现在的粽子没有小时候的粽子好吃。
如果老丈人家不止一个女儿,几个女儿和女婿之间还会暗暗较劲,比谁家送的粽子多,谁家送的粽子好吃。
女婿们陪老丈人坐在一起抽烟,谈天说地;女儿们则帮着母亲张罗饭菜;最开心的是孩子们,表兄弟表姐妹们,平时很难聚得这么齐,所以,他们变着花样做着各种游戏打闹着。
到了中饭时间,村庄外面静悄悄的,可各家各户却热闹起来。男人们,老丈人,大小舅子,连襟之间,推杯换盏喝得好不开心;女人们早早吃完,扎在一起说家长里短;孩子们还在拼命往嘴里塞好吃的。
到了下午,酒足饭饱之后,女儿女婿们就开始告辞了。连襟之间还相约下次一定要到自家做客,小表兄弟之间还最后说几句话,丈母娘则最后拉着女儿叮嘱几句。
女婿们在去的路上担着担子,里面放满粽子、糍粑,回来的路上也不是空手。挑子里装着小孩吃的红薯干,丈人家后山挖的竹笋,采摘后晒干的菌子(蘑菇),女婿们哼着小调,挈妇将雏,趾高气扬地回家了。
这大约是近四十年前的回忆了。前几年,看到我回老家,石板路都毁得差不多了,农村人口也巨减。现在的端午节,还有没有儿时的味道呢?
故乡,就是小时候想离开,长大后却回不去的地方。故乡的美好,也许会在渐行渐远间慢慢消失,只留存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