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浅表性胃炎验案一则

春暖花开
胃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本病病因, 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 病因多单一, 病机也单纯, 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 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 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 热邪日久耗伤胃阴, 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 则属虚证。因实致虚, 或因虚致实, 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 如胃热兼有阴虚, 脾胃阳虚兼见内寒, 以及兼挟瘀、挟食、气滞、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章辨证论治。 
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见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涉及中1/3者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
  大多数浅表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胀闷、嗳气、吐酸、食欲减退,或无规律上腹隐痛,食后加重等诸多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李振华验案
患某,女,30岁,干部。1986年10月18日入院。
  胃脘胀痛5年余,经服中药行气疏利之品效不显,于是加强行气之力,胀痛更甚,初病时食后加重,现不食亦胀。1985年5月作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现症:脘腹满闷胀痛,胀甚于痛,以午后傍晚为甚,口淡黏腻,纳差食少,食后不化,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胖淡,有齿痕,苔厚腻,脉濡缓稍弦。
  诊断:中医:胃脘痛(脾胃气虚、气滞湿阻证);西医:浅表性胃炎。
  治法:健脾补中,行气化湿。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2g,木香10g,砂仁10g,枳壳10g,神曲12g,川厚朴10g,佩兰10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一周后,满闷胀痛略减,稍思饮食。半月后,胀痛减轻,已不满闷,口不黏腻,腻苔渐退,饮食增加。以后在此方基础上适当增减。二个月后,胀痛基本消失,饮食正常,即使稍多饮食,亦不作胀,形体渐感有力,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正常。
  【按语】脾胃气虚型浅表性胃炎,胃脘隐隐久痛,按之则舒;食少纳呆,食后饱胀,腹胀以午后、入夜为甚;大便稀溏或时干时溏;肢体倦怠,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兼气滞:脘腹痞胀,时轻时重,虽得嗳气而不减,脉弦无力。兼痰湿,脘腹痞闷,口淡黏腻,舌体胖,有齿痕。苔白多津或厚腻,脉濡缓或濡滑。治疗方剂香砂六君子汤。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炙甘草。气滞中阻,脘腹时胀,加厚朴、枳壳以行气消胀。湿邪较盛,脘痞不畅,酌加苍术、厚朴、佩兰、藿香以祛湿化浊。
  李郑生,郭淑云.治疗胃痛脾胃气虚证130例临床总结[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9(1):44-4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