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雁之礼
唐代 鲍溶 的《古意》
女萝寄青松,绿蔓花绵绵。
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
肃肃羔雁礼,泠泠琴瑟篇。
恭承采蘩祀,敢效同车贤。
皎日不留景,良辰如逝川。
愁心忽移爱,花貌无归妍。
翠袖皓珠粉,碧阶封绿钱。
新人易如玉,废瑟难为弦。
寄谢蕣华木,荣君香阁前。
岂无摇落苦,贵与根蒂连。
希君旧光景,照妾薄暮年。
标梅诗已赠,羔雁礼将行
--闲话婚仪中的“奠雁礼”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八对绛纱灯,引着蘧公孙,纱帽宫袍、簪花披红,低头进来。到了厅事,先奠了雁,然后拜见鲁编修。
《今古奇观》第六十六卷(穷不了连掇巍):“及至做亲,行奠雁礼,红圆领、银带、纱帽、皂靴、随著雁亭。四五起鼓手,从人簇拥,马上昂昂过去”。
“奠雁礼”是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的一种礼节。《仪礼.昏义》中讲婚仪包括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除在”纳征“里毋须用此礼,其余五礼中“奠雁礼”是很重要的一项。
譬如在首礼“纳采”中送雁是指男方请媒妁往女方提亲,获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送礼表示定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而本文伊始引述的两段明清小说里的文字则是指“亲迎”中的雁礼。
孟浩然有首古诗《送桓子之郢成礼》,是写给他一位迎亲的朋友的。诗曰:“闻君驰彩骑,躞蹀指南荆。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标梅诗已赠,羔雁礼将行。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这也说明从周公制礼后一直到清朝,虽然六礼演变纷繁并没用袭用不变,但“奠雁礼”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阶层一直被沿用着。
当然古代的生态环境虽好,栖湖掠云的鸿雁也不是轻易可以捕捉到的。于是人们只好用木刻的雁代替;有的地方民俗中也有用鹅、鸭、鸡这三种家禽来代替行“奠雁礼”的。
“奠雁礼”之所以用于婚姻,是因为先民以为,年年鸿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所以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这样的解释固然符合正统的礼仪思想,但“道学气 ”莫免浓了些。倒是一则文人轶事可以算作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金末之季,参加科举考试的元好问途经汾河,一位农夫告诉他,这天早晨在河滩上网到两只大雁,杀掉其中的一只后,另一只脱网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鸣哀叫,始终不愿离去,最后竟然一头撞向地面殉情而死。听完农夫诉说后,元好问唏嘘不已,便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它们合葬于汾河岸边,用石块垒起一座坟丘,称之为“雁丘”。并赋诗曰: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台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恨,来访雁丘处。”
“奠雁礼”在“唐风犹荐”的彼邦韩国至今还是婚仪中的重要一项。而在近代中国,由于许多政治上的原因,包括“奠雁礼”在内的一些古代礼仪再也难寻踪迹了。进下民众津津乐道是婚宴设在几星级的宾馆,迎亲的车队是A6还是宝马。固然这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我还是更喜欢见到谁家简简单单的婚仪中却设有一只古朴可爱的木雁。
泊白沙里
黄云紫水路,翠竹白沙村。后进犹题里,前贤多及门。
凤麟游已远,羔雁礼空存。侧想文明代,师臣久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