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内蒙古|李安《不忘师恩,不负青春》|指导教师:段风梅
作者:李 安|指导教师:段风梅【内蒙古阿左旗第四中学九年级8班】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不忘师恩,不负青春》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大家对额济纳的了解可能只是名扬天下的金秋,但这片沃土带给人震撼的,除了有沙海、绿洲、清泉、胡杨的浓厚色彩,还有积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现在,这个仅有3万多人的内蒙古边陲小城,同疫情“出围”,疫情防控和滞留游客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021年的10月28日的早上,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仔细拜读,才发觉其中字字饱含深情,句句满怀期许,不觉被信中内容所感动。我相信,老师写这封信时早已满怀期望,而又热泪盈眶,自从10月20日休息的一个下午,谁也不敢相信网课会到来的这样快;谁也没有想到长时间的居家抗疫会来的这样快;谁也没有意料到之一轮又一轮的核酸会来的这样快。我们感到无助,感到彷徨,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不知所措,但是,总有人会给予我们希望,总有人会赋予我们力量,当我读到:“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时候,心中仿佛拔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一直读到第一段结束“......请同学牢记”此时老师叮嘱的话语,已经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了。“碰到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我可以想象,老师在写下这封“谆谆教诲”的时候,一定是一气呵成,真情流露,加之以朴实无华的文笔,显得格外感人,这一笔一划,源于教学,但还远高于教育。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我虽然只在老师门下只待了一年多,还不及老师教龄的三十分之一,但是,老师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丝毫不逊于她带了九年的学生,我对此深表感激。真的,我从没有见过哪一位老师可以把语文课上的如此激情澎湃,说实话,每一次语文课就如同一场辩论会,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各抒己见,无论成绩的高低,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位老师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花费自己的精力,直到最后一个自习课上,奋战到很晚。也许会有抱怨,也许会有不理解,但良苦用心却始终不变,段老师,不瞒您说,我们同学有一个小群,在您发完这封信后,好多人表示十分感动,感动到泪流满面,我也是读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写了这篇文章。同样,我认为,能在压力如此之大的疫情防控之下依旧提笔写下这深情寄语,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班主任老师了。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已经用实际行为身体力行,即使同为疫情,但仍然在线上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虽千万人无往矣”让众人看到,辛勤耕耘必有收获,努力教学终得回报。老师很喜欢养花,要我说呀“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老师仅仅用她那不高的身躯在“三尺讲堂”上春风化雨,就创造了如此优秀的成绩,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讲起课来谈笑风声中给予我们点拨,不得不说,这样的老师实属少见,还记得有一次老师整理出了我们在不同场合下所经历的,拍过的照片,并且每一个都配上文字,还记得每次那周五最后一个自习课上作为奖励的零食,还记得这封信上那副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笃定神情,还记得......老师不止一次给全班讲一些大道理:“我不希望我以后在大街看见一个无业游民是某某,看见的一个游手好闲的是某某。”我们听罢,常常在一阵大笑之后陷入了沉思,老师常常对我们几个好学生赋予希望,抱有很大的信心,我到现在还记得老师在向我们展现她的书时情景,表示我们就该有这把书翻烂的学习劲头,才能拿到这“高中的启程票,”现如今啊!我们在一天一天的长大,中考又一天一天的挺进,离别的日子也不由得近了,人活一世,只不过是在各种各样的离别之中成长。离别,代表新的开始,代表过去的结束,但它并不会消失于记忆之中,不知中考一别,再见是几时?“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歌声只是不愿“响”起。所谓师生一场,有人说是唯一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十分认同的。真希望能够再次相遇在明亮的教室里,希望能够再现语文课上舌战群儒的风采,希望能够更加珍惜的度过这段有限的光阴,疫情终将过去,美好总会到来。让我们自律进行线上学习,不让老师再操心,感谢师恩,感谢我们的班主任,让我们在独自成长的过程中不再孤独和迷茫,这封信我们一定常挂于心。“谆谆教诲今犹记,动情往事尚依稀,今朝正逢佳节时,恭祝恩师:天下尽桃李!”我庆幸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来到四中何其有幸;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展望现如今,全中国像“班主任老师”一样勤勤恳恳,奉献教育,讲好每一节课的老师不在少数,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有国才有家。相信只要我们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疫情终将过去,相信我们居家隔离,上好网课,迎接我们的必是春暖花开 !
作者简介李安:阿左旗四中九年级学生,喜欢写作、运动等诸多爱好,学习方面有持之以恒,敬业创优的学习态度和精神,衷心希望这次突发疫情能够早日结束,祖国越来越好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