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校友王青:我的高考,我的青春
【往期回读】
我的高考,我的青春
丁中2005届高三(13)班 王青
和大部分学生不一样,我是土生土长的丁沟人,中学整整6年时间都是在丁中度过的,对她的依恋更加明显。一直都庆幸家门口就有重点中学,无需“背井离乡”求学。这一点,在每每放假前夕校门口排满接学生的大巴车,大家都争着抢着背书包上车时,感觉最明显。我,只要带上作业就可以潇洒地走回家啦,谁让咱与四星中学丁中比邻而居呢!
我的初中也是在丁中读的,当时初中高中还没分开,初中高中还在同一个校园里(等2002年读了高中,初中部才独立出来,变成洋浦中学,也就是现在的空港中学)。我依然记得初中第一天上晚自习的激动心情。我上初一时,我姐上高三,这是唯一与她同校的一年。总觉得高三毕业班是很神圣的存在,于是有一次我悄悄潜入高三那层楼,以给我姐送东西为名窥视了一下;果然,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安静地埋头做各种卷子,安静地可怕:这是我对高考最初的印象。
初中只要努力就能有好成绩。中考前由于几次模拟考试都在年级前列,我居然得到了签协议直升丁中高一强化班的名额,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绝不是死记硬背能搞定的。记忆犹新的是高一物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买了好多辅导书都无济于事。2005年江苏省高考采用的是“3+2”模式:语数外3门,再自选2门,每门150分,总分750分。高二开始分班。家里人想让我努力一把选理化班试试,因为长久以来大家信奉的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化也一直是丁中的强势学科。可是上了几天理化班,我发现完全跟不上节奏,物理与听天书差不多。纠结之后,我向家人提出了换班的决定。几经折腾,我选择了化学地理班(我记得,这是当时全江都唯一的组合)。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我们那个高三班的数学老师是从高一开始就教我数学的李强老师。李老师总是从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虽然人很凶(连男生都很怕他),但确实令我的数学成绩有了不小的提高,在此谢过李强老师。
我一直认为我是高考的实验品兼牺牲品:“3+2”的模式需要每一门都很专,而我偏偏每门课都不精。我觉得我更适合考大综合。如果当时换一个考试模式,会不会结果会好一点?但是没有“如果”,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
对当年备战高考的光景印象深刻,有如下的回忆场景。
场景之一:无论晚上怎么带晚(熬夜),怎么做题,考试依然是中等水平,每次模拟考结束第二天看到老师的眼神不对,都觉得是考砸了老师在生气。
场景之二:冬天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去早自习,晚上黑灯瞎火回家(当时的世界没有白天),当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江海清老师每天比我们来得还早,现在想想毕业班老师比我们还辛苦。
场景之三:2005年6月5日,所有考生坐大巴车去江都参加高考,那天众多家长在校门口目送我们,鞭炮连天,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感。
场景之四:高考住宾馆期间,我每天都失眠,还拉肚子。心理素质这东西真是天生的,越是想快快睡觉,越是辗转反侧睡不着,结果第一天下午考化学的时候,我最后半小时人都虚脱了。
高考成绩理所当然不理想,我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学。毕业后在扬州一家银行工作至今,普普通通,平平淡淡。
工作后感觉时间就像音乐快进了一样,转眼间已经有8个年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是在丁中的时光。现在的我,总会怀念以前在母校快乐的学习时光,晚上经常会在怀念过往时光中入睡:这令我觉得很幸福。
好在,我还能够回丁沟,看望日渐老去的爷爷奶奶,有闲暇总去丁中看走走。 毕业后的一开始几年,我一个人去;后来带着先生一起去;去年开始又加上了儿子。每次重走一遍当初上学的路,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时光;每每走进校园,都会往原来的教室张望,多想坐回原来的座位再上一节课;看到丁中校园里一个个青春活力的面庞,感觉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站,人生经历过高考才完整。
就像大家喜欢韩剧《请回答》系列一样,人总是会怀念青春。对我来说,怀念青春就是怀念丁沟,怀念丁中,怀念中学时的老师、同学以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