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冰箱挑儿

【往期回读】

直面人胸

疫苗造假,你是否继续苟活,或是保持愤怒?

怪怪的曹老师

我的尹老师

书童冰箱挑儿

江都  刘文

作者刘文先生:1938年2月生,丁伙镇乔墅人。江都作协会员。曾在扬州晚班、江都日报等发表近百篇作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每到夏天,卖冷饮的形式是五花八门,有固定设摊的,有骑自行车下乡兜售的,还有背个小木箱,里面放几种棒冰赶集场或走街串巷的。我说的书僮冰箱挑儿,也是其中的一种。

以前所说的冷饮,即上海人说的棒冰,南京人称为冰棒。因为那时电力不普及,我们这里方圆几十里,只有邵伯北头才有个冰厂。每年冰河冻水时,冰厂老板会出资请一些青壮年劳力收集河冰贮藏在地窖里。自从乡镇有了电,邵伯建起了冷藏冰库,冷饮也就应运而生了。

每到夏日,桥头旁、岔路口、街头巷尾,敲箱声、叫卖声此起彼伏。每个棒冰摊都有一两个木制的土冰箱,上面有门扇好开合取物,里面四周上下都贴上厚棉垫,冰箱面上还要盖条棉垫,以防箱盖漏气造成热气串入箱内。还在冰箱上方撑把大油布伞,既防雨淋,又防日晒。每天摊主都要起早,到棒冰批发部批水果、奶油、赤豆等几箱棒冰。为了招揽生意,他们手持一根木块在箱柜上噼里啪啦敲个不停。如果有生意上门,先要问明购买的品种,以便有的放矢,开箱即得,速取速合以保温度不降。

前庄有个六九子,骑辆自行车下乡卖冷饮,后书包架上固定绑个木制箱。为了“脱货求才”,他是一手扶龙头,一手用木块击箱,边拍边喊:“奶油棒冰、雪糕棒冰、赤豆棒冰……”不怕大热天有多热,总是头戴大草帽,颈项里放条毛巾拭拭汗,自行车骑得溜溜的,老远就能听到棒冰叫卖声。

书童棒冰的主人翁老谢,原本是个木匠。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后,他闲在家里,便萌发了卖棒冰弄两个油盐钱贴补家用的想法。苦于不会骑自行车,便做了两只木箱挑着卖,就像戏文《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挑担的书僮四九。这也成了书僮冰箱的由来。

你别说,老谢也真能吃苦,每天起大早赶到离家十多里的邵伯冷饮批发部排队批货。领到货再挑着担儿往回赶,不便用木板敲箱,只好边走边叫卖。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卖棒冰也让他苦中有乐,“日日红”赚了几个钱。后因天气转凉,棒冰跟着滞销,有几次回到家时,剩的几支已经冰、棒“离母”。好在冰汁还留在包装袋里,买主须自带容器才能把棒冰提走,人们又笑称为“豆腐棒冰”。而这些“豆腐棒冰”是邻居熟人舍不得亏本给包了,老谢虽然大方说不要钱,可大家都体谅他吃苦,不能再赔本。

以后秋凉,老谢也歇业不卖了。而书僮冰箱这段佳话,至今还在我们老家香伙庄一带流传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