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大用的二代目,梅塞施密特Me 309战斗机
#航空那些事儿##盘点退役装备#
在Bf 109取得广泛成功后,梅塞施密特开始开发他的下一代战斗机。因为Me 209的编号已经被授予战前的竞速机,所以新飞机的编号定为Me 309型。
Me 309少有画得这么昂首挺胸的
Me309的设计最早源于1940年德国航空部提出的Bf 109后继机开发要求,当时该型机在英国上空遭遇了可称为一生宿敌的喷火式战斗机。该机的详细设计方案在41年底完成,42年7月18日原型机首飞成功。
如果仅看以上记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把视线稍放远点,就会看到在39年二战爆发前Me 262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就开始了。41年4月18日,安装活塞式发动机的Me 262首飞,此时Me 309的设计尚未完成;42年7月18日,仅安装喷气发动机的Me 262首飞成功,与Me 309的首飞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莱普海姆机场)甚至同一位试飞员(弗里茨·温德尔 Fritz Wende)。
V-1号原型机起飞
而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亨克尔公司的He 280喷气式战斗机甚至在41年3月30日就完成了首次喷气动力飞行。
看到这儿可能所有人都要问一句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上三种战斗机里Me 309和He 280最后无疾而终,在历史上籍籍无名,而Me 262的发展几乎拖过了整个二次大战,到44年下半年才以不完善状态投入作战,该机自己摔毁的数量超过被敌人击落的数量也超过击落敌人的数量。
其实说穿了只是胜利病而已,二战早期的胜利造成德国高层的空前狂妄和短视。既然德军所向披靡,战争很快就能结束,那么有什么必要花费大量资源研制换代的武器呢?40年2月的时候,元首首先大手一挥,霸气宣称凡在年内不能向前线提供产品的研制计划一律不予批准。紧接着赫尔曼·戈林下令实行严格的节约措施,短期内不能实现的项目直接禁止研制,现有的原料要用来生产已在实战中取得战果的机种。然后同样陶醉在胜利病中的航空部自然上行下效,一大批研发周期较长的武器被停掉了,更不用说基础研究。他们更热衷于对现有装备小修小改,通过推出新的亚型来满足战场上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梅塞施密特能保住他的喷气机项目不被取消就该偷笑了。虽然德国航空部更属意他在Bf 109系列上发展改型,但作为设计师他还是有起码的技术敏感,知道不能停止研发新的替代型号。因此Me 309实际上是在和Me 262喷气战斗机并行发展,这两个项目都没有获得航空部的重视,优先权很低,说起来就是吊着命而已。
Me 309是一个很有野心的设计,希望能够在速度、机动性、火力、起降性能等各方面全面超越Bf 109。该机拟安装DB603引擎,机翼前缘采用自动襟翼,后缘襟翼从翼根一直延伸到副翼位置。该机使用了螺旋桨战斗机中较为少见的前三点起落架,主起落架间距较宽,向内收起,前起落架向后收起,旋转90度后平放在发动机下方(其实单就这点来说就是个冒险,因为在当时的德国航空界,前三点起落架被看作美国人的发明,在政治上不正确)。
V-1号原型机最初未安装螺旋桨整流罩
该机采用了增压座舱和气泡式座舱盖,腹下有个可收放的散热器,外形和Bf 109几无相似之处。而因为座舱盖凸起和放下时的散热器,倒是见过有捧臭脚的把它称为梅塞施密特的野马的。
V-3号原型机采用加大尺寸的固定式腹下散热器
跟野马略有挂相的V-3号原型机
三到四架Bf 109F测试机被分配给Me 309项目,用以测试各种新系统。其中前三点起落架的V-23实际上是腹部散热器的测试机,后三点起落架的V-31测试腹部散热器和宽间距主起落架,V-30则用于座舱增压系统试验。
Bf-109V-23原型机,该机并非起落架测试机
起落架测试机Bf 109V-31常被误认为Me 309B原型机
第一架Me 309V-1(编号GE-CU)于42年6月完成。该机尚在建造时,梅塞施密特公司的设计人员就发现方向稳定性可能存在不足,为其尝试了不少于4种尾翼配置组合。6月27日该机首次地面滑跑,发现前起落架在高速下扭动摆振,加之垂尾效果不佳,飞机在跑道上几乎是在蛇行,令人瞠目结舌。这是个不好的预兆,起落架和稳定性问题将伴随Me 309终生。
经过修改前起落架和更换垂尾后,V-1号机终于在7月18日首飞成功。但飞机一上天就发现冷却系统出现问题,发动机过热,因此只飞了7分钟。同时起落架液压收放系统太弱,据说首飞时起落架一直处于放下状态。此后该机就在反复修修补补中试飞,但起降时跑偏的趋势和高速下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梅塞施密特的首席试飞员弗里茨·温德尔甚至说出Me 309与Bf 109相比简直一无是处这样极端的评价。
故障不断的前轮和腹下散热器
11初V-1号机再次更换了全新设计的大型垂尾总成,这原本是给V-3号原型机准备的。1942年11月11日,修改完毕的V-1号向战斗机总监阿道夫·加兰德做了演示,20日由德国航空部的试飞员海因里希·博韦(Heinrich Beauvais)接手试飞,并于两天后在雷希林空军基地和一架Bf 109G进行了模拟空战。
这场对抗对于Me 309项目堪称灾难。Bf 109G转弯半径比Me 309更小并且更灵活,盘旋对战中Bf 109G两次切入Me 309内侧咬尾,Me 309只能利用速度优势拉开距离摆脱,而Bf 109G甚至不是一种以水平盘旋能力见长的飞机。
博韦在事后的报告中称如果接受一些改进,Me 309可以作为战斗机服役,该机速度比Bf 109G快50公里左右。但该机对飞行员的操纵能力要求很高,前三点起落架也可能会在前线出现使用问题。特别是在一架高级飞机即将问世时,这种型号似乎没有什么优势。
他所说的高级飞机就是福克伍尔夫公司的新锐机型Fw 190D,这个保留了些许客套的报告实质上无异于一份死刑判决书。
拿大顶的V-1号原型机
一周后,编号为CE-CV的Me 309V-2号原型机首飞,降落时因为前起落架塌陷,该机被摔成两截,直接除役。似乎是老天对他们懈怠的惩罚一般,紧随其后V-1号原型机也因为相同的事故拿了大顶,不过损伤相对轻微,还可以抢救一下。此次事故后Me 309V-1的1750马力DB603A-1发动机被替换为1450马力的DB605B发动机,其实由于DB603开发工作的延误,也只有V-1号机曾装备过这种发动机。此后V-1号继续试飞工作,更换尾翼组合达4种之多,希望能够测试出合理的配置。
机尾设计堪称变化无穷
1943年3月和5月,V-3号原型机(编号CE-CW)和V-4号原型机(RH-LH)组装完毕。其中Me 309V-4是作为武器系统测试机制造的,该机装备了极为强力的火力系统,包括机头和翼根处合计4挺MG 131机枪、翼根稍外侧两门20毫米MG151航炮以及机翼外侧两门30毫米MK108航炮。这种高大上的火力带来的后果就是重量极度增加,机动性和速度降低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Me 309V-4的成功试飞实际上给这个项目敲下了棺材板上的最后一根钉子。
V-4号原形机侧视图
V-4号非理性的火力配置
该机原拟发展三种生产型,包括装备两挺MG131和一门MK108的基本型战斗机Me 309A-1,配置与V-4号机基本相同的重型战斗机Me 309A-2和可在腹下和两翼挂载炸弹的俯冲轰炸机Me 309B-1,这一切统统化为泡影。在一些资料来源中标注Me 309B原型机的照片实际上是Bf 109V-31测试机,想象图的起落架也被画成后三点样式。出于该机前三点起落架的不良记录,这种还原是很有道理的,但我个人仍然更倾向于前三点式的复原。
后三点起落架并使用Me262机尾的B型机
前三点起落架的B型机
此外尚有几种纸面上的发展型。在Me 309基础上放大的Me 409,这种飞机相当之惨,几乎没有资料留存下来,我们目前所说的Me 409是两架Me 209II组合的连体机;发动机中置,座舱前移的Me 509和两架Me 309组合的连体机Me 609,这两种飞机后文我们还会提到。
V-4号原型机在基础测试完毕后不久就在空袭中被毁;V-1号原型机后来被用作前三点式起落架和可变距螺旋桨的测试机;V-3号原型机被用于Me 262喷气战斗机的增压座舱和弹射座椅试验。这两架飞机最终下落不明,湮没于时间长河之中。
说起来Me 309是一种生不逢时的飞机。首先德国航空部从来就不曾重视过它,最初他们对新技术和新机型的发展颟顸迟钝;战争中后期他们又被战局绑架,任何影响现役飞机生产的项目都难以立足。可以说就算Me 309性能优越,被批准量产的可能性也很低,因为它和Bf 109之间的继承性很差,又不像Me 262那样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另一方面梅塞施密特公司内部的设计人员对其也缺乏热情。研制之初他们沉迷于武装竞速机Me 209V4的实用化,43年后他们的注意力又转向Bf 109基础上改进的高空战斗机Me 209II。说到底在现有型号上做改进总是比从头设计一架新式飞机更为省力也更容易出成果,在航空部和空军的短视政策下这些设计人员自然心安理得地划水摸鱼。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的失败居然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作为一种飞机混得这么上下不受待见也真不容易。
草地上的V-1号原型机
正经介绍到这儿就算完了。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这么犄角旮旯的设计,性能也渣,航空史上这类失败者不知凡几,有什么必要专门写个文来介绍呢?其实我本意并不在此。
这种飞机和它的发展型有趣之处在于不断和别人撞脸。
首先说Me 309吧,虽然有人吹捧它像P-51野马,但实际上这种飞机地面状态倒是和P-39空中飞蛇神似。说老实话我第一次看到Me 309照片的时候,反应是德国人在东线被苏联人驾驶的P-39把心态打崩了,居然在二战中期山寨起飞蛇来了。但实际上Me 309发动机在前,P-39发动机在机身中部,布局都截然不同,但架不住外形轮廓是真像。
Me 309
苏军装备的P-39
整修中的Me 309
还是P-39
Me 309起落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出在这个整体布局上。梅塞施密特毕竟之前没有经验,发动机在前使得前轮负担过重,因此两架原型机都摔了。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发动机移到机身中部,还是走上贝尔公司的老路,这就是纸面型号Me 509。但是Me 509为了平衡起见,把座舱极度前移,一直放到螺旋桨后头,看上去和P-39是一点都不像了。
Me 509座舱非常靠前
日本人的景云说跟我差不多
这一移虽说和贝尔家族的区分开了,又和日本海军空技厂的高速侦察机R2Y景云撞上了。二战中德日之间是有潜艇联系的,偷着送好东西,所以就有人疑心是给日本人偷偷送了Me 509的图纸去。但战后日本人说谁知道你什么Me 509啊,景云的原型是40年买的两架亨克尔公司He 119样机,人天生就是中置发动机设计,并且那时候日本都没参战呢!
He 119说景云其实是学我
有趣的是Me 309也有个采用埋入式座舱的高速型设计,在图纸阶段就被枪毙了,跟He 119又有几分相似。
Me 309说我也有没座舱盖的
Me 309说我也有没座舱盖的
Me 509就为了点面子问题,狠心抛弃了P-39。贝尔公司一看这怎么能够呢?始乱终弃吗?山不就我我来就山,改!说着他们就弄出个TP-39Q教练型。苏联空军照葫芦画瓢,把手头的P-63也改出个UTI教练型,哎哟又撞上了……
TP-39Q说座舱前移并没什么难度
UTI P-63表示我还能往前挪挪
最后说说纸面型Me 609,这是梅塞施密特念念不忘的连体重型驱逐机概念的产物,由两架Me 309并联。据说需要修改部分很少,80%零件和Me309通用。这凸出的气泡座舱盖,加上放下的腹部散热器,和北美的F-82双野马比比,像不像两兄弟?
Me 609
F-82双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