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像【干货】不是所有环境人像都能叫“人文摄影”

人文摄影如何入门?

很多学员眼中的人文摄影,就是去拍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如西藏、大凉山等,拍一些看起来“跟我不一样”的人,拍完就走。结果照片是有了,人文关怀却缺失了。当然了,相当一部分学员去拍人文可能只是为了图个新鲜、凑个热闹,若是要问他为什么想拍这些陌生人的肖像照,多半也没什么想法,看着新鲜就按快门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状态,自然是很难提高的。所以我建议,如果不明原因,就是想拍人文的话,可以看看马格南图片社的大师们是带着怎样的思想和情怀进行记录的。

以萨尔加多为例

马格南图片社的记者萨尔加多,摄影采访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他都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

当他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时,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被摄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画面赋予自己的思想,才有意义

萨尔加多是一位有思想、有自己信念的摄影家,他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

萨尔加多认为,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于是他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从80年代开始,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无处不出现萨尔加多的身影。1994年,萨尔加多把他六年多来在世界各地拍摄地350幅反映苦力生涯的作品,汇编成一本巨型画册:《劳动者――工业时代即将消逝的形象》。他试图沟通生活最底层的劳动者和其他所有阶层的同时,他的照片也不隐晦地表达了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他揭露贫困的剥削,但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悲惨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

萨尔加多说,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就是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尊重现实和尊重历史是从事纪实摄影的首要条件。他说他在拍摄照片时从不考虑艺术创作的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他的某些照片有艺术性,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让我们目瞠口呆的是他的作品对于灵魂和历史的巨大穿透力,对于一个舒坦生活的征逐者,阅读萨尔加多的照片不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是一次对打击的体验。那些在困境中蠕动挣扎的人们,被摄影者以温柔的方式、最佳的构图和最美的光线抚摸着,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我们可以走进被摄者的生活

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该社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式浮光掠影拍出的照片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走进所要拍摄的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拍摄,我们也可以以一个家庭、职业为主题,长期跟踪拍摄一组组照,跟被摄者成为朋友同样体现了人文关怀,这样会比按完了就走有意义。

你喜欢黑白或彩色都可以,但要有理由

这里说的理由,不是“我觉得用黑白有大师范儿”、“我不懂色彩搭配所以用黑白省事”之类的。

比如萨尔加多,他不排斥彩色,但更喜欢黑白。因为他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

再比如,当画面中的色彩没有冲击力、搭配得不好看、既不是近似色也不是对比色,无法为画面内容增色反而分散注意力时,则可以选择黑白。

你也需要有自己的考量,因为选择是为了更好,而不是为了逃避。

少拍照,多读书

有些急于求成的学员去研究、效仿大师作品的构图、内容、拍摄地......这都是没有用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要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素养、内心情怀、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作为一个摄影师,对社会和人民应有的那份情感、责任心以及关怀等等。就好比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小女孩,这张照片的意义在于女孩的眼睛有多大吗?而是摄影师被贫困女孩求知的眼神所打动,从而拍下照片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照片里体现了摄影师的人文关怀精神。

“快门是用所有的积累和灵魂按动的。”——来自EyeEm的Matusek曾前往英国聆听萨尔加多的讲座。在提问环节,他请教这位71岁摄影大师对准备在摄影之路上发展的年轻人有何建议。萨尔加多是这样严肃回答的:“如果你年轻又有时间,那么就去学习。学习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缘政治……不学习你就不明白你在拍的是什么,你也不会明白你能拍什么和该拍什么。 ”

如何学好摄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而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尽管走出去拍吧”、“练习、练习、练习”、“多看大师作品”等等。这样做确实会令你有暂时性的提高,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处于无头苍蝇的状态。多读书、多学习才是正道,知道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样的力量,才有可能拍出属于自己的影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