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gs that make me alive-09

这个系列好久没更新了,因为整个十一月读的书看的电影没什么质量特别好的,但也整理下来作为记录吧。

《浪漫的体质》:一点有趣加一点甜

豆瓣评分:9.2

韩剧再也不是傻白甜的女主了,而是工作努力的白领族,恋爱工作两不误。另外还加了一些职场线,虽然职场戏依旧有主角开挂嫌疑,但瑕不掩瑜。编剧挺厉害的,最后的戏中戏处理的不错,也很擅长处理台词。

《蝴蝶梦》:氛围营造大师

豆瓣评分:书 8.2 电影8.3

一鼓作气把《蝴蝶梦》原著和1940年希区柯克版本的电影看完,相比之下更喜欢原著,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很擅长环境氛围的烘托,第一人称方便引导读者进入书中世界。四百多页的书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确实要舍弃很多,比如上千字的心理活动,在电影中要用一个眼神来表现出来,深度上达不到,即使是希区柯克这样的大导。不过,电影和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用来对比本身不太公平。

《最后的耍猴人》《西部招妻》:另一种生活

豆瓣评分: 8.8 8.3

这是著名摄影记者马宏杰的两部纪实摄影集,分别写的是耍猴人这个逐渐消失的群体,和底层农村男人娶亲的艰难历程。更喜欢前一本,读的时候能感受到动物和人之间驯服之外的另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高高在上地评判别人很容易,尤其是作者接触的都是在贫穷边缘的人,但是作者始终保持旁观、冷静的视角,把真相和事实呈现出来,自然就会触动读者。

《春天的故事》:电影里谈哲学

豆瓣评分:8.3

侯麦的电影大概会在观众眼中呈现两个极端,喜欢的人觉得清新隽永,不喜欢的人觉得沉闷无趣。我可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吧。在电影中大段地谈论哲学,不影响整体的节奏,又不令人困扰,这很难得。

《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宏伟史诗

豆瓣评分:9.5  8.6

有什么能比在漫长的假期中读托尔金老人的巨作更惬意的事?赶在后年《指环王》剧版出之前,先捋清楚中土世界的背景,以免到时候懵逼。

读原著时,更能体会到托尔金的伟大,因为他分明是凭一己之力独立创造出了一个世界,而且亲手塑造了这个世界引导者关于爱和美的背景。精灵、人类、巫师、半身人之间有着不同的种族特征和价值观,但他们之间的链接和故事如此和谐。在时间维度上,更是跨越了几个纪元,他做了几个纪元王朝兴衰的编年史。更不用说他对语言的研究,独创的精灵语和文中不断出现的诗歌和吟唱,都使得他的作品在整个英文世界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著作在文学性和故事性上都达到登峰造艺的水平。在读他的朋友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系列时,能明显地感受到整个故事线和人物是与《圣经》对照的,托尔金的书中,也有着很多的基督隐喻。我最喜欢书中的部分,是描写战争的部分,他写战争的宏大与悲凉,让人热泪盈眶。

据说乔治·啊啊·马丁的POV写作方式深受托尔金的影响,看他笔下列国纷争,也是也确实有点那个意思。

《秋刀鱼之味》:东方人的质朴

豆瓣评分:8.7

这是一部很东方的电影,是小津安二郎一贯拍摄的家庭故事,也是一如既往的低视角拍摄风格。说它很东方,是因为这种家庭中依恋和孤独,以及战后日本人的落寞,在导演镜头下都是淡淡的。

《安娜》:肾上腺素激增就够了

豆瓣评分:7.7

喜欢看吕克·贝松拍美女打架,前有《Lucy》,后有《ANNA》,但两部电影完全不是一种风格。《ANNA》的女主角是著名超模萨莎·露丝,在影片中她饰演了一个在模特和杀手之间自由切换的角色。如果对吕克·贝松有期待,那有可能会被这部影片失望,但如果只是当做一部普通的商业片,那么它无疑是合格的,叙事节奏掌握的很好,不断的反转很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超模的大长腿和干净利落的打戏又给人视觉享受,总体来说,当做一部消遣时间的电影看,很合格。

《呼兰河传》:童年往事

豆瓣评分:8.9

《呼兰河传》是一本很容易被低估的文学作品,至少我在高中读时,没能体会不到书中白描文字下的悲哀,这次重读方觉惊人地好。写这本书,距离她去世只有两年,她在即将沦落的香港回忆自己长大的东北小城,用孩子的天真视角去写记忆中的小城,反倒将那时社会的封闭和人的愚昧写得入木三分,孩子的天真和大人的愚昧对比很强烈。那样的时代,只有祖父在她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也给了她文学的启蒙。她写小人物的生活,不高高在上,也不将将同情或批判表现得太过,而仅仅是以孩童的视角将看到的人和事陈列出来,就是这种纯朴打动了读者。

团圆媳妇的死去让全书达到了高潮,而冯歪嘴子的媳妇去世则让全书落下帷幕,那真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与同时期的鲁迅相比,她写小人物毫不逊色。想到她一生风雨飘摇,还能保持着天真,真是难能可贵。

一直以来都对发展心理学中儿童的教育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最近也看了一批育儿相关的书。

人工智能时代 该如何培养孩子?》《低情商的父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吗?》这两本做了写笔记。也看到了一些不是特别满意的: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本书作者曾是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孩子上的都是名校,以这种身份来写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有着精英主义的不切实际。而且行文实在是太啰嗦了,有时候你看了几千字发现作者反反复复在说同一件事,逻辑极差。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本身质量不错,从进化的角度讲述教养,结合了很多实验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研究理论。更多的是解答“why”而不是“how”,偏向于理论。不习惯深度阅读的我,读的时候很容易跑神。
《由内而外的教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看书名和前言,会以为是讲如何让自己在养育过程中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如何认识自己潜意识,但实际阅读过程中,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的写作方式问题,很空洞。比如这句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加深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连贯的、具有丰富情感的生活故事能帮助孩子明白当下的处境,加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什么叫“故事”?如何讲?基本的概念不清晰,以至于觉得读了很多正确的废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