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战役,贺、聂二帅皆失利。战后傅作义坦承:我认为是一个侥幸

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6月,内战初起。
在华北、晋绥、晋察冀方向上,国共两军的部署已经处于针尖对麦芒,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国民党军的实力
第十一战区:下辖五个军,司令孙连仲;第十二战区:下辖两个军,司令傅作义;东北挺进军:下辖约一个军,司令马占山;第二战区:下辖三个军,司令阎锡山;东北保安司令部:下辖两个军,副司令郑洞国。总兵力约33万。
我军的实力
晋察冀军区:下辖兵力约24万,司令员聂荣臻;晋绥军区:下辖兵力约5.5万,司令员贺龙。总兵力约30万。
国民党军的作战意图
占领承德和冀东地区、彻底分割晋察冀、晋绥军区与我东北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彻底封堵死我各个解放区在陆地上与东北解放区的通道。
我军的作战意图
夺取平绥路、同蒲路和平汉路,占领大同、太原、石家庄和保定。这个战略被称为“三路四城”战略。
可是,这个“三路四城”战略严重脱离了敌我两军在军事实力上的对比,这就为日后集宁、大同战役的失利,张家口的丢失埋下了隐患。
图片来自网络
要想实现这个战略目的,晋察冀军区与晋绥军区直接面对的敌军将领有五人,那就是孙连仲、傅作义、阎锡山、马占山和郑洞国。对这五位将领,我军也做了深入的分析:
孙连仲:本身出身于西北军,因为投靠蒋介石的比较早,也受到蒋的重用。可是,第十一战区孙连仲军队虽多,但都不是他的嫡系部队,战斗力也平平,不会对我军的战略起到太大的干扰作用。
傅作义:出身晋军,骁勇善战,尤善于守城。在抗日期间与八路军的关系较好,尤其是和贺龙的关系最好。他还曾经给毛主席写过一封奇文,那就是想把军队交给贺龙统帅。
傅作义部有个特点,那就是特别抱团,这也可能是因为他本是小军阀 ,本钱不多,因此对部队极其重视。但因其和贺龙的关系比较好,只要是我军不主动攻击他,他也不会主动攻击我军。可正是这个判断,使我军在日后吃了大亏。
阎锡山:实力相对较弱,部队的战斗力也较差,把山西视作自己的禁脔,谁要是敢动山西,那他就能和谁拼命。
马占山:势力最弱,该部仅为骑兵,远程奔袭尚可,但要是攻坚和进行野战,在现代化战争面前,是占不了什么优势的。
郑洞国:所部装备精良,战力不俗。但是该部守土有责,不会轻易离开锦州。只要是我军攻击得力,郑洞国就不敢于离开锦州防线,他所能做的仅能是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
在衡量了优劣得失之后,我军决定先打阎锡山,发动晋北战役,切断同蒲路北段,把大同和太原的联系撕裂,再伺机攻占大同。
此役的关键是不要惊动傅作义,尽量不要在北线进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以免使傅作义误认为我军是要攻击他。
面对我军的攻击,阎锡山的部队溃不成军,连续丢掉了朔县、宁武和崞县,我军兵锋直指太原的北大门忻州。
忻州不同于其他地区,如果忻州丢失,则太原岌岌可危。在抗战初期,中日双方就曾在忻口进行了惨烈的厮杀。阎锡山的兵力占据了大量的县城和战略要点,兵力严重分散,在我军的攻击下被各个击破。为此,阎锡山放弃了逢城必守的战略,开始收缩兵力,依托日军当年修建的坚固工事与我军抗衡。而我军虽英勇冲杀,但因为缺少重武器,始终没有突破忻州防线,兼之天降大雨,对攻击部队尤为不利。因此,在攻击忻州不克之后,我军随即停止了对忻州的攻击。晋北战役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
晋北战役我军唯一的战果是切断了太原与大同之间的联系,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军的弱点,那就是严重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和攻城经验,如果我军在此时能够认真总结,果断放弃“三线四城”战略,采取更为务实的战略,那就不会有日后的大同之败和张家口的丢失。
可是,攻击忻州失利却并没有引起我军的重视,反而使我军认为,截断了同蒲路,就截断了太原方向向大同增援的道路,如果此时攻击大同,势必会减轻压力。
大同不同于忻州,忻州只是离太原近,而大同则是同蒲路和平绥路的交汇处,又是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的接合部,如果能够攻下大同,那么,我两大解放区就可以连成一片,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影响极大。
而且,大同属于第二战区管辖,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离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比较近,但毕竟不属于第十二战区,即使丢掉,也是阎锡山的责任,与傅作义无关。退一步讲,即使傅作义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出兵救援大同,他也不会尽心尽力,毕竟,谁愿意为他人作嫁衣裳啊?可以这么说,我军对蒋系将领们为了保存实力,在同袍遇到危机时互不救援的这一套还是比较熟悉的。
可是,令贺龙和聂荣臻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我军发起大同战役的前四天,即1946年7月27日,蒋介石将大同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划归了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蒋介石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以大同这块地盘为诱饵来吸引傅作义出兵救援大同。
作为一贯分化瓦解杂牌军出名的蒋介石很清楚,大同战役的关键就是傅作义。
从我军发动晋北战役开始,我军有意回避与傅作义部作战的意图已经被蒋军识破。可蒋介石也清楚,即使自己再严令傅作义救援大同,意义也不大。傅作义完全可以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毕竟,没有切身的利益在内,想指望这些大小军阀们出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把大同划归傅作义则不同,这就意味着大同从此之后成为了傅作义的地盘,傅作义守土有责。如果守住大同,不仅可以在国民党系统内获得名声,而且还可以利用大同地区丰厚的资源和物产来扩充军队,这就是军阀们常用的有了地盘才有军队的惯例。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按常理来说,把第二战区的地盘划给了傅作义,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定会暴跳如雷。可这次却恰恰相反,阎锡山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积极配合。这不得不说是个异数。
其实,阎锡山也清楚,如果不给傅作义好处,傅作义是绝对不会出兵的,大同早晚会落入我军之手。如果傅作义被大同诱惑出兵相救,获胜,则大同被傅作义占据,也好于被我军占据。毕竟,傅作义出自晋军,和自己还是有着一定的香火之情;战败,局势还能坏到哪里去呢?反正大同早晚不保;如果双方打得两败俱伤,那自己正好可以趁机出兵救援大同,到那时,大同仍然属于自己的。阎锡山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
1946年9月3日,傅作义出兵。就这样,我军一直要力争避免的不利局面终于出现了。
傅作义一出兵就尽了全力,看来他对大同这块地盘还是非常在意的。在傅作义的指挥下,所部两个军六个师加上四个纵队和一个重炮团兵分三路向大同以北的集宁发起进攻。
此时正在围攻大同的聂荣臻部顿时陷入两难的境地。要是继续攻击大同,没有把握在傅作义部援军到达之前拿下大同;如果放弃攻击大同,那不仅之前所做的努力皆化为泡影,还会被大同守军和傅作义部南北夹击,处于严重不利境地。最后,聂荣臻也只剩下 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兵分两路,一路北上阻击傅作义部,一部继续围攻大同。
但是,聂荣臻此时并不知道蒋介石已经把大同划归傅作义的情报,对傅作义救援大同的决心有所误判。这其中还有个插曲,那就是傅作义在出兵救援大同之前,还曾派人与我军商谈和谈事宜,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要麻痹我军,使我军对他救援大同的决心产生误判。而我军也是上了傅作义的当,所以才没有在集宁以北的战略要地卓资山布置重兵,所以,在傅作义三个师的围攻下失守。
卓资山的失守主要有两方面的以因素,一是我军战略误判,认为傅作义救援大同仅是做个样子,所以仅派了一个旅驻守;另一个因素是傅作义也不清楚卓资山我军究竟有多少人,所以,狮子搏兔用了全力,一下子就派了三个师。三个师对阵一个旅,我军自然不敌。
傅作义攻占卓资山之后了,又进行了第二次战略欺骗。他并没有马上出兵集宁,反而在卓资山停了下来。
贺龙元帅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我军的判断是这样的。在傅作义攻占卓资山之后,他有三个选项,一是停止不进;二是向西进攻平凉;三是进攻集宁。驻军卓资山不进,则意味着傅作义此次来援是做个样子,主要是做给蒋介石和阎锡山看的;进攻平凉,则意味着傅作义要对晋绥军区动手;只有进攻集宁,才是要解大同之围。而此时傅作义驻兵卓资山不动,就给了我军一个战略上的假象,认为傅作义此次来援就是做个样子,所以就丧失了警惕。
可就在我军仍然对傅作义下一步的动向判断不清的时候,傅作义已经暗中调动主力部队三个师沿平绥铁路的北侧秘密运动到了集宁城下。此时我军才恍然大悟,傅作义是要打集宁!
就在我军调动部队对集宁进行救援的时候,傅作义部已经对集宁发起了进攻。此时,集宁城内我军才有三个团。
不过,傅作义也没有料到集宁城内我军的抵抗是如此的顽强,救援部队来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傅作义在一时间认为是中了我军的圈套。因此此时战况焦灼,傅作义部新编31师已经攻入了集宁城内,但我守军仍然没有放弃城防,在城内与敌进行惨烈的巷战。我军的救援部队此时已经赶到,又把傅作义部暂编第11师、第17师反包围在城下。就在我军想要把新编31师歼灭在集宁城内的紧要关头,傅作义部主力101师已经赶到了集宁城下。
此时,我军再一次出现了战略误判。
以当时的战力对比,集宁城内有我军建制已经不足的三个团和晋察冀军区的第四纵队陈正湘部和第一纵队杨得志部,完全有能力吃掉攻入城内的傅作义部新编31师,并且分割包围暂编第11师和第17师。可是,我军此时却下了一道叫人难以理解的命令:暂时停止攻击集宁,集结主力去歼灭第101师。
如果我军没有放弃攻击集宁,那么,完全有能力消灭已经攻入城内的第新编31师,即使不能全歼已经被分割包围的敌暂编第11师和第17师,那歼敌大部或者把敌击溃还是有把握的。可是,此命令一下,我军已经攻入城内的部队只得撤出集宁,敌军则可迅速恢复建制,修复城防,以敌三师之力守城,则我想要再次攻下集宁,难度太大。而且,我军虽然进攻敌101师取得了一些战果,可随着敌新编32师和新编骑兵第四师的到来,我军在集宁的兵力已经处于弱势,已经由过去的围攻敌人变成了阻击敌人,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鉴于此,聂荣臻部只得放弃集宁。同时,围攻大同的战略已无法实现,也只得从大同撤围。
战后,傅作义不无夸耀地说:
“集宁会战,最后能得到胜利,我认为是一个侥幸”。“第101师参加战斗之后,共产党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去攻击31师,而去全力打101师,这是共产党失败的原因。如果他那天晚上(12日)去攻新31师,我们的情况就相当危险了
诚如傅作义分析的那样,我军在12日晚放弃攻击新编31师转而攻打101师在战术上是个失误,但最重要的却并不在此,而是我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在根本没有力量攻打由敌军占据的大城市的时候,不顾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强行发动“三线四城”战略,这才是一系列失败的根源所在。
聂荣臻元帅 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我军在集宁、大同失利的时候,因为驻守在承德一线的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杨得志部被抽调至大同前线,造成冀东地区兵力空虚,这就给了孙连仲和郑洞国机会,二人合兵攻占了承德地区,使得我军在陆上最后一条从华北通往东北的通路被彻底封死。
这还不算,随着集宁、大同战役的失利,晋察冀军区的首府张家口就陷入了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和第十二战区的东西夹击之中。
1946年9月10日,蒋介石下令向张家口发动攻势。
可是不久,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就摆在了聂荣臻的面前。此役国民党军队共出动了6个军的兵力,准备东西夹击,会攻张家口。
面对严峻形势,我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主动撤出张家口,保存实力,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来轮输赢;另一种意见认为,张家口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夺取的唯一一座大城市,又是晋察冀军区的首府,政治意义重大,决不能丢失,必须要死守。
但我军在经历了集宁、大同战役失败之后,也认真总结了经验,认为此时如果与东西两面之敌同时开战,即使勉强守住了张家口,也会损失巨大,这不符合我军一贯的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来轮输赢的作战精髓。因此,聂荣臻决定,在进行有限的战略掩护之后,应该主动撤出张家口。
而且,我军是深知国民党军队之间的矛盾的,可以利用蒋介石想要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占领张家口,不想落入傅作义之手的这个矛盾,来分化瓦解敌人的进攻。因此,我军决定,要主动出击打击第十一战区孙连仲所部,使其无法靠近张家口,而傅作义因为知道蒋介石不想把张家口让给自己,自然也就不会积极进攻。如果战略运用得当,张家口很有可能不会丢失。
因此,聂荣臻在制定保卫张家口的作战计划时,有意识地在张家口东线布置大量兵力,而在西线,仅放了一个团,作为监视作用。
果如聂荣臻判断的那样,在我军东线部队的打击下,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无力向张家口发起进攻。而西线的傅作义部,在得知孙连仲部遭受严重损失之后,更加犹豫不决,始终处于一种观望态度,迟迟不进。
就在我军认为张家口保卫战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聂荣臻突然接到情报,说是在张北地区突然出现傅作义部主力,这可是个惊人的消息!
聂荣臻元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傅作义部为何会突然主动进攻?
第二、我军情报系统为什么没有提前做出预警?
原来,这是蒋介石故技重施。在孙连仲所部攻击失利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傅作义卖命,又把张家口地区划归给了第十二战区。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种大手笔,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即将召开国民大会,他需要在大会上展现一下自己所谓的“功绩”来寻求支持,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就像之前蒋介石把大同划归傅作义那样,这次把张家口划归十二战区,傅作义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作为投桃报李,傅作义也应该拿下张家口。
那么,傅作义部是如何瞒过我军的敌情监视系统的呢?
作为久经沙场的宿将,傅作义深知情报在战争中的作用,更深知我军情报系统的厉害。因此,这次出兵张北,傅作义并没有采用国民党军内采用的密码,而是重新编排了一套密码,这就瞒过了我军情报系统的监听和破译工作。而且,傅作义利用大功率的电台监听受到了聂荣臻部主力的位置,他明着在张家口西线大造声势,吸引我军的注意力,暗地里却集中主力绕道草原,长途奔袭过百里,突然出现在张北地区。
1946年10月10日,傅作义部攻占张家口北面最后一个战略要点狼窝沟,距离张家口已经不足二十公里。
鉴于此,聂荣臻下令主动撤离张家口。10月11日,傅作义部进占张家口。
随即,傅作义向延安发报:
“击败聂荣臻、贺龙两部十万之众是人民意志的胜利”。
骄狂之态溢于言表。
客观地说,此次集宁、大同、张家口失利,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战略上的错误。而在战术上,我军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失误,这也是造成此役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中,战术上最大的失误是不应该对傅作义抱有幻想。
在国民党内部,他们之间为了利益之争可以狗咬狗,但是在反共的问题上,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只预见到了他们为了利益,为了保存实力可以互相争夺,可以互不救援的矛盾,但却没有预料到他们同样可以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地与我军厮杀。究其原因,还是对他们的反动本性估计不足。
来源:今日头条 原创:万事之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