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学影像无疑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大热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为137亿元左右。
10月28日,长三角医学影像AI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指导,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志御软件信息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发展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本次会议,全国政协常委、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等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毕马威中国、西门子医疗、志御科技、商汤科技等机构的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会间,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的应用、落地和未来,动脉网对上海志御软件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华昭、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黎峰、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执行主任王鹤进行了专访。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9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MRI(磁共振成像)不涉及X射线或使用电离辐射,而且软组织对比度高,成像质量好,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吴华昭提出:“以前人们觉得MRI检查费用高,动不动就上千。现在来看,一次CT检查加上造影剂的费用差不多在300元左右,而一些MRI检查项目收费也降到500元左右。价格不再是制约磁共振影像检查普及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一次MRI检查需要10-20分钟。在长时间的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自主运动会产生伪影。而且,在我国医疗资源不均的情况下,患者涌入北上广三甲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生一天需要看60-80名患者的近万张片子,任务重、时间紧,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而在基层医院,医生质量参差不齐,影像科医生少,影像质量和诊断水平不一。人工智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MRI的普及和医疗水平的同质化。王鹤介绍:“人工智能覆盖了MRI的三大方面。一是图像采集方面,核磁共振中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意义,可能三分之一的数据都是无用的,AI能够辅助医生进行快速、精准的采集;二在于图像重建,AI可以提高成像速率,采集10%的影像来还原100%的影像,缩短时间周期,而且还可以提升图像质量,帮助降噪;三在于MRI的后处理,AI能够进行自动的图像分割、病灶识别、定量诊断,形成对医生来说更为直观的影像模态。”陈黎峰把AI医学影像对于临床的价值总结为两个概念——降本、增效。“AI帮助医生节省阅片、诊断的时间,提升了医院整体的运行效率,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帮助医疗资源下沉。假设患者在基层地区进行抽血检查、测血糖血压,获得了一些医学信息,如果医生能利用人工智进行就地诊断,这对于整个疾病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AI医学影像的数据依赖性较强,严格来说,是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高。王鹤认为:“国内的数据收集缺乏一套标准,导致数据看似海量,其实可用性不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在后期来处理数据,但从临床效益来看,还是前期规范化的数据收集更有价值。数据采集要实现标准化,如MRI的层厚、分辨率等要一致。而且,后处理的过程也要标准化,如影像的三维重建、数据导出流程。医学图像的采集和处理不宜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每个环节的小差异都可能会成倍数地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数据是AI医疗影像的核心。我国非常重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管控,因此数据安全也是AI 企业需要重视和遵守的底线。自2021年11月1日起,中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医疗数据仅在医院内部流通,医院是AI医疗软件最终的“落脚点”。志御科技重视数据安全这条红线。董事长吴华昭表示:“志御科技在与临床合作开发产品的过程中,绝对不会将数据带出医院,数据的脱敏及清洗都严格遵守医院及国家法律关于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则。”此外,医生资源是AI医学影像团队的重要组成。在开发AI产品的时候,企业与临床应保持紧密联系,医工结合是常见的“路子”。医生和企业需要达成共识,临床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数据、怎样的影像。以志御科技为例,该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领先三甲医院合作开发肝、脑AI医学影像产品。2019年,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刮起了一股“热风”,AI医学影像资本市场火热。但直到2020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才通过了第一张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王鹤指出:“在政策上,我国走得比较慢,但慢并不是问题。这正说明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医疗’方面十分严谨。一款AI医学影像软件落地医院,如果出现误诊是很难去划分责任归属的。”2020年全年,我国共有9款AI医学影像产品通过NMPA批准。AI医疗影像行业似乎破解了多年来的审批难题。但在实际的落地、商业化方面,AI医学影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AI医学影像市场上,很多企业都仍处于未盈利的状态。前期的研发、推广,耗费了大量资金。AI企业主要采取两种盈利模式,一是与器械厂家合作,软硬件结合进行销售;二是销售软件,实现按次收费。志御科技采取的便是这样的商业化模式,与西门子医疗合作,软硬件结合进行销售。西门子作为全球医学影像巨头,在硬件方面的实力毋庸置疑,公司近年来也在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应用。陈黎峰介绍到:“作为一家外企,我们尽可能与国内的学校、医院、商业伙伴合作,比如以志御科技为代表的医学影像AI企业,实现取长补短。一方面是为了输出先进技术,与国内的商业伙伴共同开发产品。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现在去开发那些市面上已经开发成功、投了很多钱的产品,从经济上来看不一定合算。大家最好还是各自做擅长的事情,共同服务好客户。”AI医学影像产品从三甲到基层,
打通个人全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AI医学影像的发展是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志御科技的产品就落地在我国中西部。董事长吴华昭解释到:“北上广的医生已经很成熟了,而中西部的医疗水平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AI产品,把最优质的医疗资源输送到每个最需要的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手里,减少漏诊、误诊,持续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市场上,部分AI医学影像产品已经获得了专家的肯定。“现在如果去二级以上医院,绝大部分医生都认为AI是有帮助的,有的医院已经把AI纳入诊断的流程中,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而一直以来,临床和企业都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AI会取代医生吗?王鹤认为:“在某些方面AI肯定会超过医生,因为它效率快、数据多,而且比较稳定。但医生也不会因此失业,因为计算机没有情感,无法复刻人类复杂的感觉,人应该是最终的决策者。医生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能用AI、会用AI,充分地与AI结合,成为数字化人才。”AI会成为医生的助手、老师。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绝不止于医学影像,AI医疗的未来是串联个人的全生命周期。人类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个人的生活习惯、基因等都会影响疾病的走向,影像数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把整个医疗流程放到一条路上。”陈黎峰提出:“比如我今天是通过导航找来这里的, 20年前我找不到一个地方会拿出地图翻找,有些地方如果找不到就不去了。而导航出现之后,大大开拓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同理,如果我们把所有包括血常规、血糖监测、CT数据放到一起,就能够清楚地知道患者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