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需要假分数

1982年夏天,我教的第一届学生毕业。

毕业典礼和班级师生茶话会上,向来被老师们看好的程联等几位“好学生”却不见了,班上的同学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去向。

程联是刚刚评上的省级优秀学生,按照当时的政策,高考成绩可以加20分录取。全校仅有的两个“省优”指标能落到他头上,是因为他是高考“边缘生”。仅靠分数硬碰硬,他肯定上不了录取线,加上这20分,为学校增加一个本科名额,那是十拿九稳的。按说,这样的学生本应在茶话会上对老师和学校“感恩戴德”才对,关键时候怎么会不见了?

原来,他们几个早就烦透了学校,躲到校外野地里喝啤酒去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把所有的课本,甚至把刚刚发下的毕业证书,全都抛撒到操场上烧了。最后,他们几个竟然头拱在地上嚎啕大哭。

循着哭喊声,我找到了操场。看到他们那狼狈相,我气不打一处来,大步赶上去,我的喊叫可能有点儿怕人,一下子把他们几个惊呆了。我知道自己有些失态,缓了缓气说:“你们这算干什么!老师同学都在等着,你们可倒自在!”我又盯着程联说:“连你也这么不像话,你对得起学校吗?”

这句话可能真的刺激了程联,他一下子跳起来,大声喊着:“老师,我不要这20分!我不会给你们涂脂抹粉了。考不上大学,我也不要这假分数!我知道,这分数应该是吴鸣的。你们必须改过来!”

他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个省级优秀学生真应该是吴鸣的。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还因为见义勇为受过轻伤。但吴鸣太出色了,不用任何加分,考入名牌大学就绰绰有余,所以领导斟酌再三,还是忍痛割爱,把“优秀”送给了程联。

程联似乎还没有消气,继续发泄着,而且越说越激动,“什么老师?什么校长?全是为了名利!我不给你们干了……,”

虽然是醉话,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刺激的叙说。

我们真该反思了,也许你并没有把学生看透,可他们却把你给看透了。我这才知道学生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会给他留下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甚至在他的同学中,他可能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我们没有想到的,学生却已经体验到了。

摘自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