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邪魅狂狷第一片,腔调和美学,你看懂了吗?

食色,

性也。

——《孟子》


文丨旧故麻袋

自平安夜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到现在端坐在电脑前,我还是拿捏不准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措辞,因为电影太过“端着”,里面呈现的腔调和美感,让人瞻仰,所以影评一直无法下手,生怕自己的粗言秽语弄脏了这旧上海的吴侬软语。

在看电影之前,听过一些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好坏两端都有人占位,与其他颇具争议性的电影一样,夸赞与讨伐并存。好在豆瓣评分稳定在了7.7分,也算同档期影片里的佳作,却没能赢得一个好的成绩,再一次面临了国产电影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上映8天才勉强过亿。

影片一出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历史的烙印深深被刻在了导演精心安排的时间脉络上,从时间轴上对复杂的人物关系进行耐心梳理。之后,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说着地道上海话的日本妹夫、只收交通费的杀手、被冷落却忠诚的姨太太、外表光鲜的电影皇后、深宅大院里深不可测的管家,偶尔偷腥的电影皇帝、荷尔蒙满溢大脑的帮派小弟、一心想要破处的处男、善良的妓女、随波逐流的明星丈夫、投靠日本人的帮派二哥、日理万机却抽空恋爱的戴先生等光影交错的人物悉数登场。在上海话的烘托下,老上海的风情万种,纸醉金迷,以及繁华外表下的众生相都跃然而出。从罗曼蒂克到繁华落尽,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礼崩乐坏”。

罗曼蒂克是爱情故事的代名词,但切莫细究“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内涵,也别心存疑虑:到底何为罗曼蒂克?又到底如何消亡?因为导演阐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没有专注于“爱情”和“浪漫”,更多的是对“罗曼蒂克”的诗意表达和美感传递。爱情只是多数人所理解的罗曼蒂克,而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因为战争而消耗殆尽的人心和人性。爱情,不过就是最完美的幌子,是导演苦心裁剪的“遮羞布”,羞于不懂,羞于浅显,羞于让你有迹可循。

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中,爱情从富有诗意到屈从于现实的苟且,裸露又残。特别是当章子怡饰演的小六,从明星成为性奴,一夜之间而已,却是一辈子的煎熬,她与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关系是依存,是求生,毫无爱情可言,而爱情的消亡,也是诗意的消亡。

当爱情消亡殆尽时,日本人渡部的“恶”显得更加刺眼。渡部二十多年潜居上海,甚至已与上海本地人毫无差别,与陆先生,更是家人般的存在。但在真相被摆上台面后,多数人才意识到,上海平静生活的背后是他蓄谋已久的阴谋,反转之余,让人不寒而栗。渡部与小六之间的性爱关系,更是对“罗曼蒂克”的一种扼杀。

电影最后,是静默的,陆先生前往香港,上海的时代结束了。在梅林茂华丽的配乐下,他过安检处,摘下帽子,张开了双臂,他背后影影绰绰的十里洋场春光乍泄,都如浓雾里的海市蜃楼,在新世界的太阳底下隐去。我们知道,一个时代消亡了。

电影打破了线性结构叙事,将无数条线串连在一起,虽然结构和剪辑都颇具特色,却故事核心却散了。诚然,导演野心十足的想要呈现给观众一部无论是从画面上还是内核上都比较上层的电影,但终究还是避重就轻。太想把握,最后故事上的叙述没有给到完美的诠释。

但无论《罗曼蒂克消亡史》被怎样评价,程耳导演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电影气质、美学喜好、价值观都完整地呈现在每一帧画面之中,对称构图是他的偏爱,画面美感是他的极致追求,角色的动作细节和极静构图中爆发出的强大感染力,是他的杀手锏。

毫无疑问,《罗曼蒂克消亡史》是本年度国产片中最特殊的存在,引领观众进入到一种风格化的、腔调十足的电影中去,虽然是急促了些,但指明灯性质的存在让我对它颇具好感。电影放映完后,影院中错落的人群怨声四起,有质疑电影说没有看懂的,有直接骂爹骂娘骂导演的,也有浆糊一头称赞的,但我除了那句“美术摄影很棒”之外,也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倒是应了袁泉在戏里的那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知微见著,这是这部电影的语言风格。

在被资本浸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这种风格强烈气质无二的电影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PS:没看懂电影的,推荐同名小说《罗曼蒂克消亡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