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七十六 : 最早(现存)的铜活字印本和明代的铜活字印书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七十六

 最早(现存)的铜活字印本和明代的铜活字印书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七十六

最早(现存)的铜活字印本和明代的铜活字印书
众所周知,中国发明并发展了的活字印刷,有木活字、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等多种不同材质的活字在应用。用这些不同材质的活字进行排字组版虽各具特色,但因其同属活字印刷,工艺技术上只是大同小异,并无太大的实质性区别。据现有文献、文物证据,
木活字、泥活字、锡活字和铅活字的出现及其应用时间,可以说是比较明晰。唯铜活字印刷,因五代的“天福铜板”,宋朝的“镌金刷楮”和清人孙从添在其《藏书纪要》中说的“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等相关记载有欠翔实,至今难以定论。现知既有明确日期记载,又有实物遗传的最早的铜活字印本,是明代无锡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制的《宋诸臣奏议》(按:此说尚有争议)。
到了明朝,印刷术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彩色套印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以及活字印刷、尤其是铜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据并不完全的统计,铜活字印刷在明朝,自弘治以来,在江苏的无锡、苏州、南京、常州,浙江的庆元,福建的芝城(建宁)、建阳,都用铜活字印刷了不少的图书。其中,采用铜活字印书最早、印量最多的是无锡的华氏家族,而华氏家族中又以华燧为最。
华燧,字文通,号会通,江苏无锡人。《勾吴华氏本通》说他:“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异同,辄为辨证,手录成帙。即乃范铜板锡字为最。,凡奇书难得者,悉订正以行,曰:‘吾能会而通之矣’”。为此,将他的书坊定名为“会通馆”。
华燧创制铜活字并用其印刷书籍的时间,大约是在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这一年他的会通馆用“铜板锡字”排印了《宋诸臣奏议》50册。因系初次试印,质量欠佳。但这毕竟是既有明确时间记载,又有实物遗存的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具有开创之功,堪为后世所称颂。过了二年,也就是在公元1492年,他又制作了两种大小不同的铜活字,分别排印了《锦绣万花谷》的“大铜板”和“华家小铜板”。后来又陆续排印了《容斋五笔》、《文苑英华纂要》、《百川学海》、《九经韵览》、《群臣政要》等图书十八种。华燧的铜活字印本,时间早,数量多,且有不少图书是极为珍贵的。
华氏印书,除华燧外,还有华珵、华坚、华镜等多人。他们都采用铜活字或“铜板锡字”印书。在活字印刷,尤其是铜、锡等金属活字印刷史上,华氏家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用铜活字印书,不言而喻,需要占用大量的金属铜,这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者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明朝采用铜活字印书的都是当时很富有的人。其中尤以无锡的安国为最。
安国,字民泰,号桂坡,江苏无锡人。他家居无锡胶山,因山治圃,在后冈种植桂花二百余株,以此字号“桂坡”。他当时家资豪富,是当地有名的大富豪,被人们称做“安百万”,说他“富几敌国”。
安国一生,喜书画,好彝鼎,不惜重金搜购奇书,并且为人好善乐施。他曾自己出钱资助平定倭寇,疏濬白茆河口,修筑常州府城。遇到荒年,还拿出钱来救济灾民。为刷印秘籍,让这些秘籍得以广为流传,他出资制作铜活字,用铜活字排印图书。在明朝,它是用铜活字印书仅次于华氏的一家。
安国的铜活字印书,以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排印的《东光县志》为最早。据说安国排印的这部《东光县志》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用铜活字排印的方志,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原因是在活字印刷品中,区别不同材质活字印刷是相当困难的。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无锡俞泰(字国昌,号正斋,明弘治进士)在他为安国刻印的《初学记》撰写的跋文中,有“……经、史、子、集,活字印行,议惠后学,二十年来无虑数千卷”一语。说明到俞泰撰写这篇跋文图76  安国铜活字本《初学记》   的1531年,安国用铜活字印书已不下数千卷,历时20年。从时间上推断,它制作铜活字的时间当在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之前。
安国印书,校仇较为严谨,且多排印刻本较少者。对此,后人多有评价。清朝钱谦益在其《春秋繁露》的跋文中说:“金陵本讹舛,得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安璿亦云:“翁(指安国)闲居时,每访古书中少刻本者,悉以铜字翻印,故名知海内。今藏书家往往有胶山安氏刊行者,皆铜字所刷也”。可见,当时安国因校仇严、错讹少,翻印刻本较少的图书以利流传而得以名扬四海,获得世人的广泛赞誉。
明代除华、安两家之外,还有苏州的金兰馆、五云溪馆、武川精舍,吴郡的孙凤,南京的张氏,浙江的庆元,福建的建宁、建阳等,都有不少人用铜活字印书。正如明人唐锦在其《龙江梦余录》中所说的:“近时大家多镌活字,为铜印,颇便于用。”可见,当时人们已从实践中认识到铜活字印书之便利。
在明朝,中国的铜活字印书已经相当的成熟和流行了。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