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三十二:新安吕抚 , 泥版首印二十一史; 山东徐公 , 泰安志定再创瓷刊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三十二

 新安吕抚  泥版首印二十一史

山东徐公  泰安志定再创瓷刊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新安吕抚 泥版首印二十一史 

山东徐公  泰安志定再创瓷刊

前已述及,元初杨古曾奉师命用改良了的毕昇泥活字印刷之遗法,排印过《近思录》、《东莱经史论说》等书籍,但其工艺与我们所说的泥版印刷不同。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有泥版之应用,然此泥版是作为浇铸铅版之母版,并不用来直接印刷,后由纸型所取代。真正的泥版印刷和有关泥版印刷的工艺技术文献,是清朝雍正末年吕抚制作的活字泥版和用其刷印的。
        1、新安吕抚  泥版首印二十一史
泥版印刷的印版——泥版,因用活字模压而成,故今人多称其为“活字泥版”。初创者是清末新昌吕抚。史载:吕抚,字安民,号逸亭,浙江新昌人。著有《文武经论》、《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等图书多种。其中《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长达240卷,685回。吕抚虽“早欲将是书问世”,然终因“工价繁重未能也”。致使此书“藏之笥箧者凡三十年而未能付梓面世。”迫使其不得不率其子侄,以自制活字泥版印刷此书,并将原书删销至26卷、44回,于清雍末乾初实现了将是书问世的夙愿,并于《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第25卷、42回“说鬼神”之末,详细介绍、描述了活字泥版工艺和所用工具及使用方法。
吕抚的活字泥版印书工艺,简言之,可分为制作活字模、制做泥版和施墨印刷三大工序。其中:制作活字模是第一道工序。所用材料有细泥粉、秫米和棉花。方法是先将秫米粉加水捻成团,并用水加热煮熟,再将秫米粉团弄碎,与弹打过的棉花丝混合、搅匀,然后掺入细泥粉,用木棍反复捶打,做成制作活字字模的材料;再将活字材料作成条状,放入“两开方铜管”内,用借来的阳文反字印版挤压、制作单个的阴文正体字模,经修整、干燥后,备用。

      制作泥版是第二道工序。版材是直接平铺在木板之上的、用桐油与漂筛过的细泥混合、捶打成的泥片。制版时,先在泥片上用刷有红颜料的格板印上网格线,再按书版大小在泥片四周用木片或竹片做上边栏,然后按书版内容和格式,将一个个预先备好的阴文字模字面朝下,拣排在泥片之上,最后用尺子和两头系以泥饼的水平线作标准,在泥片上压印出阳文反体凸字,制成泥版。

     施墨印刷是第三道工序。方法与传统的雕版印刷相同,从略。
谈到创制活字泥版印刷之缘起,吕抚在其《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自述中有言:“康熙甲子(1684年)三月,借读《三国志》于旷轩,因恨三国前后无有如《三国志》者,遂欲将古今事迹汇为通俗演义……凡越十寒暑而成……早欲将是书问世,以工价繁重而未能也,藏之笥箧者凡三十年而未能付梓面世。后与儿维垣、维城、维基,侄维藩、维封、维荣,及亲邻余说再等,自制泥版,姑试为之”。
吕抚创制的活字泥版及其印书法,不仅早于西方的泥版数十年,而且鲜为人知。现存《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之原著收藏于天津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白莉蓉研究员曾于1992年率先撰文披露并详细介绍了这一工艺方法。作为中国传统印刷术中独树一帜的泥版印刷,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质量远胜于蜡版印刷,无愧于中国传统印刷中的一支奇葩。
2、山东徐公  泰安志定再创瓷刊
1961年,地处北京的中国书店访得张尔岐撰写、用“泰山磁版”印刷的《周易说略》一部。该书前有封面。封面居中竖刻“周易说略”四个大字。栏框上方横书“泰山磁版”。封面后有创制者徐志定序文。序文末署“康熙乙亥四月泰山后学徐志定书于七十二峰之真合斋”,并盖有徐氏印章三枚。序文略云:……戊戌冬,偶创磁刊,坚致胜木,因亟为次第校正,逾乙亥春而《易》先成。既喜其书之不终于藏,而人与俱传,且并乐此刻之堪以历久远也,遂为一以识之。
徐志定在这篇序言里,记述了他创制“泰山磁版”的时间是“戊戌冬”,即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冬天,于第二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春天首先印刷了张尔岐的《周易说略》。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十“人物志”载:“徐志定,字静夫,山东泰安人,雍正元年举人,官知县。”雍正元年是公元1723年。可见,徐志定是在他中举人、官知县之前,首创磁刊,印刷了《周易说略》。因其家居山东泰安,故所创磁版名之为“泰山磁版”。
无独有偶,山东济南古籍书店又访得张尔岐撰写的另一部磁版印本《蒿庵闲话》。该书题有“济阳张尔岐辑,真合斋校正”字样。内文版面半页9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无鱼尾,无序目。卷一末署有“真合斋磁版”五字一行,订成二册。
对上述二书,因其既有明显的活字本特征,又有整版迹象,致使学术界对其为活字排印本还是整版刷印本,意见不一,分歧依旧。具体讲:
因清朝金埴所著《不下带编》载有“康熙五十六、七年,泰安州有士人,忘其姓名,能锻泥成字,为活字版”。有人据此推想这位不知姓名的士人,就是发明磁版印刷的徐志定。由此认定张尔岐撰写的《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是磁(瓷)活字印本。此外,也有人认为磁版难于施墨,此二书应为陶活字印本。
著名书画、书史学家魏隐儒老先生,对徐志定的磁版印刷研究深透,他为解开磁版不能印刷之谜,还亲赴山东泰安向当地制陶师傅请教,证明上了磁釉的磁活字是能以着墨印刷的。至于是活字排印还是整版刷印,魏老先生说:“徐氏文中一再提到“磁版、磁刊”,说明他于制成泥版后在加工锻造时,是上过磁釉的。经细加考究,发现《周易说略》卷一第48页、卷七第10页,《蒿庵闲话》卷一第22、23页,书版断裂情况显著。按活字印书,印版版面系印前用一个个单个活字拼排而成,印版既不会断裂,行线也不会弯成弓形,分明是整版烧锻时火候不当所致。由此可以断定徐志定的“泰山磁版”是活字版。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晓阳教授在新出版的《印艺之光——中国传统印刷工艺图鉴》撰文谈及“磁版印刷”,说“对现存印本实物的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至少《周易说略》一书是用‘磁版印刷’而成”。其工艺方法是:“先将潮湿的磁泥压成平整的磁泥版,其次用墨笔在潮湿的磁泥版上反写出需要复制的图文,最后用刻刀将反写的图文雕刻成凸出版面的反体阳文,阴干后放入窑内烧制瓷质印版。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瓷版,质地坚硬并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可以直接在其上刷墨、覆纸、刷印”。
从上述不难看出。磁(瓷)版印刷,是用在泥版上涂以瓷釉或用瓷泥烧制而成的“瓷版”上施墨印刷的工艺技术。虽行世未久,也没有印刷过更多的书籍,但它在印刷术的百花园中,在诸多传统印刷工艺技术领域内,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风格,独树一帜,颇受出版印刷和版本学界的青睐和重视。有人视现存“泰山磁版”印刷的《周易说略》和《嵩庵闲话》为稀世宝卷,殊不过分。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