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镜就“吓坏”国人:奥运健儿隔离期间的秘密,终于瞒不住了!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橙子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这是国航CA556航班,航向北京,祖国在等待大家健康凯旋”。
8月9日,伴随着温暖的机舱广播,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最后一批成员(共213人),抵达北京。
奥运健儿们,平安回国了。
在完成海关卫生检疫后,他们将分赴多个城市进行为期3周的隔离。
此前,较早结束比赛的中国奥运健儿,已经分批回国。
正在北京、天津、辽宁、湖北等多地进行隔离。
由于隔离期间,暂时无法和他们见面,也让很多粉丝好奇:
隔离这么久,运动员们肿么办?
不用着急,其实,许多运动员都已经在社交媒体晒出了自己的回国隔离生活:
做运动、开直播、晒美食……
用网友的话说:第一届“运动员隔离期间的vlog”大赛它来了。
既然是第一届“运动员隔离期间的vlog比赛”,那我们也用看比赛的方式打开。
一起围观一下,这些“项目”的金牌花落谁家?
首届大赛由朱雪莹、张雨霏、李雯雯、汪顺、李发彬等人参加。
比赛共分室内健身一个大项。
话不多说,先看女子队。
这位身穿蓝色衣服的是23岁的蹦床选手朱雪莹。
她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夺得蹦床女子个人冠军。
也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冠军。
现在她正在用瑜伽球和哑铃进行热身运动。
并向网友喊话:“宝贝们,隔离当然不能闲着,一起来运动呀。”
网友纷纷表示,还没有铺开瑜伽垫,她已经换成了室内迷你蹦床。
难度太大,我们看下一位选手。
中国田径运动员陈扬也在瑜伽垫上举起了小杠铃。
那么优秀,却那么努力的你,太美了。
“奥运冠军陈雨菲教你房间内练步伐”,这则视频由羽毛球女单冠军陈雨菲上传。
她还和女双组合陈一凡、混双组合黄东萍向大家介绍怎样在室内锻炼腹肌。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场上混进来了一位选手。
游泳运动员李冰洁,她在干什么,她在恰饭刷动漫。
希望这名运动员能主动分享一下同款隔离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男方选手。
这位在房间里把单车蹬得飞快的是参加帆船项目的毕焜。
帆船没有桨,脚蹬也很棒。
锻炼的同时,一点也没耽误训练。
在这梦幻的滤镜下,是男子举重冠军李发彬的硬核锻炼项目。
跳远选手方耀庆也是梦幻滤镜爱好者。
游泳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夺得金牌的汪顺同学,显然也不太拿大家当外人。
无私地展示了一些无器材健身动作。
正在试图用小球击穿墙壁的是羽毛球混双冠军组合成员王懿律。
他表示“隔离期间的对手,就是这块墙壁,争取隔离结束时打穿它”。
不少网友调侃他:
“幸好隔壁没人,不然不是对打,而是打你。”
跆拳道选手张帅,有限空间中仍旧能做出一个个专业的训练动作。
比赛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还有部分选手没有上场。
他们在干什么呢?
是的,你没看错,他们在写作业。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的老师,第一时间拨通了该校学生谌利军、廖秋云的视频。
并向他们布置了作业。
要求他们把训练、比赛过程记录下来,为硕士毕业论文积累素材。
包括这篇《2020东京奥运总结》。
原来冠军也需要写暑假作业。
其实说回来,运动员们也很不容易,在隔离结束后,他们就要参加下个月举行的全运会。
还要备战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
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
只有见缝插针的练习才能保持水平不下降。
而苏炳添也还保持着每天十点准时上床睡觉的习惯,雷打不动。
不少人看了觉得,哪怕我有十分之一的自律……
确实,和他们提前三年准备相比,我们属于开学前一天才熬夜补作业的那种。
羡慕之余,也不由得感慨,自律的人真“可怕”。
当然,也有人说,是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
毕竟隔一天不锻炼,也不会有太大区别。
是没有区别,哪怕隔一星期,差异也不会太明显。
但是隔一个月来看,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分野就出来了。
等到了1年再看的时候,那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而一个运动员的巅峰期,也就只有几年。
就像前阵子马龙接受采访时说的:
“其实一个运动员如果自律的话,还是可以坚持很长时间,这是我现在一直在追寻的目标。”
事实上,不仅是运动员,很多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自律。
这是钟南山院士对外曝光的训练表:
“先跑步25分钟,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杠上撑,一口气20个,再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
不管工作再忙,他每周都要锻炼三到四次。
因为有时候来不及去健身房,他就在家里造了一个简易的健身角落。
就是这份训练计划,让他“除了不能再参加运动量大的竞技比赛外,感觉年龄对我没有太大影响”。
从采访视频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不仅精气神好,视力、听力、反应力也好,还能和年轻人打篮球。
要知道,他可是80多岁了。
相比之下,那些早早向生活缴械的人,出行方式已经变成了轮椅。
每天醒来就是在医院的病床上,闻到的都是消毒水的味道。
这就是自律带来的能量,也是自律和不自律最直观的差别。
可能有人说,我每天也是荤素搭配,还固定时间去健身房。
可以说是很自律了,但就是没有减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说起来,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在很多人的身上,都曾经发生过。
不是你的自律没用,而是,这种打卡式的自律,本身就是一种伪自律。
比如,在健身房办了卡,于是每周都去,但突然有一次因为意外,耽搁了。
然后没有到健身房,也就不健身了。
等下次再按计划健身的时候,其实这个习惯已经丢了。
这就像很多人加入的打卡群一样。
在这个群里,每天按点关闹钟、打卡、做运动,一旦点没卡主,这部分时间就又打回了原形。
该熬夜熬夜,该睡懒觉睡懒觉,等待下一个“点”的到来。
这种把“早起顺便打卡”本末倒置成“早起只为打卡”,本质就是一种强迫。
做不到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而持之以恒,只是过分追求形式感和仪式感,用表面上的自律,来回避绩效的追问。
这样的自律,一旦少了外力的作用,就极易反弹,甚至会因为长期压迫身体,导致相反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
她短短几个月就减掉了60斤,但仅仅在恢复正常饮食的两天后,身体就开始内分泌紊乱,又因为身体免疫力下降,诱发了许多疾病。
所以,不要为了让自己“看到”体能状态,然后规定自己要进食多少、完成多少的运动量。
而是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用可持续的,无需费力的状态,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的整个生活模式,系统地让自己进入更好的状态。
因为“最终能让人成功的,还是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兴趣。”
总之,那些“体能大佬”并没有多神通广大。
自律也不是倡导苦行僧一般的“受尽磨难”。
用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哪里有天才,都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了。
成绩,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
自律,也不是刻意去做什么,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目标。
而是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从中体验到乐趣,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
因为当你在路上奔跑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些道理,其实说起来,我们都知道,但只有一天天务实地做到,才能活得真正风生水起。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也没有太晚的开始,希望我们都能从一件件小事开始,重拾自律,收获真正的自由。
就像闫妮自己说的那样:“原来,我认为这个年龄的人锻炼没有什么用处,可是,真的还挺有用的。“
正是这种锻炼,让45岁的闫妮在3个月之内瘦了28斤。
从身材臃肿的“大妈”回到了仙气十足的“女神。
所以,不要相信什么懒洋洋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是通过自律实现的广阔人生,那样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因为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你有多懂得克制,就能达到多么高的人生高度。
岁月从来不会轻易饶过谁,但自律的人,总会被偏爱。
愿所有我们想要的样子,都是努力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