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池抄手㠛村石砚
注:本文在一鉴斋博客中名为《砚之形韵(四十三) —— 一字池抄手㠛村石砚》 。
一字池抄手砚,源自宋代(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方高要县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流行于明时期。笔者这方一字池抄手砚长25厘米,宽15.4厘米,高5.2厘米,形体硕大,轮廓朴素大方,实用、雅观。材质为㠛村石。
㠛村石砚,又称灵岩山石砚,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苏州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古时因外观似澄泥砚,常常被误为澄泥砚,也因此别称石澄泥砚或澄泥石砚。《西清砚谱》及其他清时砚谱中有大量标注澄泥砚的古砚实为㠛村石砚。
㠛村石是风化花岗岩粉末经千万年重新沉积形成的页岩,质地细密均匀,密度大,硬度适中,石中偶有金属砂粒,佳石亦可作砚。㠛村石砚并不象别的砚种形容的那种如“孩儿肤”一般的细润,看起来似乎还略微粗糙,但实则石质细、润,磨墨十分爽利。㠛村石有黄、青、红多种,称为”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以“蟹壳青”、“鳝鱼黄”为上品,又以蟹壳青为最佳。
历史上关于㠛村石砚的记载也有很多:
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㠛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
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砚,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宋以后开采天然石琢砚类澄泥砚,亦说名澄泥砚。其品类有鳝鱼黄、朱砂红、绿豆砂等。”
宋代大书法家王庭坚诗云:“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米芾赞其砚云:“其质坚丽,哈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
清代宫廷砚谱《西清砚谱》,正册收录了宋代㠛村石砚五方,与端砚歙砚并列。收录书中的每一方砚,都有乾隆皇帝的铭文。其中卷十四宋代㠛村石凤池砚铭为:“龙宾休说㠛村无,犹此晨星一二俱。漫诩外庭希见也,空知内府久藏乎。”
清代《吴门表隐》载:“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台山……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有青黄二种。”藏书澄泥砚具有质地坚而不脆,细腻润而不滑;发墨快,不损毫,贮水数日不干等特点,兼得实用观赏之妙。自然色主要有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三种,加之雕刻精工考究,造型古朴端庄,色泽深沉含蕴,图案精美优雅,砚之品位极高,有“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之赞。
一字池砚池曲线流畅优美。
明代抄手造型。
试试墨看下发墨能力。
磨感比较细腻,下墨比较快,发墨算中等。整体来看,此砚研墨水准相当于中档砚。
研罢墨,清洗砚堂,略有墨迹残留。
㠛村石制砚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宋代始较多开采,盛于明代,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而闻名于世。至清中,为乾隆皇帝所喜。但至晚明及清初,㠛村砚老坑口佳材因大量开采而开始濒临衰竭,后绝坑。晚清及民国时期,㠛村老坑石难觅了,但新坑石产量却大增,从业者由此骤增。直至当今,所谓㠛村石,多为取自当地其他坑口的石材,多粗糙又不发墨。与红丝砚、松花砚古今状态相仿。
民国中期,随着“㠛村”这个地名的消亡和藏书乡的设立,“㠛村石砚”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名称淡出了历史舞台。虽《吴县志》(1933年铅印本)保留了“㠛村石”这个古老的名词,但取而代之的却是个新贸易语言——吴县澄泥砚或藏书澄泥砚(简称藏书砚)。
关于㠛村石老坑口枯竭之事,一些史料书籍上也有介绍:
明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令吴,为官二载,卸任后游吴越年余,他在《灵岩记》中发出感叹:“……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㠛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嗟乎!”。袁中郎做了二年的吴县地方官,相信他的话是比较可靠的。
清初徐菘、张大纯在《百城烟水》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吴县)灵岩山,去城西三十里,馆娃宫遗址在焉。……石之奇巧者十有八,惟灵芝石为最,故名灵岩。西产砚石,即㠛村石,一名砚石山,明嘉靖后屡经购采,石景半废”。
及清中期,㠛村石佳材逐渐稀少,当地人以新产之石充之。清唐秉钧《文房肆考》云:“苏州府灵岩蠖村石,亦可作砚,有淡青、鳝黄二色,而佳者今已取尽无有矣。山上市肆造以货人者。非粗燥即不能发墨,归愚沈公(沈德潜)少壮时,家居其处,知其所产,尝为余言之”。
清朱栋《砚小史》引:“丁阆环曰:产苏之灵岩蠖村,有淡青者,有黄色者,古坑颇发墨,俗名老蠖村,今已取竭。新产滑燥不堪,肆中多是”。
《古玩指南》:“江苏苏州灵岩㠛村产佳石,亦可作砚,最佳。有淡青、鳝鱼黄两种。今者石已取竭,并无新产,乃附近之民尚有取他石以制砚,以惑世者,惟伪者多粗糙,且不发墨。以此可分真伪也。”
关于㠛村石砚,姑苏蔡春生兄颇有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询蔡春生兄有关论著。
一鉴斋现藏有多方㠛村砚,均做过研墨测试。
一字池抄手砚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种砚型,因此这类形制的砚收有多方,端、歙石材质皆有,下列展示一部分。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