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播”不了学生的家庭窘境和家长的囊中羞涩
(图片选自网络)
小芳是吴先华老师班上的学生。这个女孩戴着厚厚的眼镜,不怎么与人交流,“所有的作业不写,所有的课不听,所有的活动不想参与。”开学一个月后,在一栋即将拆迁的孤楼里,双目失明的小芳父亲接待了到访的老师。吴先华终于明白了小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父亲患病长期卧床,全靠低保生活;母亲现已再婚,不愿再踏进这个家门。(7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老师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暑期家访的一例。它证明即使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即使在现代化都市,中国教育的传统手段家访仍然不可或缺。“从此我再也没有斥责她的念头,学会了理解她、包容她。”吴先华说。
家访之后,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像精准扶贫一样,帮助小芳学习和生活,一束光照亮了小芳的心灵深处,驱逐她内心的黑暗,让他学会用温情对待生活和社会。同时,孩子向上的变化又激励着老师,“一定要把她教出来。”
不可想象,没有这一次家访,不知道小芳还要在黑暗中走多远。
想起年初在一所学校会议室的一幕:
一名初三女生成绩从“上高中没有问题”到成为班上中考的包袱,被劝其花高价在外补差,学习的压力和另类待遇让她发展到惧怕上学,靠送快递养家的父亲怎么逼孩子上学也无济于事。到了要休学的地步,班主任和家长才坐在一起。原来,该生性格十分内向胆小,学习开始遇到困难时,无法辅导作业的家长鼓励孩子主动去请教老师,谁知两次都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从此,该生再不敢开口,学习越来越被动。已经处于非正常心态的孩子,花钱在外补习效果也是竹篮打水。
回到家里,妈妈带着一个不健康的哥哥和还没懂事的弟弟,学习环境可想而知。
第一次了解了有些麻烦的家庭背景,班主任仿佛明白了什么,遗憾地说:“我一直不知道家里是这个样子。”
作为该生家族的长辈在场,念班主任话中有种诚恳,顾及言传比较优秀的老师在家长面前的尊严,我一时无语。
即使平时遇到问题,我总是嘱咐学生的父亲在与老师沟通时,不忘说“孩子是我们自己没有管好,给老师添麻烦了。
回想起来,班主任的这一句实话,不能不说是这名学生学业遇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該生家居地与学校约三百米,快三年时间,不管是特意还是顺道了解一下家庭情况不会很难。先前的家长会,不大争气的学生,其家长多想靠近老师又不好意思多打扰,与应接不睱的老师,根本没有充分沟通的机会。如果说这里含有对老师的一种苛求,那么
,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她好不容易壮了胆子向老师求助,对此不论无意漠视或有意拒绝,那都是泼向希望之火的一瓢凉水,不能说不是老师的一种失职。
我国教师法规定老师要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虽然没有明确家访要求,但理所当然地需要进行必要的家访,也包括超越公布分数排名的家长会和融洽的师生互动。
发达的互联网、手机微信,老师可以用它来教学和布置作业,号令全班,对家长发布要求,但你很难通过它看到学生和家长复杂的内心,无法“直播”那些困难家庭的窘境和家长的囊中羞涩。
家访过的老师说得好,“老师如果不去孩子的家庭走访,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
也必须说,鉴于当前教师工作负荷重,有些班级学生超员,只有像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等六类家庭进行重点走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好重难点问题。
如果为家访而家访,不仅不能解决困难学生的问题,而且会把老师拖得很苦。不走心、流于形式的家访不要也罢。
该文于7月23日由红辣椒评论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