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吃盐为什么很麻烦 | 彰考局

吃盐买盐对现代人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明朝的老百姓,买盐、吃盐却很麻烦。

食盐专卖制下的明朝社会,产盐、吃盐,都被朝廷管起来了,其中,吃盐不仅限定专门供应渠道,还要定点定价销售。老百姓常常不是有钱无处买盐,就是因为盐太贵而买不起。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68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盐被管着:从产盐,到卖盐、买盐,朝廷都管控起来,跨界买卖食盐是非法。

● 吃盐不易:起先是通过官府按配额分发,不存在自由购买食盐的渠道,明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盐店供销。

● 盐价很贵:万历年间,江西的一斤猪肉价(14文钱),只够买2斤广东盐、1斤两淮盐

原标题▼明朝的户口食盐与盐店经销

撰文▼ 朱颜改(彰考局专栏作者)

盐被管着

大概从宋代开始,朝廷为垄断盐业的经济利润,建置盐场,将濒海从事盐业生产的人群“拘籍”为亭户、井户,甚至将其制盐工具收归国有,形成一套食盐官营管理制。

到了明朝,“人户以籍为断”,①将滨海的部分人户编入“灶户”,专门生产食盐,并延续前朝,设置盐场,负责管理生产者和产品供应。

产盐,就这样被国家用盐场管控起来了。

而吃盐问题,也是要被管起来的。

明初,朝廷按户口给盐,即根据州县人口数及其他需要(比如腌制鱼类),来确定实际食盐生产定额和行销引目(商人贩运、销售食盐的数量)。

明朝,食盐的销量决定食盐的供应量,需求量决定盐业生产的规模,并将全国产盐区,分为若干大区,如两淮盐区、两浙盐区、山东盐区等,大区之下再分设若干盐场,每个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被严格规定专门供应给若干州县的吃盐群众。这种做法,叫“划区行盐”。

▲古代盐业产区。

吃盐,就这样被“划区行盐”制管控起来了。

管控之下,买盐、卖盐,都有明确的活动区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如果越界,那么所买所卖的盐,都是“私盐”。《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一般的私盐买卖也被禁止,《大明律》明确规定:“沮坏盐法者,买主卖主,各杖八十,牙保减一等,盐货价钱并入官。”买主和卖主都要受到处罚。

官府还试图建立一套严格的盐业缉私制度,各级官员都有责任缉私,如有“通同脱放者,与犯人同罪”。②

吃盐不易

吃盐要纳税,今天也如此,不过明代的盐税是直接向人口征收的,天下所有吃盐的户口,都要交“盐粮”或者“盐钞”。

官府估算好每人每年的食盐量,以此收取一定比例的税金。顾炎武称,明前期,百姓“每斤纳钞一贯”,或“每斤纳米四升三合二抄五撮”,③后来以白银代之,发展成“盐钞银”。

可是,即使交了税,也不能轻易地就拿到盐。

明初,老百姓吃的盐由地方官府主持配给,这个过程具体怎么运作,很多人没有搞清楚。

章懋在《议处盐法事宜奏状》中说:

“行令各县差人赴司关领,回县分给小民,计口食盐,而纳钞以偿盐价”。④

意思是说,要由州县的官员派人到盐运司(省级盐运衙门)那里领取食盐回来,再分发给吃盐群众。

州县具体怎么分发呢?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说:

“民支盐与(于)官,里长总车运之,车牛递行,每岁不过银三分,而一家之食足矣。”⑤

“里长总车运之”说明,在官民之间,盐的流通,绕不开一个重要角色:里长。

里长,即一里之长。洪武十四年,朝廷诏告天下编造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⑥这里的里长,是明朝纳粮当差的重要人物,与此同时,食盐配给也是要通过他来完成。

里长分派食盐的证据还可以在《明实录》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明神宗实录》称:

“商人住卖引盐,嘱托有司分派里递,征价还商。”⑦

从明初到万历,期间可能发生过变化,但至少万历时期还可能存在食盐经地方州县官员,再由里长散给民户的情形。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从明初到万历,户口盐的散给,始终由地方州县通过里甲实现。⑧

拉杂以上这么多,是想说明,若严格按官方规定的制度,明中叶以前,老百姓似乎是要按照家庭人口总额,去官府那里纳税,获得相应比例的盐斤数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自由购买食盐的合法渠道。

当然,私盐的市场是存在的,毕竟盐的成本低,价格高,私下买、售食盐能获得高利润,不少人常常会铤而走险。

但实际情况是,明中叶以后,官府的配盐不再通过里甲,而是交给盐店和铺户,让他们来经营州县内的食盐销售。

《明实录》称: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今天下盐商不止数万家,天下盐店不止数万处。”⑨

▲清代官盐发票。

不过,对于什么人可以经营盐店,官府也要管,盐店商人是由官府指派的铺户。这些铺户,就是嘉靖四十年总理盐法都御史鄢懋卿口中的“土商”。鄢懋卿在提到运盐法则时说:

“宜按地里远近,户口多寡,分上中下三则,某府几何,某县几何,派定成数,令各商运盐分投其地,有司责土商转卖。”⑩

《明穆宗实录》也说:

“佥选富民,为接盐铺户,听其承买转贩”。⑪

《重订两浙鹾规》又称:

“商盐到州,分发必由牙行、铺户,察其谨实而保举。”

综合这几条史料,可知,“土商”或“接盐铺户”是经官府“佥选”出来的,铺户在州县内的食盐销售有一定灵活性。

简单说,盐不再是官府直接分派,而是通过盐店销售,老百姓必须到盐店来买盐。当然,盐店不是谁都可以开,必须经官府佥选才有资格。明初的计口给盐,变成了盐店销售。

盐价很贵

有了盐店,并不意味着州县的食盐就变成市场交易,因为食盐价格也要由国家制定,这个定价至少可以认为是销售指导价。

明代的正史、野史中都不乏吐槽盐价过高的记载,那么当时的盐价到底有多贵?

万历时期,袁世振曾讨论过水商的盐价,即食盐运输商购买食盐的价格。据称万历纲法以前,“每盐五百七十斤,卖与水商,取直(值)三两二钱,此定价也”。⑫经简单计算可知,当时盐每斤银0.005614两,即银5.614厘。

但这只是盐商的购买价,如果算上运输的成本、风险,以及中间转售的成本、商人的利润等等,各地食盐的零售价格,即盐店、铺户的盐价,会有所不同。

嘉靖时期,朱廷立在《盐政志》中记载了嘉靖初湖广、江西和南京一带的盐价在每斤银3-4分,至嘉靖八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⑬价格波动也很大。

这里讲的主要是两淮盐区的价格,不同盐区的盐价格也是很不同。如万历四年,广东“酌定市价,每斤四厘”。⑭

明代后期,由于产盐技术的改变,盐又开始区分生盐和熟盐。

以晒盐法晒制而成的盐被称为生盐,以煮盐法煎煮而成的盐被称为熟盐,两淮盐区的淮南盐主要是熟盐,广东、福建地区的盐在明后期开始,以生盐为主。

▲明代《天工开物》描绘的制盐情形。

生盐的价格较熟盐便宜。嘉靖时期,福建晒盐的价格,“盐以斗计,可十五六斤,时贵直(值)银四厘,贱止二厘而已”,⑮大约在银0.125-0.25厘左右。

明代的盐价与当时的物价相比,处于怎样的位置?

各盐区盐的价格并不同,据黄冕堂的研究,明嘉靖后期,湖南衡阳的广东盐一斤值钱7文,两淮盐一斤值钱14文,浙江淳安一斤盐值3-6文。而当时,江浙的一斤烧酒价格在钱16文(合银0.02两),⑯一斤烧酒能换大约2-5斤盐。再如,万历年间,北京、江西等地一斤猪肉的价格为14文钱,⑰约银17.5厘,江西的一斤猪肉,约值2斤多的广东盐、1斤多的淮盐。

而在内陆及西南的很多路途遥远的地方,常常因为运盐不便导致盐贵甚至无盐,如划定在湖南南部销售的两淮盐,其价格为14文钱,而相邻州县的广东盐销售区,价格则只要7文钱。

划区行盐造成同一地区盐价的巨大差异。况且,宥于制度,老百姓只能买价贵的“合法盐”。

如果食用跨界的低价盐(视同私盐),那就犯法了。

R

EFERENCES

注释

[1]《明史》卷77.

[2]《大明律》卷8《户律五·课程》。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

[4]《明经世文编》卷95.

[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61.

[6]《明史》卷77.

[7]《明神宗实录》卷124,万历十年五月癸未条。

[8]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9页。

[9]《明神宗实录》卷307,万历二十五年二月甲戌条。

[10]《明世宗实录》卷501,嘉靖四十年九月甲午条。

[11]《明穆宗实录》卷35,隆庆三年七月壬辰条。

[12]袁世振:《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明经世文编》卷477。

[13]朱廷立:《盐政志》卷7.

[14]《明神宗实录》卷47,万历四年二月壬辰条。

[15]《漳浦县志》卷8。

[16]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364页。

[17]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362页。

(0)

相关推荐

  • “叛变”的商人:西汉盐铁专营大师桑弘羊

    本 文 约 6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桑弘羊生于洛阳的一个富商家庭里. 当时的洛阳是"富冠海内"的全国最大的五个中心城市之 ...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201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NO.201 相比之下,刘晏的管辖范围更广,权力也更大. 他没有辜负皇帝的厚望. 由于刚经历了多年战乱,唐朝国内的社会生产力遭遇了极大的破坏,加之不少藩镇又不听中央的话,收不到这些地方的税,因此仅靠正 ...

  • 缅北多地盐价成倍飙升,还敢当“盐”重分子吗?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这"百味之中盐为首",说起食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天天也离不开它.但就是这平时最常见的调味品--食用盐,也涨价了! 价格飙升,今年竟是去年 ...

  • 从专卖制度,看唐朝后期的阶级矛盾

    专卖制度,是我国古代普遍实行的一种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所谓专卖,就是禁止民间经营某种商品的交易,进而由政府全面控制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古代时期,专卖制度被称为是禁榷制度."禁"即为禁止 ...

  • 唐朝之后严格的盐务管控

    唐朝沿袭隋制,早期的君主励精图治,并将前朝一些好的举措发扬光大,在历史上赢得了巨大荣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接踵而至,然而,唐朝的税赋显然比隋朝要高.唐朝国运转折点为安史之乱,在平乱过程中,从隋朝开皇 ...

  • 老行当 | 盐行 “百味之首”的兴盛与衰落

    盐是"百味之首",不仅能给食物提供基础味道,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钡.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物质.根据不同来源,食盐分为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岩盐.土盐等.盐起源于我国五 ...

  • 官员之间称兄道弟,清廷很头疼 | 彰考局

    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江总督高晋告诉乾隆帝,江西巡抚吴绍诗与江西南昌镇总兵邱若龙互相结拜,互称"愚兄愚弟",请求邱若龙调离.皇帝深以为然,便将其调走①. 高晋还告诉乾隆帝一个 ...

  • 短信群发拜年不真诚?这种套路明朝人就玩得很溜了

    正因一笑了之,也就失了贺年的意义.说白了,咱们都是被套路害了,都不再当回事了,实际就是助长了虚荣与虚伪.他群发来,你群发去.收到信息后的谢谢两个字,还不如呵呵来得真诚. (都是套路 图源Pixabay ...

  • 晚清让千万人受灾的“丁戊奇荒”,何以如此严重?| 彰考局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

  • 五百多年前的气候危机,为何没能要了明朝的命 | 彰考局

    时人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会想起晚明(17世纪)的那一场场气候畸变,一般认为,明朝在干旱.寒冷等气候因素作用之下,灾害频发,民变四起,逐渐滑向灭亡的深渊. 殊不知,类似的危机,在明朝建国不久之后就已经上 ...

  • 明朝传教士汤若望为什么不想在清朝做官 | 彰考局

    公元1644年,明廷覆灭,满洲铁骑入关. 此时,耶稣会士汤若望(1622年进入中国内陆传教,与利玛窦并称"耶稣会二雄")身居北京城,他与其他耶稣会士经营的传教事业因战乱跌入谷底,几 ...

  • 一粒盐如何压垮大明王朝?| 彰考局

    嘉靖帝登基的第29个年头,最为煎熬. 这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俺答汗率兵侵入大同,八月更是陈兵北京城外. 自嘉靖即位以来,延绥.山西.陕甘.辽东等地区就常常受到蒙古部族的侵犯,常年用兵使得边饷告急.如何 ...

  • 明清战争中的“戚家军”为什么不管用 | 彰考局

    在静态的历史描述中,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愿景,也有相当多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便产生了很多看似关公战秦琼的命题. 比如人们会对明清战争有这样的疑问:煊赫一时的"戚家军"既然打赢了& ...

  • 蝗灾来了,大清官员的连篇谎话也来了 | 彰考局

    嘉庆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804年8月4日)清晨,嘉庆帝在弘德殿檐下伏案批覆奏章,忽然,一只飞蝗落于御案之上. 半信半疑的嘉庆帝组织太监亲自捕捉,不多时,太监们便捉住蝗虫十余只,皇帝遂将虫子给军机大臣们 ...

  • 关于“强国弱民”,你可能误解了商鞅 | 彰考局

    商鞅变法中的"强国弱民"之法,后人误解颇多,认为这是在主张削弱或掠夺民众,乃至被视为愚民政策的代表. 其实,如果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这一解释并非商鞅的本意. 这是&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