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发源地寻踪(上)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7-08-11 10:17

  塔石镇童岗坞村

  民国《龙游县志》卷四《氏族考·桐冈童氏》记载:“其先寿昌杜田村人,元时有行珍四者,佚其名,于至正八年来县北之桐冈,赘于胡氏,以妇家为家,遂于此长子孙焉。至今凡二十世。”历史上的童氏族人富有经商传统,童岗坞村也就成了反映龙游商帮的一个代表性村落。明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在其所撰《童子呜传》中说:“龙游地篒薄,不能无贾游”。对于先祖们创造的历史辉煌,这些童氏的后代们也不甚了了,讲不出什么具体情况。

童冈坞村
  其实童岗坞童氏之始迁祖珍四公,就具有商业头脑。《桐冈童氏族谱·珍四公传》说:“公世居寿昌杜田,曾九公六世孙,宣六公之长子也。元末丧乱,赋繁役重,至正八年避地来此,赘于胡氏之家。携有赢资,就此经营鱼盐菽粟、布帛之货,锐意生殖,渐致富饶。洪武初年,编为龙游土著之民。”可见童氏族人原本就有经商传统,是靠经营商业得以在龙游立脚开基。其族谱的《宗规十条》中,就明确指出:“士农工商,各有常业;九流艺术,亦有专家。”“为商贾者修其职业,朝秦暮楚,不畏风霜,早晚拮据,不辞劳苦,自然倍获利息,囊橐充盈,陶顿之富可身致也。”同时还强调按时给供赋税:“吾人固赖国家保护,而国家为保护人民之一切措施,则端赖于赋税,是国家所以取之于民者仍用之于民也,吾人又安可不遵限输将乎?谚云'若要宽,先解官’,盖官粮一输,而吾可安居乐业晏然无事矣。”在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如此见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童氏族人中那些敢于经商、善于经商的族人,也无愧为珍四公的孝子贤孙。

  宗谱中有《桐冈地舆图记》一篇,记载村庄环境:“桐冈坞去龙邑三十里,在陑水之北,称鏸水乡,童氏之故里也。其西有杜山,峰峦秀丽,林壑尤美……其枝峰漫壑从东而来,迤逦盘曲而成坞,坞中有冈,曰桐冈。坞前为水田,阡陌颇广,实里人之先畴。田间有沟泉,源出杜山,旱潦将其蓄泄,农人称水利也。”可见在当时农耕社会的背景下,童岗坞的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而在《桐冈童氏族谱·存五七公传》中,则透露了童氏族人的经商信息:“龙游地瘠硗,罕蓄聚,必贾游乃可资生。”说明耕种田地最多混个温饱而已,惟有外出经商,才能致富。因此在族谱中颇多族人经商的记载:

  童存梓,“随父贾于吴中,贸迁有无。心计周恭,舟车水陆之间,初不烦父力料治也”。

  童永良与弟弟童永康,在广州、福建一带经商致富,“贸易闽广,获利倍蓰,遂成富有”。于是广购田庄,还专门在衢江北岸码头茶圩建造粮仓12间,厅堂、马房、灶房等9间,是个规模不小的粮商。

  童庆“遭粮役之累不能远出经营”,由于经营有方和吃苦耐劳,“惟就本处觅蝇头微利。累少为多”,最终也成当地富户。

  童富是一位书贾,“往来闽粤,贸迁有无,所获之息可给数口,故产虽微而家不乏。及有子克家,更僦舍上海,大肆铺张,多财善贾,遂致殷富。”

  童缨可,“幼业儒,年十四即孤,家徒四壁……训蒙以自给。会甲寅兵变,从王守备于闽城,遭时不利。转而为兴贩之事,运盐广信,卖药江西。”

  童渴渴,“继承世德,安乐无虞。本分经营,不能丰殖,亦不失为良贾后嗣”。

  童福六,“承破落之后,失其本业。辛苦营生,觅蝇头微利以自给。为余积渐,筑室成家,人称其能再造焉”。

  童锦,“清节律已,厚德处人。虽涉利途,无义之财一毫不取。家规修整,资财不足,礼让有余”。

  童氏商人四海为家奔波于全国各地,多得力于家庭中母、妻的支持,这种妇德亦多值得赞扬。如童盛川长期在大同宣府经营边贸,妻子龚氏操持家务,使童盛川无后顾之忧。龚氏“性不骄奢,躬行节俭。精修之食、洁素之衣皆自手过,薄于自奉,而丰于宾筵;慈于子妇,而严于儿女。家人无蛓蛓之忧,亦无嘻嘻之失,良人家道之成,其内助之贤也。厥后子孝孙贤妇和女正,家风为一时之最。”童巨川嘉靖初在宣府大同经商,其妻胡氏“富而能俭,老不倦勤,德施于人,而若忘劳。先以身而不伐,心本仁慈而又济以和缓之性,母仪妇道皆为族所首推,寿八十二与君子偕老,盖有德以为福之基也。”童氏族谱能注意这些商人妇事迹的记载,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在每一个成功商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为其作出奉献和支撑。

  溪口镇下徐村

  下徐村由下徐、步坑源、步坑口3个村合并而成。历史上的步坑源村和步坑口村,称得上是一个土纸生产专业村。

  清光绪初年,有徽州府歙县叶姓人,时旅居衢州府城经商,得知步坑源资源丰富,有开发之利,遂于三春时节亲往该源察看,果然名不虚传。乃于次年在该源创办纸槽,利用山中毛竹,经营土纸生产。后经营者渐多,其中较著者有以下几家:

  咸吉号,创于光绪中叶(约1891),有纸槽2条,一在朱家槽,一在马洋殿,前者生产南屏,后者生产花尖。此槽年产量为南屏1500件,花尖1000件。

  徐金渭号,创于光绪十三年(1887),址在傅家。槽主为江西省上饶县人徐盛泰,后由其子徐金渭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为2400件。

  洪肖记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高里坑和白羊坞二处,槽主为汤溪县青阳洪人洪承鲁,后由其子洪初吉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2000件。

  傅万成号,创于光绪末年(约1905),址在下半坑,亦称新槽。槽主为灵山镇人傅万成,后由其长子傅凤悟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1500件。

  叶振大号,创于同治初(约1863),址在上半坑,亦称老槽。槽主为徽州籍旅居衢州的叶振大,后由其子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2000件。

  陈大田号,创于光绪中叶(约1891),址在独树桥、黄纸槽二处。槽主为江西省上饶县人陈吉勋,后由其子陈大田经营。独树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黄纸槽生产黄尖,年产量1000件。陈大昌号,创于光绪初(约1891),址在坑子铺。槽主为陈吉勋之弟陈吉朝,后由其子陈大昌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叶振兴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马洋殿。槽主为叶振大之弟叶振兴,其后由子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叶泰兴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石排岗。槽主为叶振大弟叶泰兴,其后由子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为了便于水路运输,紧临灵山江畔的步坑口村还设有堆栈。各槽主用人工肩挑土纸来堆栈寄存,以便船筏运输外地销售,当时步坑口设有堆栈三处,专供步坑源各纸号使用,它们分别是傅呈祥栈,蓝敏寿栈,蓝清泰栈。

  长长源道纸槽林立,当时自源口的朱家槽开始,依次往内即有傅家槽、高里坑槽、下半坑槽、上半坑槽、白洋坞槽、坑子铺槽、独树桥槽、麻洋殿槽、石排岗槽等。各槽互相竞争,纸业蒸蒸日上,一时龙游屏纸名闻遐迩。

  徐盛泰为江西省上饶县灵溪乡新昌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家中贫苦,十六岁时习剃头行业,二十二岁时独自来龙游步坑源等地纸槽习造纸,曾给叶振大做槽工,为人忠厚,干活认真,深得槽主信任。盛泰克勤克俭,积蓄了一些钱。光绪十三年(1887),适有傅家的一条槽槽主无意经营,拟转让他人,盛泰即凑足银钱购买。此后,盛泰苦心经营,销路打开,生产蒸蒸日上,乃将原用一个槽桶改为用二个槽桶,产量又提高一倍。他日与槽工同劳动同生活,吃的是粗菜饭,穿的粗布衣,从不摆槽主的架子,槽工称赞他:“一点看不出这是槽老板。”民国三十一年(1942),盛泰由于平日操劳过度,清明节前数日患病去世。其子徐金渭继承父业。

  徐金渭,民国七年(1918)生,幼从父习造纸,精通每脚生活(即每项操作技术),自己参加劳动,紧抓质量。每年农历正月廿边起槽(开工),六月半放槽(放暑假),七月半起槽,十二月廿边放槽,二个槽桶每月出纸240件,年产量达2400件。销路好,资金周转快,每月付清槽工工资,槽工均乐意到他的纸槽做工。

  纸张主要销往杭州、上海、南京、常州、常熟、苏州以及烟台等地。由于纸质不错,步坑源出产的纸张亦属名牌产品,常有各地纸商直接到槽主家里订货。当时每担纸售价银洋7元,工本费约6元,每担纸可赚1元左右,利润也是不错的。

  纸槽腌料塘

  纸印武辛夫/摄

  陪同的村民主任告诉我们,由于步坑源村村民的祖上不少是原先的槽主或槽工,所以以外地人为多,有江西上饶人、汤溪人、江西玉山人、江山人、福建上杭人、浙江文成人、江西广丰人等等,以江西人最多。定居在此已三代以上,老辈们互相之间还讲几句家乡话,以慰乡愁,年轻人虽然听得懂,却不能完整地使用了。

  热心的村民还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时期,纸业大受影响,为了供应后方印刷需要,咸吉号的朱家槽改为生产书报用纸,当时有衢州人王先生、李先生专门驻村负责技术指导。由于纸张漂白能力欠缺,生产的纸张呈淡绿色,被称为“绿报纸”。虽然纸质尚欠理想,因解决了书报用纸的困难,在当时是很受到欢迎的。

  据村民主任说,进入民国后期,由于受到机制纸的冲击,步坑源村的纸业生产开始没落,不过零零星星的生产却也时起时伏地一直延续着。直到2005年,为了解决造纸污染,县里规定停止一切土纸生产,关闭所有纸槽,这里的土纸生产才最后终止。

  龙游的纸商视质量为生意发展的生命线,为了保证信誉,每条纸槽的产品都要打上自己的纸印,这纸印也就成了各纸槽的招牌。旧时龙游几百个纸印中,傅立宗是首屈一指的名牌。傅立宗纸品纸张既薄又匀,白净,挺韧,同样一件纸,张数、刀数、长阔尺寸相同,重量却比别人轻5公斤多。故而畅销大江南北,被客商视为抢手货。傅立宗的老板傅家来从祖辈就从事造纸业,是当时的造纸大户。由于傅立宗的牌子硬,销路好,各地纸槽也纷纷用起傅立宗纸印来,为区别真伪,傅家来儿子傅汉机又在自己的纸印上加“西山”两字,成为“西山傅立宗”,傅家来兄弟傅家谟在自己的纸印上加一“行”字,成为“行傅立宗”,经登记注册,取得了商标权,别人才不敢冒名。庙下乡浙源里村的“黄宾顺”,也享有相当的声誉,该牌子由兄弟两所创,为了有所区别,后来又另加“老”字和“正”字的圆形纸印,“老”为兄所产,“正”为弟所产。当时用“黄宾顺”牌子者颇多,但这“老”字和“正”字,别人是不敢用的。

  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向村民打听时,一位做槽工出身的老人告诉我们,步坑源村的纸槽大部分都用“傅立宗”的纸印,当然,还得加上和别人表示区别的文字,至于“西山傅立宗”和“行傅立宗”,是不敢用的。只有徐金渭号用“黄宾顺”纸印,为了有所区别,还在“黄宾顺”纸印旁加上“金渭亲自督造”的小长方印。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顾客的信赖,可见纸商们的商标意识是很强的。

(0)

相关推荐

  • 姚庆福徽班

    姚庆福徽班 姚庆福徽班:清宣统元年(1909)姚村姚炳根创办.姚炳根醉心徙居,其妻系龙游余绍宋(文史专家)之妹,以娘家财力,助夫创办姚庆福徽戏,常年演出于兰溪.建德.龙游.衢州各地,民国4年(1915 ...

  • 临岐仰韩村七星庵

    仰韩村七星庵 仰韩村七星庵位于仰韩村下畈田野中,具体位置为东经119°07′10″北纬29度53′38″.海拔133米. 七星庵,由印山和尚开荒初创,搭建茅庵,但未具规模,不足以供香火住僧侣.明崇祯十 ...

  • 龙游商帮发源地寻踪(下)

    来源:今日龙游 2017-08-16 10:21 周行 叶氏建筑群砖雕 三门源村 石佛乡三门源村 三门源村属石佛乡,其中三门源自然村以叶姓.翁姓为主.翁姓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为避方腊之乱,从寿 ...

  • 龙游商帮:参天老树待新芽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8-04-23 09:56 编者按:前不久,龙游县第三届龙商大会开幕.400名乡贤齐聚一堂,共叙乡情友谊,共话家乡发展,展示新时代的龙商精神. 龙游商帮历史悠久,声名 ...

  • 龙游商帮手段高明影响甚大

    来源:今日龙游 2018-04-04 10:30 当徽商.晋商在商场争雄之时,冷不防在浙江中西南部崛起一个颇有影响的龙游商帮,曾有学者在中国十大商帮的经营之道中评论--- 陈学文(著名学者,龙游商帮研 ...

  • 龙游商帮 平民贵族

    来源:今日龙游 2018-04-03 10:50 编者按:中国历史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让人值得敬佩的群体.不是因为他们赚了大钱,而是因为不畏艰难的精神.他们虽地处偏僻,却有着开 ...

  • 龙游商帮:过往巨树待逢春

    2020-11-07 11:36:01 小雅在阳台呀龙游商帮:过往巨树待逢春明清时期一向默默无闻西南地区冷不防崛起一支强大的商帮--龙游商帮,它不单单指龙游一线的商人,而是实指浙江衢州府所属龙游.常山 ...

  • 龙游民居苑,见证龙游商帮辉煌历史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龙游民居苑,见证龙游商帮辉煌历史 2016年浙江龙游民居苑门票 50元 "东游西游不如龙游".龙游地处浙江西部金华. ...

  • 龙游商帮:繁华过后的悲哀

    发表评论 A+ 所属分类:历史 龙游商帮的衰亡与当时清末民初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龙游商帮在商业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神话,但是他们也如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交通的落后和时局的变乱只是龙 ...

  • 龙游商帮:百年飘香黄天源

    在苏州提起"黄天源",那里的老幼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糕团老字号,到现在依然充满了勃勃生机. 苏州黄天源糕团店,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1821年创办.最开始,黄启庭 ...

  • 龙游商帮:元朝江南首富沈万三

    元朝时,龙游商人里出了一个当时全国最为富有的商人. 这个商人的发家史充满了传奇色彩.元朝灭亡后,由于财富的众多,他甚至引起了当时皇帝朱元璋的不满,从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个千古大商人就是沈万三. 沈万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