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发源地寻踪(上)
塔石镇童岗坞村
民国《龙游县志》卷四《氏族考·桐冈童氏》记载:“其先寿昌杜田村人,元时有行珍四者,佚其名,于至正八年来县北之桐冈,赘于胡氏,以妇家为家,遂于此长子孙焉。至今凡二十世。”历史上的童氏族人富有经商传统,童岗坞村也就成了反映龙游商帮的一个代表性村落。明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在其所撰《童子呜传》中说:“龙游地篒薄,不能无贾游”。对于先祖们创造的历史辉煌,这些童氏的后代们也不甚了了,讲不出什么具体情况。
宗谱中有《桐冈地舆图记》一篇,记载村庄环境:“桐冈坞去龙邑三十里,在陑水之北,称鏸水乡,童氏之故里也。其西有杜山,峰峦秀丽,林壑尤美……其枝峰漫壑从东而来,迤逦盘曲而成坞,坞中有冈,曰桐冈。坞前为水田,阡陌颇广,实里人之先畴。田间有沟泉,源出杜山,旱潦将其蓄泄,农人称水利也。”可见在当时农耕社会的背景下,童岗坞的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而在《桐冈童氏族谱·存五七公传》中,则透露了童氏族人的经商信息:“龙游地瘠硗,罕蓄聚,必贾游乃可资生。”说明耕种田地最多混个温饱而已,惟有外出经商,才能致富。因此在族谱中颇多族人经商的记载:
童存梓,“随父贾于吴中,贸迁有无。心计周恭,舟车水陆之间,初不烦父力料治也”。
童永良与弟弟童永康,在广州、福建一带经商致富,“贸易闽广,获利倍蓰,遂成富有”。于是广购田庄,还专门在衢江北岸码头茶圩建造粮仓12间,厅堂、马房、灶房等9间,是个规模不小的粮商。
童庆“遭粮役之累不能远出经营”,由于经营有方和吃苦耐劳,“惟就本处觅蝇头微利。累少为多”,最终也成当地富户。
童富是一位书贾,“往来闽粤,贸迁有无,所获之息可给数口,故产虽微而家不乏。及有子克家,更僦舍上海,大肆铺张,多财善贾,遂致殷富。”
童缨可,“幼业儒,年十四即孤,家徒四壁……训蒙以自给。会甲寅兵变,从王守备于闽城,遭时不利。转而为兴贩之事,运盐广信,卖药江西。”
童渴渴,“继承世德,安乐无虞。本分经营,不能丰殖,亦不失为良贾后嗣”。
童福六,“承破落之后,失其本业。辛苦营生,觅蝇头微利以自给。为余积渐,筑室成家,人称其能再造焉”。
童锦,“清节律已,厚德处人。虽涉利途,无义之财一毫不取。家规修整,资财不足,礼让有余”。
童氏商人四海为家奔波于全国各地,多得力于家庭中母、妻的支持,这种妇德亦多值得赞扬。如童盛川长期在大同宣府经营边贸,妻子龚氏操持家务,使童盛川无后顾之忧。龚氏“性不骄奢,躬行节俭。精修之食、洁素之衣皆自手过,薄于自奉,而丰于宾筵;慈于子妇,而严于儿女。家人无蛓蛓之忧,亦无嘻嘻之失,良人家道之成,其内助之贤也。厥后子孝孙贤妇和女正,家风为一时之最。”童巨川嘉靖初在宣府大同经商,其妻胡氏“富而能俭,老不倦勤,德施于人,而若忘劳。先以身而不伐,心本仁慈而又济以和缓之性,母仪妇道皆为族所首推,寿八十二与君子偕老,盖有德以为福之基也。”童氏族谱能注意这些商人妇事迹的记载,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在每一个成功商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为其作出奉献和支撑。
溪口镇下徐村
下徐村由下徐、步坑源、步坑口3个村合并而成。历史上的步坑源村和步坑口村,称得上是一个土纸生产专业村。
清光绪初年,有徽州府歙县叶姓人,时旅居衢州府城经商,得知步坑源资源丰富,有开发之利,遂于三春时节亲往该源察看,果然名不虚传。乃于次年在该源创办纸槽,利用山中毛竹,经营土纸生产。后经营者渐多,其中较著者有以下几家:
咸吉号,创于光绪中叶(约1891),有纸槽2条,一在朱家槽,一在马洋殿,前者生产南屏,后者生产花尖。此槽年产量为南屏1500件,花尖1000件。
徐金渭号,创于光绪十三年(1887),址在傅家。槽主为江西省上饶县人徐盛泰,后由其子徐金渭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为2400件。
洪肖记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高里坑和白羊坞二处,槽主为汤溪县青阳洪人洪承鲁,后由其子洪初吉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2000件。
傅万成号,创于光绪末年(约1905),址在下半坑,亦称新槽。槽主为灵山镇人傅万成,后由其长子傅凤悟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1500件。
叶振大号,创于同治初(约1863),址在上半坑,亦称老槽。槽主为徽州籍旅居衢州的叶振大,后由其子经营。生产南屏,年产量2000件。
陈大田号,创于光绪中叶(约1891),址在独树桥、黄纸槽二处。槽主为江西省上饶县人陈吉勋,后由其子陈大田经营。独树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黄纸槽生产黄尖,年产量1000件。陈大昌号,创于光绪初(约1891),址在坑子铺。槽主为陈吉勋之弟陈吉朝,后由其子陈大昌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叶振兴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马洋殿。槽主为叶振大之弟叶振兴,其后由子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叶泰兴号,创于光绪初(约1877),址在石排岗。槽主为叶振大弟叶泰兴,其后由子经营。生产花尖,年产量1500件。
为了便于水路运输,紧临灵山江畔的步坑口村还设有堆栈。各槽主用人工肩挑土纸来堆栈寄存,以便船筏运输外地销售,当时步坑口设有堆栈三处,专供步坑源各纸号使用,它们分别是傅呈祥栈,蓝敏寿栈,蓝清泰栈。
长长源道纸槽林立,当时自源口的朱家槽开始,依次往内即有傅家槽、高里坑槽、下半坑槽、上半坑槽、白洋坞槽、坑子铺槽、独树桥槽、麻洋殿槽、石排岗槽等。各槽互相竞争,纸业蒸蒸日上,一时龙游屏纸名闻遐迩。
徐盛泰为江西省上饶县灵溪乡新昌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家中贫苦,十六岁时习剃头行业,二十二岁时独自来龙游步坑源等地纸槽习造纸,曾给叶振大做槽工,为人忠厚,干活认真,深得槽主信任。盛泰克勤克俭,积蓄了一些钱。光绪十三年(1887),适有傅家的一条槽槽主无意经营,拟转让他人,盛泰即凑足银钱购买。此后,盛泰苦心经营,销路打开,生产蒸蒸日上,乃将原用一个槽桶改为用二个槽桶,产量又提高一倍。他日与槽工同劳动同生活,吃的是粗菜饭,穿的粗布衣,从不摆槽主的架子,槽工称赞他:“一点看不出这是槽老板。”民国三十一年(1942),盛泰由于平日操劳过度,清明节前数日患病去世。其子徐金渭继承父业。
徐金渭,民国七年(1918)生,幼从父习造纸,精通每脚生活(即每项操作技术),自己参加劳动,紧抓质量。每年农历正月廿边起槽(开工),六月半放槽(放暑假),七月半起槽,十二月廿边放槽,二个槽桶每月出纸240件,年产量达2400件。销路好,资金周转快,每月付清槽工工资,槽工均乐意到他的纸槽做工。
纸张主要销往杭州、上海、南京、常州、常熟、苏州以及烟台等地。由于纸质不错,步坑源出产的纸张亦属名牌产品,常有各地纸商直接到槽主家里订货。当时每担纸售价银洋7元,工本费约6元,每担纸可赚1元左右,利润也是不错的。
纸槽腌料塘
纸印武辛夫/摄
陪同的村民主任告诉我们,由于步坑源村村民的祖上不少是原先的槽主或槽工,所以以外地人为多,有江西上饶人、汤溪人、江西玉山人、江山人、福建上杭人、浙江文成人、江西广丰人等等,以江西人最多。定居在此已三代以上,老辈们互相之间还讲几句家乡话,以慰乡愁,年轻人虽然听得懂,却不能完整地使用了。
热心的村民还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时期,纸业大受影响,为了供应后方印刷需要,咸吉号的朱家槽改为生产书报用纸,当时有衢州人王先生、李先生专门驻村负责技术指导。由于纸张漂白能力欠缺,生产的纸张呈淡绿色,被称为“绿报纸”。虽然纸质尚欠理想,因解决了书报用纸的困难,在当时是很受到欢迎的。
据村民主任说,进入民国后期,由于受到机制纸的冲击,步坑源村的纸业生产开始没落,不过零零星星的生产却也时起时伏地一直延续着。直到2005年,为了解决造纸污染,县里规定停止一切土纸生产,关闭所有纸槽,这里的土纸生产才最后终止。
龙游的纸商视质量为生意发展的生命线,为了保证信誉,每条纸槽的产品都要打上自己的纸印,这纸印也就成了各纸槽的招牌。旧时龙游几百个纸印中,傅立宗是首屈一指的名牌。傅立宗纸品纸张既薄又匀,白净,挺韧,同样一件纸,张数、刀数、长阔尺寸相同,重量却比别人轻5公斤多。故而畅销大江南北,被客商视为抢手货。傅立宗的老板傅家来从祖辈就从事造纸业,是当时的造纸大户。由于傅立宗的牌子硬,销路好,各地纸槽也纷纷用起傅立宗纸印来,为区别真伪,傅家来儿子傅汉机又在自己的纸印上加“西山”两字,成为“西山傅立宗”,傅家来兄弟傅家谟在自己的纸印上加一“行”字,成为“行傅立宗”,经登记注册,取得了商标权,别人才不敢冒名。庙下乡浙源里村的“黄宾顺”,也享有相当的声誉,该牌子由兄弟两所创,为了有所区别,后来又另加“老”字和“正”字的圆形纸印,“老”为兄所产,“正”为弟所产。当时用“黄宾顺”牌子者颇多,但这“老”字和“正”字,别人是不敢用的。
当我们就这个问题向村民打听时,一位做槽工出身的老人告诉我们,步坑源村的纸槽大部分都用“傅立宗”的纸印,当然,还得加上和别人表示区别的文字,至于“西山傅立宗”和“行傅立宗”,是不敢用的。只有徐金渭号用“黄宾顺”纸印,为了有所区别,还在“黄宾顺”纸印旁加上“金渭亲自督造”的小长方印。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顾客的信赖,可见纸商们的商标意识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