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城隍庙旧事
方小康
老城隍庙位于龙游城中心地带,地势居全城最高处。民国《龙游县志》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城隍,也称城隍神、城隍爷,是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民问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虽有城隍神佑护,但城隍庙同样历经风雨的洗礼。明正统中知县张惠、天顺中知县王瓒、嘉靖中知县陈钺相继重修。清康熙四年(1665年),县人集资重修,还在露台中建屋一楹,使上下相接,以为陈设祭品之所。康熙十七年四月(1678年)又毁,次年,知县卢灿捐俸倡募,召集绅民三十多人参与,募集银两三干多,构材重建,规制超过旧的规模。
过了百余年,城隍庙又倾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绅民集资重修,还以多余材料建观音堂、药王庙、关帝祠于庙之东西,并建客堂数楹,为斋宿之所,负责建设的有陆昌后、余声五、余日华、叶恒玉等二十人。道光三年(1823年),绅民复集重修。咸丰、同治年,城隍庙毁于兵燹,惟存正殿,亦日渐颓圮。城隍庙最后一次重修于光绪五年(1880年),在知县陈瑜任内,绅民集资分别修建,东乡由乇绶槐、潘世荣,南乡由林巨伦、傅元龙,西乡由叶树槐、汪灿,北乡由徐文治、叶廷灿分别负责,化一年多时间,才恢复了兵燹前的模样。
城隍庙坐北朝南,五开间四进,头进中为戏台;二进中间东、西、南三面天井,护以石栏杆;三进下间用于观戏者,上问中祀城隍神,东为观音佛,西为药王神;四进为客堂及斋舍。城隍庙巍峨宏丽,高十余米,楹柱粗可合抱。城隍殿厅内挂一副醒目对联,上联“失时莫笑要看收场怎样”,下联“得意休夸且观结局如何”,发人深省。
城隍神是龙游城的保护神,人们期盼它御灾消患,佑民安康。龙游知县过春节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择吉备轿为城隍神拜年。民国《龙游县志》对城隍赞日:“岑之山兮云苍苍,激之水兮波浪浪,神之来兮驾龙骧”。 ’
龙游从正月十三起,到二十一日止,城中的甲市北社、乙河西社、学前社、城角社等十社,要在城隍庙轮值演剧祀神,街市张灯结彩,入夜燃爆竹恒达旦不休,村童并骑走马,唱采茶歌以为乐。
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隍庙要举行灯祭,各乡复制龙灯自数十节至百节不等,进城祀神并游街市。而城隍庙内有大盘灯,圆径约丈余,高亦丈余,彩结楼亭人物,有十二花神像,用滑车悬绳上下之,绳极粗大。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灯祭时,轮到新民社值年,绳无故断裂,其灯自焚,绳断处如剪截,大家都认为有灾异,后来果然在花神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大火,并且是由新民社失火。
龙游城中于正月十九举行迎神赛会,各社必出一灯,钩心斗角形状不一。因为徐偃王生日是正月二十,王庙建在东华山,城中里社陈列祭品并提前一日送城隍神出庙,率各社土地神为王上寿,仪式很庄重。到正月二十一日薄暮时,再迎城隍神回庙,乡民列队持灯照耀衢路,人东门经大街,路过每个商家店门时必燃爆竹,所以迎神队伍行动很缓慢。
每年正月十一日是东乡张家埠的迎神之期,前面五日演戏剧,那天迎神时盛饰仪仗到村里的仁惠庙,奉神出巡街市一周。而北乡雅村是二月十九日迎城隍神入村,打醮、演剧备极繁盛,至三月初一送回。小南海茶圩则是以三月二十一日迎城隍神人村,二十六日显大会之期,至四月初一送回庙。湖镇迎城隍神亦是三月,只是日期是临时择定的,隔年迎一次,其繁盛也不亚于北乡。
城隍神的生日是四月二十二日,先期于十五日迎神出游,至通驷桥头仍送回庙,仪卫颇盛,遇雨则次日行之。城中士民筹款立会,分班按期设供演剧。
清光绪三十二年(】906年),城隍庙后宫四进改建成县城毓英初等小学堂。“五四”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城隍庙内菩萨全毁,只剩下一所宽敞殿堂,进殿焚香膜拜已趋绝迹,于是龙游县救济院筹募经费游艺会设于南隅空楼。头门一进,便可见坐南朝北的大戏台,而大厅正中悬有一块横匾,上面刻着三个硕大的“乐”字,这是1918年龙游县知事郭星五所题,城隍庙从此也成为县城唯一的娱乐场所。
戏院的座椅是有五个座位的木制长椅,长椅靠背后镶着一块条木板,木板上嵌有五个洞口,以备后排观众置放茶筒之用。龙游游艺会提供的茶筒是珐琅制造的,色彩鲜艳,高22厘米,筒口比底略大,呈圆柱形,嵌有“龙游游艺会”字样。
二十年代初,戏院初次上演话剧,称为”文明戏”,继而越剧时兴,无论生、旦、净、丑都由少女扮演,称为“冒儿班”。剧场座位分“特别”、“普通”两种,票价分别为大洋壹元和三角,另设茶室为观众泡茶、送热毛巾,同时也向观众收取小费。
龙游乡民喜欢看戏,每逢名角花翠琴、石兰英来龙游演出时,票价高达大洋贰元,但还是场场满座。那时大人进“特别”席座时,可以携带一个小孩免票入场,诗人余滋敬少时就经常享受这样的待遇。
1931年5月,城隍庙里放映龙游有史以来第一场电影,是无声滑稽片《古城飞鸿记》,开创了龙游电影史上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