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词?
今天不是一个抒情的时代,而是一个叙事的时代,现在变成了一个视频的时代,不再是文字的世界,所以这个时代离诗很远。
在此背景下,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很不乐观。
怎样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有的学生喜欢用笨方法——刷题——用体力勤奋来掩饰脑力懒惰。
还有同学喜欢背一些术语,把精力用在琢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区别上。
我常和后一种同学开玩笑,脚崴了需要拄拐,但拄拐的目的,是为了把拐扔掉,而不是为了达到“人拐合一”,这些术语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但固守着术语,就本末倒置了。
还有的同学想学点答题套路,其实诗歌鉴赏的关键还是在于读懂。至于答题技巧,诗读懂了,也就不难了。如果诗没读懂,对着一堆“乱码”,有什么答题技巧可言呢?
很喜欢一个比方,说古诗词像茶叶,打卷的,压缩的,颜色很暗的,我们需要用一杯开水泡开它,才能让茶叶舒展,展示它绿色的原貌。
怎样才能拥有这杯开水呢?
有五个关键因素:文言实词、词句语序、意象约定、联想想象、诗中有人。
01
文言实词
古诗词本质上是文言文,不是现代汉语,所以,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是读懂诗的前提。
比如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是什么意思?我拿这个问题问高中的学生,有很多同学不知道。其实“渠”是一个代词,就是“它”的意思,代指前面的“半亩方塘”。有的同学觉得就是“半亩方塘”,这是就近联想,“塘”怎么会是“渠”呢?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浑”,是“都”的意思。要搬家了,在这里住时间久了,好像黄莺跟我都认识了,诗人要搬走了,黄莺“频啼四五声”,像是表达不舍和道别。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的“等闲”什么意思?就是“寻常,平常”,把离家远行看得很平常。毛泽东《长征》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都是这个意思。
有时,如果没有文言文意识,还容易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比如“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中的“睡觉”,应该理解成睡醒了,不然这句诗就不好理解了。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中“消魂”是指极度悲伤,要是按现代汉语意思理解,就和诗的感情不合了。
高考题考诗歌鉴赏,很多题就是在考诗中词语的理解。比如下面这首诗。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高考题让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这一项。
这一项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对原诗中“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字的理解错误。
在文言文中,“贫”和“穷”是不一样。“贫”指物质匮乏,是与“富”相对的。“穷”指处于困境中,常用来指不得志,是与“达”相对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且益坚”中的“穷”就是这个意思。“男儿屈穷心不穷”意思是:大丈夫虽然不得志,遭遇困顿,但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文言词语是读懂诗词要过的第一关。平常学习中遇到相关诗句,抄下来,把自己不会的词语标注出来,查资料,作解释,点滴积累,慢慢地读诗的文字层面的障碍就少了。
02
词句语序问题
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又要讲究韵律,所以词语的顺序常常不是正常词序或句序,有时要根据情况做出一些调整。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柳色映春山,梨花藏夕鸟”,“青山”和“溪鸟”都应该是宾语,把它们调整到前面去了,这样一方面更有画面感,另外一方面把“映“和“藏”放在后面,“映”是仄声,“藏”是平声,符合古诗韵律规则,上仄下平。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正常语序应该是“怜雨后新竹,爱夕阳时山”。有了这个意识,好多看似奇怪的句子才能够解释。
03
意象约定常识
比如说读到“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我们就应该想到它是指夫妇之间的离别,是指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而不仅仅想到看到了柳树。
实际上,因为有这种约定,诗人在写作时,往往是一种刻意选择,诗中的主人公没看到别的树,偏偏看到杨柳。
再比如读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我们不能老想着诗人一头白发,其实“白头”也表示内心的愁苦,与凄雨中的黄叶树映衬,充满着辛酸与悲哀。
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羌笛”这样的乐器,“玉门关”这样的地名,都是表示边塞的,读到“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沧州”就不需要考虑具体哪个地方,它是有约定的,用来指隐居之地。
读懂了这些约定,才能真正读懂诗词要表达的感情。
还有手法上的约定。
有一次学校考试,一个学生参加完语文考试给我打电话,说诗歌鉴赏题,诗歌完全没看懂,题目是问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不出来。我就问什么诗,他说题目叫《秋莺》。我也没有读过,说应该是托物言志的诗。
晚上学生对了答案又给我打电话,说就是托物言志的,追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说黄莺往往和春天、秋天有关,而这个题目叫“秋莺”,秋天的黄莺可不就是不合时宜,不合时务吗。
大家看托物言志类的诗,选择的植物,梅、兰、竹、菊、松、桂等,要么是四季长青,要么是开花时间不在春天,兰花夏天,菊花和桂花秋天,梅花冬天,或“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其他以动物为物象的也是,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凤凰“日夕栖山冈”。
这就是不合时宜,诗人借此表现自己的高洁孤傲,不随流俗,品格独立、志向不改,给我们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动。
看懂这类诗的前提,就是要懂得这些约定俗成。诗人和我们约定的东西,是不能动的,也可说这叫“交流暗号”。所谓读懂诗,简单说,就是要和诗人在同一个频道上。
04
联想和想象能力
没有联想和想象,既没有诗歌的创作,也没有诗歌的阅读。
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不要从生活逻辑去想其合理性,要想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自己内心的愁绪之浓之重。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是一个人去的,应该去想象主人公年轻时的形象,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这样和如今被弃置不用形成鲜明的对比。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就应该加以想象,这不仅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关心,更表现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们要能够想象到诗人夜深不眠,独点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问他什么时候回家的信,他想象着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这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非常含蓄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之境,口味诗中之情,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05
诗中有人的意识
读一首诗只局限于诗句的理解,没有看到有位诗人或主人公在诗里的,这就很难叫读懂了诗。
比如说陆游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每一句都有诗人的形象。
“僵卧孤村不自哀”,一个“僵”字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年老之态,“不自哀”则写出他壮志犹存。
“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老年人还想着为国守边,驰骋疆场,何等可敬。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的“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尽”,夜将尽了还想着为国杀敌的事,一夜都睡不着,听着窗外风雨大作。
天快亮了,好不容易睡一会,还做了一个梦,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战场上的梦。
每一句诗的背后都有人,都有一位深沉悲壮的爱国诗人。
有的写景诗,表面上看没有人,比如说王维写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先说“空山不见人”,“不见人”也有个人,因为得有个观察者,这个人就是诗人。
不见人,才见得幽静,“但闻人语响”自然是有人的,人在看不见的远处,因为幽静,所以能听得到“人语”,更能让我们想象诗人所处位置的幽静,以声写静。
又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通过光与影,让我们看到景物背后有一个心境悠然的人,以光写幽。
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这里的人,应该是个独特的人,而不是一个“共性的人”。
钱穆先生就曾从有没有独特的人这个角度,来比较陆游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和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高下。
陆游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但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背后没有一个独特的人,这里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没有特殊的意境,没有特殊的情趣,就是一俗人。
而王维这两句诗呢,是有一个独特的人的,他就在屋里灯下,听着外面的雨声,还有山果落、草虫鸣的声音, “落”和“鸣”两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使屋里人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
读这两句诗,作者没说他什么感受,但我们读者就可以想象到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情感感受,诗句会调动我们的情感体验去参与,不管读者有什么样的“前理解”,都不会觉得这里的人是个俗人,而是觉得他是个雅士,与这个场景相符。
所以,读懂诗歌,要“目中有人”。
以上五点,是应该关注的。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不是一个识别诗的机器,我们是人,所以也应该关注自己理解的过程。
为了说得形象点,以生活中的一件事来打比方。
有一天,我在小区内遇四个人,和他们打招呼:“掼蛋去?”四人很惊奇:“这你都看出来了?”
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想了一下,原因有四:
第一,我有一个基本的生活经验:掼蛋规则是四个人;
第二,我对他们这几个人有一定了解,有三个人都是喜欢掼蛋的;
第三,我知道一个背景,小区近日将举行迎新业主掼蛋比赛;
第四,我有一定的联想能力,能理解他们踪迹的特定意思,他们从东边来,东边有个酒馆,他们喜欢酒后掼蛋,他们向西走,西边有个棋牌室,他们常在那里掼蛋。
这个思考过程,有点类似诗歌的理解。
第一,我们有基本的生活经验或体验,以及古诗的基本知识。“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夸张,但我们有站低处往高处看的经验,就会觉得这样写能写出水的气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们知道古诗语序常有倒装现象,这句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第二,我们要对诗人有所了解,这就是“知人”。陆游是力主抗金、希望北伐的,但却无奈地归隐老家山阴,所以“此生谁料,身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的是一种,想要为国立功,却不被重用的悲愤。
第三,我们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叫“论世”。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严重的南朝,李白生活在昂扬大气,写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的盛唐时期,陆游生活在金灭北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背景下。知道了这些背景,更能理解当时诗歌的特点。
第四,我们要有“连缀”想象的能力。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说“什么叫诗,就是翻译后失去的东西”。如果没有想象“连缀”,就完全没有诗境和诗意了。看到“南浦”和“杨柳”,能想到离别;看到“枯藤老树昏鸦”,能联想成画面,枯藤缠绕在老树上,乌鸦在黄昏中站在老树光秃秃的枝丫上;看到“人道寄奴曾住”和“廉颇老矣”,我们能想到是想建功报国而不得的悲愤。
关注五个方面的因素,并关注自己的理解过程,可能对我们读懂诗歌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