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明式家具
明代的文人较之前代,更加追求物质的享受以及“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调。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方式的经营,追求情致、风雅、趣味、清韵和脱俗的闲淡生活。明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熏陶和影响了当时的方方面面,包换家具的形态和气质,极大地提高了明代家具的审美层次,并赋予其高雅的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明式家具继承了宋式家具的简瘦风骨,再加上明代文人的积极参与家具设计与制作,就注定会赋予家具诗情画意的意境和表现力。那时的文人会将自已的古雅之气通过家具这个载体充分表达和体现。史称工艺品“出俗工之手,则贱技贱业也;出文人手则腾贵”,这正是明式家具与历代家具不同的关键所在。(参见笔者《明式家具的时尚性》、《浅析晚明文人推动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系列文章)
明式家具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明式家具主要是硬木家具(包括榉木),出现在明嘉靖晚期,盛于万历时期。出现、流行的地点应当是苏州一带,然后逐步扩散影响到华东区域,并对北方权利中心产生一定影响。至清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开始设计制作符合满人审美情趣的清式家具,到乾隆时期大量符合皇帝喜好的清式家具大量出现,彻底地改变了晚明以来文人士大夫所推动的以汉人为代表的流行时尚文化。 广义的明式家具是除了狭义明式家具之外,还要加上大漆家具、柴木家具等明代家具形式。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明式家具主要指的狭义的明式家具,亦称“文人家具”(参见笔者《明式家具与民俗家具》)。
时至今日,我们不但可以从古画中看到简洁雅致的明式家具,也能从各大博物馆中欣赏到明式家具实物(可参见一鉴斋公众号发布的各博物馆馆藏明式家具文章)。
同时,我们还能通过出版的专业书籍、拍卖活动,看到更多国内外收藏家所藏的明式家具,以及明式家具在现代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案例。
对于明式家具,嘉木堂伍嘉恩女士曾这样说:“明式家具虽然古典,但是把它们放在现代空间依然很舒适融合,它们经得起各种时尚变化,才能成为全球认同的艺术品。所有研究家具的学者都认为它是最颠覆性的家具作品,比起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来讲,明式家具更受到国际藏家的认可。”
王世襄先生也曾说过,把明式家具与简欧风格搭在一起十分的协调,思考一下,似乎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西方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练明快的格调在本质上与明式家具有相同之处的缘故。 究其渊源,是因为明式家具是北欧现代简约风格的鼻祖。有关论述,在一鉴斋明式家具有关文章中有过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家具。对于传统家具,笔者之所以不怎么喜欢清式家具,是因为清式家具是满人文化的载体,它与汉人的文化价值观截然不同。近些年,真正代表汉人文化的明式家具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受到大家的青睐。笔者接触明式家具也有好些年头了,在我认为,明式家具不仅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套精美绝伦的家具,而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生活方式的可能。生活方式的高度往往影响着精神的高度,并决定了品位的高度和时尚的高度。
对于明式家具的宣传,王世襄老先生作出了大量的工作,让国内外的很多人开始热衷于明式家具的研究和推广。然而,很现实的问题是,存世的明式家具毕竟为数不多,除了各大博物馆馆藏之外,大多为世界顶级收藏家所收藏,普通民众很难拥有。于是乎,20-30年前,换句话说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开始有人仿制一些精美的明式家具。当然,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的仿制者,其仿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做旧后当原物老家具卖给当时一些出手阔绰的国际收藏家。当时的大收藏家也没那么傻好忽悠,所以那个时期很多仿制出来的家具,不得不通过“国宝帮”在国内销售。当然,仿制者中也有一批真的想做事的人,希望做出好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高仿圈子曾有北阅(阅甫斋)南伍(伍氏兴隆)之说,所以那个年代,最能做出明式家具韵味的也就只有阅甫斋和伍氏兴隆,之后还有苏州的元烨堂,都是值得肯定的。
阅甫斋董事长周鲁生
令人幸喜的是,自2008年起,有一部分具有超高审美情趣的年轻人加入到高仿明式家具的制作潮流之中。这些年轻人积极地投入学习,不断揣摩原物,美学科班出身的他们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去理解明式家具的文人之美 。那些年,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四处拜访名家,前往各博物馆观摩原物,那种浓浓的学习氛围至今难忘。
几年下来,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使得沉寂数百年的明式家具,再次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并且成为新时尚、新高度的代名词。这些年来,吸引了不少70、80,乃至90后的关注。
明式家具,代表着雅致、文气和时尚,一改早期人们头脑中那些暮气沉沉的红木家具的印象。喜欢明式家具的团体,大多都不愿说自己是红木家具爱好者,而自称明式家具爱好者,以示区隔。
将明式家具原物的形韵复原出来的仿制家具,我们一般称为高仿明式家具。现在,这个词已经泛滥了。如果去北京逛古典家具店,十家有八、九家说去过宫里(泛指北京故宫、恭亲王府等)量了尺寸,按尺寸一比一仿的。如去苏州古典家具店,十家有八、九家说拆掉老家具,按构件一比一仿的。
听到这些说词,笔者觉得有些好笑。明式家具古时是纯手工产物,它有着优美的曲线,其韵味不是工业化时代能够复制出来的,高仿不是仅仅靠量尺寸来实现,而要要通过最最基础的尺寸去领悟其中的奥妙,真正地理解一件家具才能做好它。仅靠量尺寸,只能最大限度地仿出外形,韵味是很难仿出来的。
明式家具是立体的艺术品,尺寸无法准确地表现立体空间,曲线上稍有一点点误差便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家具整体的韵味瞬间瓦解。对于明式家具上曲线的理解,是需要美学和文学功底的。为什么明式家具又被称“文人家具”,因为它有明代文人的参与。这也就是为什么市面上鲜见有仿得到位的家具的原因。更何况这其中有更多隐而不显的文人审美情趣,不是简单的量个尺寸就能仿制出来的。智力劳动和审美能力怎么可以简简单单复制的(参阅《明式家具与民俗家具》)。
明式家具给人的印象是简约,仿制起来看似简单,很多人会认为就那么几条线,有什么难的?在高仿圈内,大家都会说到一句话“简约而不简单”。越是线条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好,一个小小的调整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就好比书法,越简单的字越难写。而一些仿不到位的人为了遮掩不足, 就会找个“创新”的名词来当遮羞布,故市面上创新概念泛滥,产品俗气。笔者其实并不排斥新明式概念,也不排斥创新。但不管是新概念也好,创新也好,一定要在吃透理解明式家具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创新,臆想的创新过犹不及。“梓庆山房”的沈平说:“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是传统的再认识 、再吸收 、再发扬光大 ,而不是把传统丢掉,别出心裁地搞自己的一套。” 创新要有深厚的底蕴,失去文化底蕴的创新,只是一种散乱的堆砌、随便的拼凑而已。目前,在新明式的路上,出现“朴素”一类的新品牌,朝着正确的创新之路逐步摸索前行。
一件好的高仿明式家具,我们该怎样来评价呢?
真正好的高仿明式家具,首先家具的形要选得好,因为原款家具不是样样都好的。这一点可参考王世襄先生的“十六品八病”的标准来作判断。仿品在形韵上至少要有八九成相似度,才称得上高仿。百分之百不大可能,毕竟经典款式老家具还有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有着不同的韵味。高仿相似度越高,制作成本越高,价格自然要更高一些。
除了形外,还要看工艺。工艺水平高,决不仅是外表光光。表面光洁,利用打磨或者胶磨很容易实现,没太大意义。好的材料,不需要高标号打磨,也不会利用胶磨手段,它只需要适当打磨,养出包浆后自然光洁温润。好的制作工艺重要是看榫卯结构是否合理,不能是流水线做的商业榫,还要看线脚等细节处理,生漆或烫蜡(不是煮蜡)等工艺是否到位。
看一件明式家具,要从“形、艺、材、韵”四点去考量,形、艺之外,再看材料。从黄花梨、紫檀、酸枝等一字排下来,材料的优劣自古就有说法,这里不多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财力量力选择。选材除了种类上的区别,在同种材料的选择上亦有学问。例如,同种材料,用的二膘料还是过芯料,这决定了构件的稳定性。白皮率是多少?按国家标准,白皮率10%,且不在关键位置是合格的。当然,成品家具的白皮经过美容处理后看起来就像芯材。高仿明式家具圈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白皮率不能超过1%。别小看这10%与1%的差距,毕竟木材不是金属,所有部件都是整块木头挖出来的,这一差距预示着出材率(实际木材使用率)可能相差一倍以上。
同时,木料干燥工序也很重要。现在市场上流行木材煮蜡工艺,经过煮蜡出来的木材所制作的家具会有一种塑料感,颜色深,木材缺乏灵动,不自然,出不了包浆,缺乏体验传统家具在使用过程中木材色泽发生变化的乐趣。煮蜡家具是用蜡将木性封死,木头没有了抽胀,一般头几年不会有太多维修问题,但这之后如果出现问题,维修难度很大,几乎是不可逆的。
鉴赏和选择高仿明式家具,通常是从“形、艺、材、韵”来判断的,能做好形、艺、材三个方面,家具的韵自然就呈现出来了。一鉴斋对高仿明式家具的理解,亦是按照这几点来甄别的,并且是按照首先形,其次艺,再是材的顺序评价高仿明式家具。对于很多人看重的“唯材论”,不太敢苟同。
写在最后,附上马未都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束,也是一鉴斋痴迷于明式家具的原因与情愫。
“今天的人们摒弃了许多我们自己的 文化,包括家具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国人基本整个民族都在用西方的家具,这其实是本土传统文明的一种失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很多本民族传统家具的精神内涵我们没有享受到,更无从知道。几千年文明流转形成的家具文化能带给我们的尊严、愉悦、舒适,我们都不知晓,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
参考阅读:
苏作家具博物馆
浅析晚明文人推动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二)—— 文人参与手工业
浅析晚明文人推动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四)—— 文人家具(上)
浅析晚明文人推动明式家具形成的原因(五)—— 文人家具(下)
久远的木质家具(一) --- 从湖北省博物馆看春秋战国时期木质家具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