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老菜家谱《大连市餐饮事略》,史料最真实,故事最丰富!

于政礼老师是大连老菜活字典。
今天,《大连菜谱》能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他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工作。
于老师和我神交已久,真正交往却是在2016年。
生活中,他是刚毅耿直的师长,给我许多工作上的鼓励。
写作中,他又是非常热心的忘年交,帮我解了许多存疑至今的迷惑。
例如,我作《记忆大连老街》(修正版)及《时间中的大连》时,就为大连老菜传承人吴语祥的名字感到困惑,因为《西岗文史资料》里竟然出现了吴运祥、吴玉祥等几种说法。
出版社校稿也感到特别为难。
因为大连没有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的大连老菜权威著作。
幸好有了于老师的严谨考证,才让众说纷纭的传谣第一次有了定论。
喜欢大连历史的朋友可能想不到,为了探访并考证吴语祥的历史和名字,于老师曾亲赴山东省福山县查阅《福山吴氏宗谱》。
于政礼老师还有着大连人的担当精神,要把最纯粹、最真实的大连老菜的历史写出来,并让它延续、传世。
我以为,于老师的这种精神就是舍我其谁的闯关东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他才能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地探访、考证、写作。
经过一次次讨教,我忽然感觉到,自己认识的长者不仅仅是一位师长和忘年交,实实在在是一本厚厚的典籍。
于老师掌握了官方机构没有的史料和故事。
我以为,他是大连老菜历史毫无争议的代言人。
于老师不但能文,语言质朴,说理透辟,把大连老菜的掌故写透;而且能武,煎烤炸炒,摊拌蘸烧,把大连老菜的味道一一调了出来。
大连菜是鲁菜分支,大连人大多数是鲁人分流,所以大连菜与齐鲁大地有着生生不息的渊源。
于老师作为海南丢后人,既有齐鲁文化的传承,也有齐鲁孝儒的情怀,他坚守乡土文化,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从大连菜的源头入手,发现并挖掘几乎断线的历史。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他通过个人的辛勤付出,完成了这部无法想象的著作。
毫不夸张说,《大连市餐饮事略》是一个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大工程。
写作是非常累人累心的事。
尤其是写历史,它不但需要查各种各样的资料,把一件件事写明白,还要做各种各样的考证,把一个个疑惑解开。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讲,关于泰华楼的传承,一般作者和自媒体网红都会写创建于1923年。
而于老师不但找到了最早的史料,也找到了泰华楼每一时代的掌柜和厨师的后人,掌握了正史缺失的片段,泰华楼始建于1917年。
这份非专业史学考证的严谨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信手粘贴而来,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最真心的付出。
五十知天命,六十能耳顺,七十古稀不耗神,人到了七十岁,通常不会殚精竭思地码字、写作。
于老师却老当益壮,凭着对大连与生俱来的爱,对大连老菜不老的情,呈现了这部堪称“拨乱反正”的《大连市餐饮事略》。
这本书打破了业内存在多年的“道听途说,信手粘贴”的不良传统,堪称“资料翔实,前所未有”。
通过《大连市餐饮事略》,大连人不但可以知道老字号“泰华楼”“登瀛阁”“群英楼”“共和楼”等各种老字号的前世故事,还能了解“大连狗不理包子”“三八馄饨馆”的由来和创建。
而且,诸如“红烧海参”“软炸里脊”等具有代表性的大连老菜的掌故均有详细解读。
大连是一个穿越三个世纪的城市,它的历史容不得半点造假,这是于政礼老师的人生信仰。
大连是有故事的城市,不能子虚乌有,这是大连人和喜欢大连的朋友的期许。
金钱买不到历史,也买不到善良的诚意,野史只能当做茶余饭后的调料,永远入不了大连老菜的正席,这是我的处世态度。
从2016到2020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我静候了四年。
终于等来了《大连市餐饮事略》。
历史在民间,好书传世人。
我以为,《大连市餐饮事略》不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值得收藏传世,它是迄今为止大连老菜最权威的历史读本,是大连老菜真正意义上的家谱。
喜欢大连文史的朋友可加于政礼老师个人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