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客家围--燎原村围屋--罗坝镇篇
紧接着,进入罗坝镇围屋最密集的一个行政村--燎原村。
按照资料的显示,燎原村应该还存有十几座围楼。但经过实地考察,估计很多已经损毁得七七八八了。至少在经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非常显眼的出现。车子来由开了两次,加上没有明显标识,部分围楼也不知道具体所在位置,只能将就一下了。
第一座,由罗坝镇中心往北进入燎原村,路边很显眼位置就见到了。围屋边上有卵石围成的菜园,屋旁绿竹茵茵。
围屋坐北朝南,高四层,平面长方形,尺寸大约为21米*15米,高14米;四角皆设扇形角楼,正后方有风水池,更显环境清雅。
四面坡屋顶,砖叠涩出挑,檐角上翘,造型优美。
角楼以石梁出挑支撑。
围屋侧面,主要设一字型、菱形和方形观察孔。下面两层和左侧角楼的大方开窗应该是后来改装。
转到围屋正面,即南面。
正门以巨大花岗岩堆砌而成,也是一个假拱券门,有其形无其实。
正门上方青石门匾阴刻“忠厚传家”四字,落款有“民国九年(1920年)仲冬月建造”字样,题款人为何万搏;上下饰以拐子纹,左右刻瓶生三戟图案。按资料,此地应该为燎原村东南隅的田下组。
内做养鸡场用途。
天井四周每层楼皆设走马廊,楼梯则属于比较少见的,设于天井侧边,跟满堂大围中的中心楼类似。
天井中一口粉饰过(实际上是糟蹋过)的古井。
感觉楼梯与走廊并不牢靠,就不做攀登了。
接下来的这座围屋,印象里是在大路边略为深入的村中。
古香樟树也长伴左右。
墙身开有各种形状的红石漏窗,工艺精湛、十分讲究。
转到后面的正门。大门以巨大红石砌边,上面为红石拱券;上方字匾阳刻“仁让生辉”四字,上有红石铜钱图案漏窗。再度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落款小字有“嘉庆六年”(1796年)字样。这可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这座围子外表感觉保存得十分完好,崭新依旧,没想竟然已两百多岁了。
入内则略显残破。实际上,砖石结构部分还是十分完好,残败的仅仅是木质结构部分,如屋顶、楼板和走廊。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无人居住的房屋,一但屋顶残破缺乏修缮,那么随着雨水的侵蚀,木质结构部分很快就会腐朽坍塌。
万字形红石漏窗。
中间房屋照例是祠堂所在,大门的这对枕石雕刻的图案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左边麒麟吐书。
右侧麒麟吐剑。寓意再明显不过了--祈望子孙文武双全。
祠堂内部为三进两天井。
天井石壁上还刻有卷草纹。
在始兴之行中,绝大多数围屋都是紧跟在祠堂之后,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个人猜测,一是围楼是救命场所,放在祠堂后可显示其重要地位;二,可能是为了方便大家集结。
这个观察窗的形状可就特别了,红石搭成四方窗孔,却在两侧以卵石筑成八字形框,后上方还有砖块进一步缩小窗洞面积。如此复杂,何不干脆直接做个小窗子来得痛快啊...
看着挺近,可就是难以靠近。
大门上方红石匾刻“积厚流光”四字,落款小字有“大清咸丰陆年(1856年)孟秋月吉立”字样。
大门为木包铁,石壁厚达1.5米。
大门后面石框上有门闩孔。
入内,可见楼高四层,中间为天井,每层设木质内通廊;大门正对为明间,其余皆为砖房。砖墙部分保存尚可,木质楼板、屋顶、走廊则严重腐败。
看着曾经辉煌的围屋变得如眼前般衰败残旧,我的耳边总是会不自觉飘起周董的《烟花易冷》: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
走到围楼外围,这才可以一览全豹。积厚流光围,平面呈长方形,尺寸估计大约在20米*15米,高约14米;四角皆设扇形角楼,石梁出挑;四面坡屋顶,砖叠涩出挑,四角上翘,形态优美。
一层卵石基,上面三层青砖砌筑。墙身开有一字型、十字花型和方形窗孔。
挺拔俊秀的屋角与角楼。
渐渐地离开,更加能体会到积厚流光围以及周边环境那难以言传的美妙与和谐...
最后这座围楼,确实不清楚具体位置了。只能大概估计,就在离锅厂组很近的龙凤组或者象山下。这座围屋也很不明显,在路边稍不注意可能就错过了。
围楼就藏身于土房之中。之所以难发现,与其高度不高大有干系。
巷口直接对着正门。可以看见这是一座卵石围,高三层。
该围尺寸较小,采用悬山式屋顶,尺寸大约为8米*6米,高约8米;底层外墙不开孔,二三层开一字型和菱形孔。
大门下部为不规则石块垒砌,上面以青砖做成拱券顶,厚约60公分。
内部三开间,中间为公共部分,两侧房间。门厅没有设固定楼梯,而是采用简易木梯,需要上楼的时候搭一把即可。
围楼侧面。
本来探寻到此应该结束了。可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村子靠近山边的部分还有围楼存在...所以,come on...
果不其然啊...此时我的内心真有点欣喜若狂的感觉...因为,这座貌不起眼的小围楼,竟然也是一个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