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系列散文之二:逃跑||柱子的童年生活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简介】王起:祖籍河北围场县,现住无极县,承德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第一届小小说沙龙常务理事,获省内外奖励十一次,作品散见于省内在报刊。参与编纂围场县科技志和《木兰围场传说》。出版个人小说专集《对面的灯光》。短篇小说《换房》被改编成微电影。
柱子的童年生活
系列散文之二:逃跑
文/王起
为了腾出女劳力去地里干活儿,村里的三个生产队合伙成立了托儿所,把学龄前儿童集中看管,柱子也被妈妈送去了托儿所。
托儿所设在辛德林家的大院子里,由于兰英和其她两名妇女管理。
开园第一天,怕孩子们不适应,园里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小玩具。玩具有两种,一种是个蹲着的小石猴,有二寸多长。石猴的头顶上有个窟窿眼儿,用嘴一吹“吱儿——吱儿”响,像猴子叫。另一种是个彩色的小喇叭,有一拃长,放在嘴上一吹“哇哇”响,声音挺大。二者选其一。柱子选择了小喇叭。
那个时候的“阿姨”没有多少文化,教不了什么知识,也不需要教知识,只是把孩子们关在院子里,看着他们别打架,别出危险就行了。玩儿的游戏就是“老鹞子叼小鸡”,再也没有什么新花样。柱子是个不甘寂寞的小家伙儿,平时就是“满村跑”。如今被关进这座院子里,如同小鸟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哪能受得了呢?他跟着大家玩了小半天儿,觉得实在没意思,小眼睛“叽里咕噜”转着,就琢磨着怎样逃跑。他看了看用“毛榛柴”编的栅栏门下面有一条一拃多宽的缝隙,觉得他的瘦小的身躯能钻出去。于是,他乘大家不注意,悄悄的趴在栅栏门下往外钻。由于怕被阿姨发现,钻的慌张,再加上毛榛柴被镰刀削的茬子很锋利,一不小心,柱子的小蓝褂儿的后背被划破,背部的皮肤也划出了口子,他只觉得一阵钻心的疼痛,但又不敢喊叫,爬起来赶紧跑了。其实,这点儿小伤,对柱子来说无所谓。因为柱子本来就“皮打海摔”惯了,咧一下嘴就过去了。小鸟终于出笼了,柱子毫无目的的到处跑,一会儿到村外野地里捉蚂蚱,捉蝴蝶,一会儿又去小河里摸小鱼……自己想干啥就干啥,玩儿得开心极了,连午饭都忘了吃。
到了傍晚,妈妈从地里回来,去托儿所接柱子,发现柱子不在。妈妈问阿姨,阿姨也不知道。妈妈呼哧带喘的回到家里一看,屋门是锁着的,也不见柱子的踪影。妈妈便跑出去,呼天抢地的可村子边喊边找,最后在“碾道屋”里找到了,原来柱子躺在碾盘上睡着了。妈妈扒拉醒了柱子,照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真不让人省心!”可柱子不哭也不闹,还冲妈妈呲牙一笑。妈妈长叹一声说:“你呀,你呀,这可咋闹呢?”
本期组稿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