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说闲话的人
倾听是一种习惯,反思是一种成长,吐槽是一种恶习。我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听了别人的课,总喜欢吐槽几句。此时,游山不玩水,徜徉大山深处,静坐在竹林里,微风吹拂,竹叶随风摇摆。透过竹林,我看到了一片苍翠,于是,我把我的语文思考带入了苍翠的世界,风停了,我的思绪一直在,和阳光照射下的一片竹叶一起生长。掏出手机,记下闲言碎语。——题记
近段时间,听了很多老师上公开课,听过后,收获颇多,从中学到了很多教学金点子。听课,也是一种自我观照,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自我反思:如果这节课是我在上,我会怎么设计?带着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别人的语文课和我的语文课。
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梳理这些课中细节时,总感觉这些课教学流程过于流畅,过于程序化,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像表演艺术一样,从头到尾环环相扣,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的信息太少,造成这种课堂局面的罪魁祸首必然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过度追求课的形式上的精彩,忽略了学生实质上的变化。虽然课中有训练,有推进,有提升,但不是因学生思维变化而生成的,而是为上课而渐近。教师心中只有课件和教案,眼中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表面精彩,实则华而不实。其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上课底气不足,不够自信,或者说,备课时,准备不充分,只能依样画葫芦。
我敢说,现在的公开课真的病了,授课教师多以吸引听者眼球为设计理念,而忽略了自已是在教学生学习,忽略了课是为学生服务的。一节课,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获得听者掌声,更不是为了授课老师自身表演,而是为了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有所成。很多老师上公开课前,没有研读教材,没有尊重学情设计教学,课后又不主动反思,导致所上的公开课表面热闹,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美感,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堂终归虚空、虚假。要么东施效颦,弄巧成拙;要么自以为是,模棱两可;要么指东点西,背离文本;要么滔滔不绝,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真正得到提升。
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呢?钱梦龙老师曾有教导,大意是说,教师要深研教材,研读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点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他还指出,学生自读自学之后,教师要有底气,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说。从钱老的话中,可以窥见一个教学准则:教师要有上课的底气,学生要有上课的准备。如果具备了这两点,那么,教与学,前者自然,后者轻松。
窃以为,课中有变化才是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何为变化?学生思维和能力变化,课堂力度和厚度变化。稳中求变,教师当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触摸文本中字符,用心用眼用脑抠文本中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总体来说,课堂中,教师必须保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紧扣目标,循序渐进,逐层推进,不求花样,只求寻求好的教学点,以点带面,达成文本思想与学生思维形成共鸣,教师心中随时装着学生,静待花开,方可把学生引入课堂胜境!
写下这些无足轻重的文字,我才发现,我是喜欢说闲话的人。
2021.5.2记于通川金石山间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