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作者 李祥富
我上中学时,正是“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期。当时我所处的生产小队,与我同龄的六个男孩子,读到高中时只剩下我一人。当时流行着“公社是所大学校,人人都在学习中”的口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从父亲手中接过犁耙鞭杆,成为立于广阔土地之上、蔚蓝天空之下的不需注册的“农业大学”的“学生”。在这所“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流水潺潺,百鸟啾啾,炊烟袅袅,生机勃勃”的如诗如画的美妙“大学”里,我尝试着耕田打耙、栽秧割谷、挖河挑堤、防汛抢险等各种“专业”。眼看着其他小队的高中生毕业生,陆续被推荐上大学、做大队干部、当民办教师,而作为富裕中农家庭出生的我,还只是生产队的一名小小记工员,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当年有一部片名为《决裂》的电影,反映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与旧的教育制度实行决裂的主题。电影热播后,全国“共大”热逐渐升温。当时,我们县除有一所“县共大”外,有的公社也办起了“共大”。我就是我们公社首届,当然也是最后一届的共大学生。当时我就读的公社共大,是一所初中的简陋校舍。开办的有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两个专业,且一个专业只有一个班,我被分配在农机班。专业老师是推荐上大学、毕业回乡的公社拖拉机站的师傅和公社农技站的技术员。学制定为一年,学员上学期间由所在的生产队记工分,毕业后仍回原生产大队,由大队根据所学专业安排相应的工作,我毕业后的去向应该是公社拖拉机站或大队的机务队。共大学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生极少。课程自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基础课有政治、语文、数学,基本为初中内容,专业课有机械原理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的主要内容为机械修理和各种拖拉机驾驶。一年后,我毕业回乡,既没成为人民公社的拖拉机手,也没成为当时社员们认为的生产大队的“机务老爷”,而被安排到大队小学做了一名民办教师。因为,当时大队小学办起了戴帽初中,需要一名理化老师。文化革命结束后,国家恢复考试制度,我有幸考入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地处乡镇的一所县重点普通高中。按国家“中师教小学,专科教初中,本科教高中”的学历要求,我显然属于超拔高使用。虽然我连续担任过五届高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但为了取得相应学历,在我已近而立之年之时通过成人高考,被原荆州教育学院物理科录取。原荆州教育学院,地处荆州沙市交界的伍德路口,早已并入长江大学。物理科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均以原荆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体系为蓝本,只是将英语课改为了选修。教育学院虽然办学条件一般,但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有序,考试十分严格。两年的带薪学习,除了八门专业课成绩优秀外,最让我受益的是知识面的扩充和学习方法的更新。进修期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了政治理论课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史,并对大家感觉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还有那些精细的普通物理实验,对于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确实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荆州教育学院,毕竟是一个专科层次,对于高中学段来说仍然算不上合格学历。因此,我不得不再一次参加成人高考,并于专科毕业的当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专科起点的物理系函授班。函授,属于在职学习。平时的学习主要通过信件的方式向老师咨询学习疑难,老师通过信件的方式给学员答疑解惑和布置新的学习内容;寒暑假时,学员集中在某地,由老师面对面的进行大容量的知识传授。说实在话,要恰当处理好函授学习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也非易事。而且诸如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及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需要大量的刷题才能巩固。也曾有同学因教学工作繁忙、练习时间不够而挂科补考。三年的集中面授,我们跑公安、奔石首、住江陵,尤其是暑期,基本上都在华中师大度过。尽管酷热难当,时日难捱,但一想到那张红彤彤的有利于职称评定的本科文凭,身虽苦心犹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学校政教主任升任学校校长、书记。尽管在岗期间,参加过校长任职培训、骨干校长研训,进过教育部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但随着校长任职时间的增长,越发觉得自己需要系统地学习学校管理,更新教育观念。新旧世纪之交,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为武汉市教育管理干部专门开设了一个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我有幸忝列其中,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在职学习。由于这个课程班是面向武汉市教育管理干部的,因此,授课时间除寒暑假之外,双休也要上课。为了不误工作和学习,每周六我都得起大早赶往华师上课,周日晚上又急匆匆赶回我所任职的学校。课程班开设了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管理心理学等11门专业课,除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原理、青少年心理学、德育原理、教育技术学等五门课程的结业分数在80分以上外,其余分数都在70分至80分之间。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当时我所任职的学校与一艺术师范学校合并,事务性的工作繁多,课程班要求的许多书目我都没读完。因此,我在课程班学习的成绩并不优秀。尽管如此,这些并不满意的分数却凝结着我流淌的汗水,记载着我行走的里程。当然,三年的在职研修对我的教育理论更新和管理水平提升,确实起到了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作用。而那三年的个中甘苦却只有我自己清楚,好在那时自己还算年轻。终于到点了,退休了,肩上的担子部分卸下了。为了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而有趣味,我又背起书包跨进了我人生最后的一所没有学制也不颁发毕业证的大学——市老年大学。虽说老年大学的学习以快乐为主,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摄影剪纸、体育健身等专业可谓齐全,并且这里人才济济,许多人年轻时没能发挥出的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伸展。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无论是“农业大学”、公社“共大”,还是专科进修、本科函授,即或是研究生课程班,我都不曾落后。但在市老年大学我所报的两个学习专业里,我却均属班级差生。然老则老矣,一切以娱乐身心为要。下面这首七绝是我读老年大学诗词班后交的第一次作业,它能表达我的心境:少小求知把梦圆,执鞭卌载不曾闲。退休又进学堂里,诗意人生乐晚年。
作者简介:
李祥富,湖北潜江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在《中国教师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课程教育研究》《湖北教育》等教育报刊发表研究文章40余篇,在《散文百家》《青年文学》《青春岁月》《唐山文学》《读书文摘》《参花》等文学期刊发表散文随笔近30篇,出版教育专著《与教育同行》《走在教研的边沿》和散文随笔集《琐碎日子》。
守望梦中的家园公众平台文章征集活动
一、平台主旨:
以文会友,传承中华文化,歌颂美好,寄托相思,守望心灵的家园。
二、主要栏目:
文学原创、文学欣赏、作品朗诵、平台K歌、戏曲演唱、美食原创等(可根据情况随时增加和调整栏目)。
三、约稿:
1.文学原创:作品须本人原创,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2.文学欣赏:推送省内外名家名作,旧作原创均可,但需经作者本人授权,但旧作(在其他媒体刊登、推送过)无打赏。
3.作品朗诵:要求与“文学欣赏”栏目要求相同。
4.平台K歌:推送市内外歌唱爱好者歌曲。
5.戏曲演唱:推送市内外戏曲爱好者演唱、名家名段。
6.美食原创:推送网友自制菜谱。
四、其他事项:
1.来稿请于正文后附作者、朗诵者、演唱者、演唱者个人简介和照片。
2.读者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朗诵者、演唱(奏)者、原创者稿酬,40%用于本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原则上7天后发放作品打赏费用,7天后打赏留作平台维护费用;同题诗和诗歌以及其他各类比赛打赏、3元以下打赏,不发放作者个人,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3.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4.投稿邮箱:907557420@qq.com
投稿微信:zzy18972193058
五、平台顾问:
总顾问:黄明山
小说顾问:郭啸文
现代诗顾问:郭红云
古体诗顾问:砚 浓
散文顾问:王 宇
音乐顾问:吴汉高
六、平台编委:
主任:晓岸瘦风
编委会副主任:杜德武
责任编辑:青牛
成员:胡蝶、修远、晴空、萍聚、神仙自在、李勇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