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的最佳状态?不是刚,也不是柔
三国奇女子,必须要说辛宪英。
现代的女孩,知道她的比较少,但在过去1000多年,辛宪英是女孩们的楷模,和班昭、李清照、秦良玉等人并列。
过去的教科书说,辛宪英为人称道的,是智。
细细看她的事迹,她的最可贵之处,其实不在智,而在刚柔并济的度。
辛宪英最有名的是三件事:一是,判定曹魏不长命;二是,劝弟弟忠于职守;三是,预言钟会将反,教随军的儿子谨守仁恕,免除灾祸。
辛宪英,生于191年,她爸爸是辛毗,一个大犟人。
有一次魏文帝曹丕要迁10万冀州百姓到洛阳,群臣劝阻无效。辛毗坚决反
对,曹丕刚愎自用,告诉他不要再讲了。辛毗说,你用我,就是让我讲建议和意见,我说的是公事,事关社稷,不能不说。曹丕无言以对,起身要回宫,辛毗拉着他的衣襟不放,曹丕用力夺回,悻悻回宫。过了一会,曹丕有些消气,出去质问辛毗:你是不是逼我逼得太厉害了?辛毗说:现在是饥荒之年,迁徒百姓不得民心,也没粮食供应他们啊。
最后,曹丕将迁徒10万户改为5万户。
敢直言,另外一方面说明,辛毗和曹丕的关系相当不错。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后,得意忘形,搂着辛毗的脖子说:辛君,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辛毗很愕然,事后把这告诉辛宪英。辛宪英感叹: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大人物,不可以不怀忧虑之心,不可以不怀戒惧之心。应该忧戚时,却如此喜悦,怎会长久呢,魏国又怎能昌盛呢?
辛宪英活得足够长,她活到了269年,亲眼看到曹操的孙子曹奂,在265年禅让给司马懿的孙子,魏亡而晋始。
辛宪英对曹丕的感叹,不是说他不应该喜悦,而是说,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发自内心的忧喜交加。
光忧不喜,是虚伪;光喜不忧,是轻狂。
虚伪不足以服人,轻狂不足以长久。
当然,曹丕的性格,曹操也清楚,但他没得选择,因为文人曹植更轻狂。
两弊相权,只能选其轻。
时间过去32年,在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辛宪英的弟弟辛敞是大将军曹爽的参谋,大将军司马鲁芝过来叫他,去和曹爽会合,一起对付司马懿。
辛敞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向姐姐请教。辛宪英给他分析,司马懿必胜,曹爽必败,但是他仍应忠于参谋的职责,去做该做的事。
听了分析,辛敞跟着鲁芝出城帮曹爽。后来,司马懿果然灭了曹爽,但也放过了辛敞。辛敞说:如果不和姐姐商量,差点做了不义的事。
明知曹爽要败,仍让弟弟出城帮他,这种判断不是聪明不聪明的事,而是知道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又过了14年,到了263年,镇西将军钟会调她的儿子羊琇为参谋,参加灭蜀战争。
辛宪英很担心,本来她觉得钟会做事肆意放纵,不怎么靠谱,这回调儿子参战,肯定很危险。
羊琇向司马炎请辞,不批。
辛宪英告诉儿子: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下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
——去吧,一定要小心!古代君子,在家向父母尽孝道,出门向国家尽忠;在岗想到自己的职责,在道义上想如何立身,不让父母担心罢了,(这次出征),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
和弟弟辛敞的境遇一样,危险躲避不了。在危险之下,如何找到安全地段,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智慧。
辛宪英的话里,有几层意思:一,一定要知道哪些事不能干,要忠于国家,不忠于国家的事,肯定不能干;二,自己是什么岗位,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这也是尽责;三,刚强之外,还要仁爱宽容,和众人搞好关系,和而不同。
羊琇牢记妈妈的教诲,在钟会西蜀叛变中,完身而还,还因正言苦谏钟会,被封为关内侯。
不过,辛宪英在269年去世之后,羊琇开始放飞自我。他以奢侈放恣而名闻京师。
像温酒用的木炭,他都让用木炭碎屑压成兽形。这种奢华讲究的玩法,让洛阳富豪们竞相模仿。
高调行事风格,自然引来祸事,受人诬陷后,羊琇失宠生气,发病而死。
如果辛宪英活着,看到她儿子如此做人做事,也会感叹几句:如此轻狂,如此奢侈,败坏是迟早的事。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