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分合应对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在拳论中,被引用的最多,误解的也最多。误解的原因在于不熟悉古人的行文习惯。
许多拳家、拳理家,只是将“动”与“分”、“静”与“合”简单的对应起来,有的甚至将该句简化为“动则分,静则合”。
其实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叫“互文”,前后辞章,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譬如“打情骂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等等,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情则打,俏则骂”,或“翻为云,覆成雨”。而应理解成:“打骂情俏”或“手的翻覆,辄成云雨”。
同样,“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句,也应该理解为“动静则分合”。
熟悉了这一语法特点,结合拳论,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秘诀”的真实内涵了。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一节,阐明了太极拳是一架权衡动静变化的精巧“天平”,那么“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应理解为,当我们一旦称得对手动静端倪时,如何以分合之道而应对之。
太极拳如何应对动静变化?无他,“分合”而已!
孙禄堂先生将太极拳称之为“开合太极”,着实悟透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深刻内涵。
天地万物动静变化,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因而,应对对手的阴阳变化,或分或合,全凭权秤对手阴阳消长的个中消息,“分毫尺寸,须自己细辨,默识揣摩,融会于心,迨之精熟,自能随感斯应”矣。
“内开外合”,讲的便是分合应对的基本原则。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不一样的“漾太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