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会不会再次成为楼市利好
降准会不会再次成为楼市利好
谭浩俊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央行降准了,且这次降准不是此前的“定向降准”,而是“置换降准”,且降准的幅度高达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MLF)。
央行表示,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操作当日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也就是说,此次降准,对市场来说,等于实施了一次0.5个百分点的降准。
众所周知,与公开市场操作不同,降准释放的资金,是长期资金,只要不提准,这些资金就永远留在市场。相反,公开市场操作都是短期的,时间一到,就要收回。同时,降准释放的资金,成本低,也有利于银行操作和企业接受。公开市场操作的成本就要高得多,对银行和企业都是会加大运营成本的。
由于降准释放的是长期资金、低成本资金。因此,降准形成的利好也要大于公开市场操作。所以,听到降准的消息,各方一定会关注三大市场的情况,亦即股市、债市和楼市。降准对股市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目前受贸易战影响,投资者情绪比较紧张,投资信心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出台降准政策,无疑对提振投资者士气是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因为,如果股市进入下跌状态,带来的不只是投资者损失,更重要的是新股发行又会受阻,通过股市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的又会受到影响。所以,降准对股市来说,是希望能够起到提振作用的。对债市而言,与股市情况相同,也希望降准能够对债形成利好,能够刺激债市的投资者购买和持有债券。
只有楼市,是比较纠结的。虽不能说管理层希望楼市低迷,毕竟,楼市对经济的作用是比较大的,有的地方甚至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所以,从正面来看,降准也希望能够对楼市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能够促进正常交易和消费,维持楼市的平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前几次降准的情况来看,降准的目的全被金融机构给扭曲了。名为“定向”,实为“变相”,亦即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大多被银行变相进入到了楼市。不然,楼市也不会一直处于“不差钱”状态,不会在去年一段时间银行的新增贷款主要依靠个人房贷来维持。
这也意味着,此次降准释放的9000亿资金,到底会有多少进入到楼市,成为楼市的利好,将备受关注。我们不妨将其分成两块来分析。一块是,用于置换的5000亿存量资金,主要目的应是用来置换金融机构的中期借贷便利(MLF),避免这些资金到期后,银行出现资金紧张的矛盾。但是,这些置换出来由短期变成长期的资金,金融机构已投向哪里呢?有没有都用于实体经济呢?这是一个疑问。如果置换前的资金都是用于帮助开发商的,用于楼市的。那么,置换就意味着对楼市的支持,形成楼市的利好;一块是,新投入市场的增量资金。按照央行的设计,是应当投向小微企业,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矛盾。但是,总结以往的教训,定向降准都没有能够做到“定向”,而变成了“变相”。此次净增资金,能够定向吗?会不会也转道到楼市呢?千万别以为个人房贷利率越来越高,首付比例也越来越高,就认为金融机构不支持楼市了。金融机构与开发商之间的交易仍然存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暗中交易也存在。所以,资金转道和变相的可能仍然是存在的。不然,这么多次定向降准政策出台后,小微企业不会再资金短缺,融资成本也不会那么高了。
所以,此次降准,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尤其是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发布,贸易战对股市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市场需要补充稳定流动性的情况下,给市场释放一些资金,是完全需要的。释放的信号,也是积极主动的。但是,目标不能错,目的不能被扭曲。所以,防止资金转道到楼市是必须密切关注的一项工作。审慎管理的制度拟订工作已经转由央行来办理,能否将此次降准与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对金融机构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执行率实施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货币政策的作用才不会在执行中打折。
本文作者谭浩俊已入驻:
搜狐丨网易丨今日头条|
天天快报丨一点资讯丨UC头条丨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和讯博客丨
新浪财经|慧眼财经|云掌财经丨嗨牛财经丨
脉脉丨雪球丨同花顺丨
趣头条丨虎嗅网丨搜狐焦点丨
商务合作,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