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的败亡,让贾母不是原配夫人的秘密浮出水面
红楼梦中,荣国府的主要领导,从贾母到王夫人,乃至贾政,似乎都是吃斋念佛,积德行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居然发生了多起人命案,细思极恐,让人毛骨悚然。从王夫人的大丫鬟金钏跳井,贾宝玉的丫鬟晴雯被逐病死,迎春的丫鬟司棋撞墙而死,贾母的丫鬟鸳鸯自缢身亡,尤二姐吞金而死,因王熙凤做鬼,金哥与王守备的儿子殉情而亡。荣国府的上空,不知飘荡着多少冤魂?何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让我们循着荣国府五代主子的名字,探寻曹公隐含在其中的秘密。
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善,娶的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即贾母。从荣国公给长子起的名字可以看出来,是希望后代能够改变过去尚武之家的杀戮习气,能够一心向善,多积阴德。那么贾代善对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宝玉因为琪官和金钏一事被父亲贾政痛打。贾母闻听赶到后,贾政上前躬身赔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政儿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勵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到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吩咐谁去!”当贾政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是为光宗耀祖时,贾母说道,你说教训儿子是为了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
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当贾母说,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吩咐谁去?周汝昌评点本,红学专家周汝昌在此点评:此贾母一生苦处。此处正是点明了贾政不是贾母亲生儿子的事实。这正暗合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或叔父)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儿子的现实情况。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原配顾氏,早亡。后娶李氏(红楼梦中的贾母),所生长子曹顒,乳名连生,字孚若,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曹寅的二儿子珍儿,为妾所生,二岁夭折。曹寅去世后,曹顒任江南织造。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京城爆发天花,曹顒染病身亡,他出生在京城的儿子不知何时已经夭亡。曹顒文武双全,深得康熙器重,曹顒死后,康熙曾说:“曹顒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初九,康熙帝批谕:“着内务府总管去问李煦(曹寅的大兄哥,曾任苏州织造),务必在曹荃(曹寅二弟)诸子中找到能奉养曹顒之母如同生母之人才好。”曹荃的第四子曹頫(红楼梦中的贾政)经皇帝同意,过继给曹寅,并任江宁织造。
周汝昌之所以评点贾母的这句话正是贾母一生的苦处,是因为贾母自己那么优秀的儿子死了,还能和谁去说呢?这也是贾母对贾宝玉宠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受丧子之痛的贾母,未免会对孙子有所溺爱。
第二、当日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是说曹寅(红楼梦中的贾代善)对儿女的教育还是遵循劝善教化的。脂砚斋在此批注:如此碍犯文字,随景生情,毫无牵滞。是指曹頫原属过继,并非亲生。因而未得父亲教育之真谛。这也是红楼梦中贾政多疏于家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未能将家教传统继承下来,以至于贾代善劝善的家庭门风没有得以延续。这是荣国府劝善而不从善的主要原因。
荣国府贾代善的两个儿子,贾赦、贾政,曹公在此通过这两个人的名字,点透了导致荣国府最后败亡的根本,那就是干预朝政,参与皇室内部的权利斗争,以至于在派系斗争失败后,受到牵连而败亡。下面,我们就从分别从贾赦、贾政这两个家族的人名中探寻其中的奥秘。
贾赦在红楼梦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夺扇、嫁女、讨鸳鸯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誤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写道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二十几把旧扇子,让贾琏设法弄来,石呆子偏一千两银子一把也不卖。最后贾雨村便设了个法子,讹石呆子拖欠官银,将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给了贾赦。为此,贾赦还质问贾琏没本事弄来扇子,贾琏说道,“为这一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贾赦闻听此言竟然将贾琏打的动不得。
可能会有读者感到不能理解,为了几把扇子,至于让人遭受牢狱之灾吗?曹公在此写古扇有何用意呢?此处的扇子不仅是指古代珍贵的扇子,还是皇权的象征。古代皇帝出行时,常有太监和宫女拿着两个非常大的扇子紧随身后,这种扇子被称为仪仗扇,是一种皇权的象征。曹公此处写贾赦勾结贾雨村夺扇子,实则暗指参与了皇室的权力斗争。试想一个穷的饭也吃不起的人,家里竟然藏着二十几把世所罕见的古扇,连荣耀如贾府这样的人家都没有,若非曾经的王公贵族出身,哪来这些显赫的藏物?在元妃省亲时,曾经点过一处 戏《豪宴》,这是戏剧作家李玉的作品,描写了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向莫怀古索取祖传玉杯一捧雪,莫怀古虽然极力保护,但还是被严世藩夺走,最后莫怀古的儿子莫昊冒死上书 ,为父申冤。脂砚斋在此点评:一捧雪伏贾家之败。石呆子的故事,正是荣国府获罪事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红楼梦中多次写道扇子,如宝钗借扇,晴雯撕扇,曹公均有深层的含义,值得深思。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贾赦将女儿贾迎春许给了孙绍祖,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但想来拦阻却亦必不听。贾政又深恶孙家,当年是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而迎春回娘家后,便向王夫人说道,是贾赦使了孙绍祖五千两银子,将迎春折变给孙绍祖的。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不把迎春当夫人看待。
贾迎春的婚姻,更揭示了贾赦无视国家法纪,大搞权钱交易的事实。首先看看贾家和孙家是如何开始结交的?贾政知道,孙家当年是有了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何谓不能了结之事呢?当然是贪赃枉法事败,面临皇上追责之事。而贾赦收了孙绍祖的贿银后,利用手中权力帮孙家摆平不能了结之事,自然属于违法。而孙绍祖所说贾赦所使的五千两银子岂不也是此类钱财?当然无法摆在桌面上说了。所以就将贾迎春抵价折变顶给了孙绍祖。一个女儿都可以顶账的人,何谈什么善行?
贾赦在红楼梦中最出彩的事情,莫过于讨贾母的丫鬟鸳鸯为小老婆的事了。此时的贾赦,不仅觊觎鸳鸯的美色,更觊觎贾母的私产。企图将鸳鸯搞到手,进一步侵吞贾母的财产。不料鸳鸯致死不从,以致贾母去世后鸳鸯自缢身亡。在这件事上,贾赦的贪婪恶毒和邢夫人的愚钝盲从暴露无遗。
“邢”,在古代汉语中通“井”。曹公在此给邢夫人这个姓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邢夫人的为人就像一口井,经手的钱是只进不出。只要不出钱,对贾赦的行为是一味奉迎,曲意盲从,不做劝诫。难怪贾母说邢夫人,你倒是三从四德。
贾赦的儿子贾琏,在女儿巧姐出痘时,居然私会贾府名声最为狼藉的女人多姑娘;背着王熙凤偷娶尤二姐,将父亲贾赦赏赐的丫鬟秋桐纳为房里人。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女强人,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荣国府的一二把手贾母和王夫人的奉迎上,对于丈夫贾琏的出轨 行为虽多次围堵,但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荣国府的第三代长房贾赦与其子贾琏的贪赃枉法,寡廉鲜耻,邢夫人与王熙凤的忙于逢迎,贾迎春的懦弱屈从,终是荣国府的长房在第四代人手中走向了没落。
荣国府次子贾政的家庭,因为贾王两家的联姻,涉政的色彩最为浓厚。贾元春是贾家参与政治的台前人物,其舅舅王子腾是政治势力的幕后推手。然而,王夫人给贾政带来王家的政治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祸根。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是贾探春嘴里老佛爷似的人物,但实际上是心狠手辣,夺命杀手。从接纳薛姨妈一家进京,就接纳了薛蟠这样的杀人犯,视人命为草芥,置国法于不顾;
贾宝玉调戏金钏被王夫人听见,立刻被一巴掌打出贾府,致使金钏跳井而亡,王夫人却对薛宝钗说金钏打坏了她一件东西,她说了金钏几句,不成想金钏就跳井死了。薛宝钗的答复更为奇葩,说金钏也许是在井边玩耍,不慎失足掉进井里了。人命关天的事却说的如此轻巧。
抄检大观园后,因司棋与表哥潘又安有私情,将司棋逐出大观园,致使司棋撞墙而亡;病中的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只许贴身的衣服撂出去,外面的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穿,以致晴雯气病交加而死。其余的几个唱戏的女孩也被逐出,最终出家为尼,坠入空门。
以上种种,哪能想到是那个整日嘴上念佛的人所为?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立刻痛下杀手,断无半点善念。贾政遇上这样的老婆怎能不因政而亡?这也正是贾母在贾赦讨鸳鸯做姨娘一事上对王夫人大发雷霆,而对真正的主事者邢夫人反倒心平气和的讲了一大堆道理的深层原因。因为明察秋毫的贾母清楚,邢夫人与自己做对是因为愚钝,而王夫人与自己做对则是骨子里的狠毒。当然,作为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的狠毒也秉承着王家的传统,从尤二姐的死,金哥和守备儿子的殉情可见一斑。
贾珠的寡妻李纨,在贾家败落,儿子贾兰科举得中,重登富贵之时,却不对贾家伸出援手。因此,曹公在李纨的判词中写道,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
至于贾宝玉与薛宝钗婚姻的结局,众所周知,不需细谈。痴傻的宝玉入洞房,出家的宝玉离洞房,可惜这补天的美玉成为伤残。
贾环,乃贾坏,实为贾家一下流种子也。元春因政治斗争失败而亡,探春远嫁番邦和亲。荣国府最终因涉政而亡。长叹之余,希望后代能够多劝善、从善,吸取教训,从头再来。
纵观贾家宁荣二府的命运走向,曹公通过人名,给我们点明了其中的发展伏线。宁国府虽崇教化,但却干尽伤风化之事,胡乱敬神灵,致使本末导致,加之后人不珍惜祖德,最终衰败;荣国府本劝从善,却因涉政,做尽恶事,寡廉鲜耻多奉迎的贾赦之家,政亡主完玉又残的贾政之族,德行不够,难继祖业。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看到自己这些后代不知做何感想?古时明月曾照今,今月何曾照古人?不懂反哺,一味高乐,最终只能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宁荣二府的这些演(贾演)员(贾源)们,将一曲红楼美梦,演成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果喜欢,不要忘了点击关注:大众眼里的红楼梦,给你解读更多有趣的红楼梦故事。或者相约FM886山西故事广播,周三下午四点到五点,爱阅读栏目,我将做客直播间,为你讲述有趣的红楼梦故事。欢迎点评、转发。原创不易,转发请注明。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