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超║浅谈校园文化之内涵
近日,有媒体作者撰文称,在某学校门口看见一道景观:校门口两边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数量之多、年代之久、种类之全,可许多家长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却不敢恭维。
各式各样的荣誉“上墙”并不是一校孤例,将学校获得的大小牌匾挂在校门口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做法。应该承认,这些牌匾有的含金量十足,但不排除一些荣誉是粗制滥造、模棱两可、牵强附会的,甚至也有一些来历不明的注水“牌匾”。
各式各样的荣誉“上墙”是学校展现校园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反映了文化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关于校园文化较为突出的观点是“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笔者赞同这种理念。此外,笔者还认为,校园文化环境应该包括文化环境和软文化环境两方面。
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属于校园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又叫校园的显性文化。
文化品位高的校园布局、建筑、设施好比是一本优质的教科书。笔者参观比较过几所中学,发现有的学校,校园规划不科学,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呈兵营式,单调呆板,无文化可言,给人心慌烦闷、意志消沉的感觉。然而,有些学校只要一踏入校园就会使人心旷神怡。由此可知,学校的选址应自然、科学,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应具艺术性,显得朴素、典雅、协调、新颖,富有教育意义。内部陈设应有现代气息又不乏古韵,合乎人性。现代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应基本齐全。净化、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的校园,给师生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令人无时不受到美的熏陶。
校园文化的硬环境的核心是管理制度。它应昭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能够体现出学校管理的独特风格,而这也应该是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管理制度始终要突出“以人为本,学生为大”的理念。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一定能教育培养出人才,学生的身心也一定能够在校园制度文化中健康成长。学校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往往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它既能反映出学校领导文化素质的高低,也能反映出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还能反映出“火车头”的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能力的强与弱。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决不能凭主观意志决定的,它应该是科学论证后的结果。
前文提到的依靠校门口的一墙牌匾来赢取口碑终非长久之计,学校应更多地思考自身的内涵发展,以积极开放的办学姿态和方式来证明实力,提振信心,赢取良好的社会口碑。
对此,学校不妨大胆推进“开门办学”的尝试。在一些特定的校园开放日,向社会敞开大门,让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后勤服务等接受社会的全面检阅。如果一所学校有这样的自信,能以开放的姿态倒逼学校各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必然会为赢取良好口碑打下扎实的社会基础。
学校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为教师提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进而以教师队伍的强大来吸引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形成学校、教师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学校良好口碑的形成开启最强劲的引擎。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最直接、最有效资源,这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
另外,学校应注重调动校友的力量。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恐怕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应与校友保持常态联系,而不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或事件才意识到校友的重要性,不要让“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成为一句空话。当然,学校也要摒弃以钱财、官职来衡量校友价值的错误倾向,真正让学校和每位校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须知,校友们的口耳相传对打造学校良好口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应该承认,那些上墙的牌匾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荣誉和声誉的证明,但也要避免其泛滥成灾。口碑之所以成立,更多的是人的因素,学校应以人为本,赢取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的口碑。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夏鸥;校对:十一郎;
策划:周华景;责编:李瑜;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李思超,先后任教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晋元中学、镇平中学。 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州日报、梅州市作家协会、梅州市楹联学会分别吸收为通讯员和作家协会会员、楹联学会会员。
参加人民网首届党员书评大赛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