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缸葬、火化 | 你可曾知晓千人圹和畚箕头扑

宁海妇保院西面的千人圹

你不陌生土葬
也听说过和尚圆寂后的缸葬
你可曾知道旧宁海的
畚箕头扑和千人圹

千人圹又称孩儿圹、孩童塔或娃祠

今日请你品读潘永华先生的

《孑立在宁海村野的千人圹》

你也可以点开“乡土宁海”旧文

林常飞 |《“娃祠”和“乱葬场”》

(单击链接)

孑立在宁海村野的千人圹

文 | 潘永华

一日,与人聊及往昔婴儿的死亡率,不由自主的就使我想到了兀自孑立在我县村野的千人圹。于是,趁着去村里办事之际,分别查看了曾经所熟知的长洋与大蔡两座千人圹

长洋村的那座,伫立在村北长畈公路西侧山边的农地中,由于农地早已撂荒,所以,整座千人圹被各种荆条藤蔓覆盖得严严实实。因赤手空拳未带工具,深怕草丛中有毒蛇盘踞,故不敢贸然近前去拨拉密不透风的荆条藤蔓,并窥探其中的“庐山真面目”,只拍了张“朦胧照”,以证明该圹至今仍然存在。

大蔡村的那座,坐落于村南东侧山坡中半已荒芜、半在耕种的农地上,千人圹的一侧暨顶部也被野草和藤蔓所遮盖。要不是有人悉心指点,着实难以找到。

所谓的千人圹,是指四周暨顶部皆用红石板砌成的集中安葬死亡婴儿的方形建筑,因四周皆无门窗,只在顶部留有一块可供移动的石盖板,人们将之称为千人圹,也叫千人池或席圹。

由于过去农村中普遍缺医少药,孕妇在分娩时,绝大多数是由未经专业培训的人所接生的,这些人在接生时又不懂得对接生用具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婴儿因此受感染而夭折的不在少数,加上缺衣少粮与连年战争,婴儿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难怪自1850年至新中国成立的百年间,我国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始终在4至5亿之间徘徊,人均寿命更是低得可怜。

那时,为了集约利用土地,并给死婴以应有的尊严,条件稍好的村庄便建造了千人圹进行集中安葬。婴儿夭折后,父母强忍悲痛将孩子用拦腰(即围腰)包裹好,然后由父亲或请其他村民送到千人圹去安葬。安葬时,先把圹顶的盖板移开,尔后小心翼翼地把死婴放进圹内,再把盖板盖回去,这才一步三回头地缓步离开。未建千人圹的村庄,一般先由家人用拦腰包裹好后放入畚箕,然后将死婴埋葬到上辈亲人的坟茔旁,再把畚箕倒扣在新磊的土堆上,俗称“畚箕头扑”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莫不是为人父母者天大的喜事。而眼看着诞生不久的孩子因缺医少药而离父母远去,莫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又显得那样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立即着手狠抓医疗卫生事业,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首先重点培养农村接生员队伍,尤其进入1970年代,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各公社相继建立了卫生院,各大队则分别建起了合作医疗站,部队也分派大批军医送医送药到农村开展各项义诊活动,从此,农村村民遇到头疼脑热的小病不再出村,一般疾病不用出公社,医疗卫生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婴儿的死亡率也因此直线下降。至1970年代末,我国人口因此激增到8亿余,到去年底,我国人口更是增长到了14亿,要不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数量必然更加庞大。

如今,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寿命也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从1970年代起,千人圹基本上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年青一代更是不知千人圹究竟为何物,但它却是历史的遗存,不该被人们所遗忘。

宁海天然的千人圹:岔路柴家万婴柏
桃源南路老张面馆
老张面馆海鲜面品料丰富,有长街蛏、东岙蚌、小黄鱼、虾,还有不油不腻的肉丝浇头,自制的猪油韭,麻辣酱,每碗价格不超过20元,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吃货们还等什么,赶紧去吧!地址:桃源南路329号,南山药店隔壁(南),仅供早、中餐。

广告

□供稿:潘永华

□ 排版:水东居士

□ 审核:天姥老人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