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未见,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现实版的航天工作人员的爱情”
“是高中可以光明正大看的电视节目了”
……
中秋节,合家欢,娱乐独角兽却注意到了一组关键词:《朗读者3》,回归,破防。
有人在大巴车上“带着口罩眼泪鼻涕一大把”;也有人“后悔敷着面膜看节目了,泪水混合面膜精华”……画面太美不敢想象,好笑,又真实得令人动容。
《朗读者3》当然不只是“好哭”。背后是一份情感和精神的高度共鸣。
就在看《朗读者3》之前,一位老师刚刚收到了转学生的求助,“即使去了远方,当她遇到困难时,还是会想起曾经教过她的老师”。这份感动在看到徐冬林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一件事足矣”时,彻底爆发。
微博上,有人翻出了书架上收藏已久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再次重温;有人看到杨元喜院士回忆家人时,台下的妻子王志红眼含泪花,甚至有网友将两人的爱情称为“现实版的《你是我的荣耀》”……
阔别三年,《朗读者3》告诉我们:她值得被等待。而她最大的魅力,就是让无坚不摧的战士褪去铠甲,用最柔软的自己与大众对话。
杨元喜,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也是那个柔软的为人亲者、可爱的为人夫者。“我就非常努力争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朴实的语言里是他对妻子爱的回应。——真·神仙爱情系列。
原来用瘦弱身躯扛起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也曾是丈夫疼爱、父母娇宠的小女儿。得知丈夫胃癌晚期时两个人的抱头痛哭、丈夫的一夜白头和骤然离世,让她时隔多年谈起仍然记得那种绝望:“那个日子过不出来”。
时隔三年,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朗读者》?这究竟是怎样一档神奇的节目?答案随着第三季的首播正在揭开。
当战士褪去铠甲:
“我”彻底破防了
英语果然诚不欺我。“凡尔赛学霸”如杨元喜,也都在1982年考研究生时吃了英语的“教训”。毕竟在此之前他的学习感受是这样的:
“只喜欢读书没有别的爱好”。
“题都太简单了,不是一般的简单,而是太简单了”。
不过这套跨越40年仍然通用的学习方法论背后,恰恰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工作者最真实的一面:遇见问题攻克难题,“很简单,就是学”。
学霸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六七十年代家庭最典型的素描。
杨院士的父亲是一个残疾军人,没办法劳动,而自己也是后来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身上还有一颗子弹没有取出来;即使兄弟姐妹7个读书都非常好,但贫寒的家境下,他们都选择放弃自己的学业,成全杨元喜去读书……
节目里,这位刚毅的军人多次哽咽了:“不说这个,不说这个了”。
但也是这样一个家庭,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内心,“家风传承”的弹幕刷屏而过。
杨元喜从来没有顶过父母亲一句嘴,也不会顶嘴姐姐,尊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基因”。在儿子的教育上,他同样沿袭了父亲的理念:甚至连儿子在大学面试的时候,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这跟我的父亲对我们这样的传承是一样的”。这也是他从家庭汲取的能量,家风传承以一种最触动人心的方式被大众所关注。
他和妻子王志红的爱情,同样羡煞了观众。
“我一往情深,一直追啊”,王志红形容自己的感情;
“我就非常努力,争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杨元喜的回答质朴也有力。
39年的婚姻,仍然留存在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双向奔赴的爱情谁听了不流泪呢”,有网友感慨。
但很多人忽视了他们前后分居15年、杨元喜的满格工作和“回到家什么活儿也不干”背后,航天人家属的付出和支持。她是杨元喜“最清晰的最稳定的家的坐标”。
杨元喜与中国北斗的故事,或许对于喜爱航天的人来讲并不陌生,但在《朗读者3》中,他不仅是“中国北斗代言人”,更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是一个探究“人”的节目,也是一个带我们去探究“人之所以而为人”的过程。
2、张桂梅:女战士的孤独和愧疚
张桂梅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只是鲜少有人关注过她像个女战士般屹立的背影里,始终带着一份难以疗愈的伤痛、孤独和愧疚。
“我在亲情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当董卿念出来这句张桂梅的自白时,也决定了这不会是一个轻松的故事:为了让企业家支持自己办女高,她错过了与哥哥告别的最后机会。当她再打过去的时候,哥哥已经被火化,电话也被姐姐挂断。
张桂梅是家里的老幺,她出生时,母亲48岁,父亲53岁,家里人对这个小女儿分外疼爱。但她能回家乡为父母扫墓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也没有来得及见姐姐最后一面。
亲情上的缺憾不免引发一些质疑,“她只是为了荣誉,拿出瘾来了”;但是张桂梅很清楚,“我只是想让山里的孩子多走出去一个”。来自旁人的声音和自己不被理解的意志,成为两股角力,始终存在。
而董卿搀扶着她走向台前的时候,她的十指上仍然贴满了医用胶带。很难想象这个瘦弱的肩膀究竟担了多少风雨,才会站成如今“女战士”的模样。
她朗读的是一封写给已逝父母的家书:
“这些年来,我几乎把他们忘记了,眼前出现他们模糊的身影,眼光中我似乎听见爸爸在讲:你是爸爸的好女儿,爸爸妈妈不生你的气,你忙你的吧。”
她渴望被忽视的亲人谅解,更渴望自己的意志理想能够被肯定。当满面沧桑的女战士落下眼泪,在信中向父母诉说心情,被包裹的柔软女儿心也让人动容。
不过回到她奋斗终生的华坪女高,她又变回了那个战士:即使浑身疼痛只能和衣而睡,也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刘翠青&徐冬林:“你是我的眼”
8月28日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在领跑员徐冬林的协助下以56秒25的成绩获得金牌,并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
这是他们搭档的第八个年头,刘翠青说两个人“除了洗澡、睡觉不在一起,其他时间都在一起”。而这次,因为推迟一年的比赛,他们面临比平时更大的考验。
老运动员的伤痛逐渐显现:徐冬林做完膝关节手术不到一年时间,节目录制的时候他因为撞上了前一棒的选手,旧伤复发,双腿还泡在冰块中。
刘翠青同样面临着伤病后的体能下降: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她会呕吐。
“训练的量会减少吗?”她的答案非常肯定:不会。虽然平均每次跑两组300米的模拟训练,她都会呕吐一次,但也始终没有放弃。
“当他们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他们已经赢了。”教练说道。
让人破防的是,拿下冠军、身披国旗,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徐冬林却将刘翠青高高地举了起来,“我就想让世界为她欢呼”。
还记得董卿去年在朗读亭一平方米里问刘翠青,“如果可以给到你光明的话,你第一个想看的是谁?”毫不意外,她的答案是“我的领跑员”。
运动场上的互相扶持和成就,生活中徐冬林同样有其感性的一面。载誉归来的徐冬林朗读了《写给未来的你》(节选),这是拼搏在运动场上面对伤痛仍然坚强乐观的男人,对妻儿最深沉的爱和最美好的期待:
“正直、勇敢、独立,我希望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从载誉的人物到有血有伤也有温情的鲜活人性,我们走近并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探寻他们铠甲下的“柔软与坚定”,与之共鸣并从中汲取力量。破防之后,弹幕上刷屏的“这才是我们该追寻的榜样”,或许可以代表观众最真实的声音。
三年未见,
为什么我们仍然需要《朗读者》?
《朗读者3》的片头非常经典。生命流动的长河里,一场智者的对话在拉开:“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当经历困顿和艰难之后,人类的答案会有所改变吗?
这个并不新鲜的命题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在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没有说教,只有真情实感的分享。
杨元喜用《人类群星闪耀时》致敬航天人和有志于航天事业的青年学子,道尽了科研道路上的艰难和敢为人先。但归根结底,会为了家人流泪感动的他,才是那本最生动的说明书。
还是熟悉的一个人、一段文,不是嘹亮的口号,人物的落地感才是最具穿透性的力量。访谈和朗读在这里相辅相成,或点睛之笔或情感寄托,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故事。
但《朗读者3》在情感和精神力的传递上又是“克制”的。董卿始终紧紧握着那把理性和感性、专业与通俗的尺子,让节目保持在“舒适性极强”的区间内。
谈及“尊重父亲”时杨元喜忍不住哽咽,随后董卿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对儿子的教导也让杨院士脸上再度扬起微笑;
张桂梅的诉说夹杂着伤痛,董卿为她留足了时间去消化情绪,女高、亲情、爱情话题的递进和穿梭也让嘉宾和网友都不至于深陷悲伤。
这些也让节目深刻但不沉重,充满了“知性之美”。
另一重的惊喜,是史实资料、温馨氛围、网感表达等多重元素的融合,也在不断调节观众的心情。
杨元喜关于中国北斗的分享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为什么要研制北斗、对原子钟的解释都通俗易懂,穿插的史实资料也让观众能更加直观地进行感受;
和妻子王志红的互动里,两个可爱的人双向奔赴的爱情和对视一笑的甜蜜氛围,也冲淡了亲情话题下的沉重。
“爱情最好的状态是什么”等现实向话题探讨也在快速破圈,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而这或许是一档文化类节目最意外但也最普世的“收获”。
而在观众的“破防”里,实则是对精神共鸣的强烈追求,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
杨元喜的英语学习历程,让网友感慨“优秀的人如此努力,我凭什么不奋斗”;他和王志红的神仙爱情里,同样让“努力上进”和双向奔赴的爱情有了模板;
张桂梅的家书道尽亲情的遗憾,也触痛了无数漂流在外的游子的心,与其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如及时拿起手机给远方的父母通个电话。
当然也有人在思考:我曾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并为之沉思着。
更广泛意义上来讲,《朗读者3》精准契合了时代下观众的情感需求,是对观众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精准联结。今年以来,航天精神、体育精神等无时无刻不在撬动大众的注意力,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节目传递的精神力和情感,自然也更容易渗透并形成现实力量。
《朗读者》正在跳出狭隘的文化定义,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最真实的当下,无论是人物还是精神力、情感温度。这或许正是三年未见,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朗读者》的最佳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