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命名杂谈

作家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谈及:“不管你到了多么偏僻的小镇,总能找到一两家小小的中药店,就是这股气味,一闻到就放心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中药的源远流长。

一、中药的命名方法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广泛,其命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大体说来,有以功效命名的,如益母草、王不留行;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如苏叶、板蓝根等;有以产地命名的,如川黄连、潞党参等;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如半夏、冬虫夏草等;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如五味子、红花等;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如番泻叶、胡椒等;有以避讳命名的,如山药、元胡等;有以人名命名的等,如刘寄奴、杜仲等……命名方法可谓丰富多彩之极。

比如,烟叶曾补称为“气死名医草”,对于此命名我百思不得其解。后读《滇南本草》,其中记载:“昔一人生搭背,日久不溃,将死,名医诊视,皆言死症,俱不下药。后一人授以此草,疮溃,调治痊愈。后人起名'气死名医草’。”如此命名,令人忍俊不已。

有些药物的名字有些粗俗,古代医药学家多隐去俗称,雅化其名。如伏龙肝,即为灶心土;凤凰衣,实为鸡蛋膜;五灵脂,则是鼯鼠的粪便……

二、中药名字里的故事

中药的命名里还会有一些故事,有的情节还颇为曲折生动。

比如,罗汉果。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名叫罗汉的人,患有多种疾病,身体虚弱,后吃此果后,身体日渐健康。于是,他使用此果治好很多病人,从此,人们就将此果起名为罗汉果。

又如,墓头回,相传华佗曾用此药救活一正待入墓埋葬的病人,故名。

再如,女贞子,相传春秋时代,鲁国有个爱国忧民的女子,看到国破民穷的状况,甚为哀伤,世人皆疑她是婚事不顺而忧怒,爱国伤神之心被误解,她一气之下,出走深山,靠在一树旁,慨然长叹,弄琴悲歌,歌罢曲尽,乃于该树上吊身亡。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烈女,人们将此树命名为“女贞树”,其果实誉为“女贞子”。对于女贞子,《本草纲目》还如此解释:“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琴操》载鲁有处女见女贞而作歌者,即此也。”这是从儒家文化上来解释药名了。

还如,刘寄奴来源于宋武帝的故事。宋武帝在一次打猎中坠马摔伤,疼痛不愈,后来用了一条蛇衔来的草,疼痛顿消。此草便以宋武帝的小名“刘寄奴”命名,有活血通经功效。

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使君子”的来历,“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因此得名。另外,徐长卿的来历亦是如此。这名字原是一位村医之名,只因他擅长用一种草药治疗疑难之症,后人便以其名徐长卿来命名这种草药。

黑丑又名牵牛子,名字就来源于一个传说,一位大夫用一种中药治愈了一位老农,老农便牵来一头牛作为报答之物,此后,这药名之牵牛子。又牛对应十二地支的丑,其籽色黑,故又称之为黑丑。显然,这与文化有关,而并不是其长的丑——事实上牵牛花非常漂亮。

关于淫羊藿,其命名源自陶弘景,他说:“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关于何首乌,传说唐代一位姓何的农民常以一种山芋样的东西充饥。他寿高一百三十岁时,仍然须发黑洞,故后人称这种“山芋样的东西”叫做何首乌。

关于禹余粮,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

最离奇的是山药。山药本名薯蓣,唐太宗名李豫,“豫”与“蓣”同音,为避讳而将其改为“薯药”。到了宋朝,又因宋英宗名赵曙,又将其改为“山药”。

……

此类故事甚多,作为一个中医人,于临床工作之余不妨多多浏览。既可加深对于此药的理解,更可以于忙碌的临床工作中获得一些闲暇。

三、中药的别名

另外,不少中药还往往有别名,亦不可不知。

比如,大黄,因其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因产生四川,又称川军;茜草能活血止血,故俗称为血见愁;仙鹤草能补虚,治疗脱力,故俗称为脱力草。

有些中药为了突出其贵重或疗效突出,常被夸大称呼。比如,木蝴蝶在《滇南本草》中被称为“三百两银药”即是此意。再者,据《中华本草》记载,有20种药物有“金不换”的别名。为什么都叫“金不换”?显然,或贵重,或疗效好。一般平时所说的金不换多是指三七。

……

四、李时珍解释中药名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于许多中药的命名解释的非常深刻,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比如,他说:“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当归活血补血,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因功用而得名。

益智仁,“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

甘草之所以称为“国老”,陶弘景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因此甘草有解百毒,调和诸药之效。

黄芪,原名“黄耆”。“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因颜色黄归土入脾、功用补中益气升阳而得名。

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藤茎,相传此藤夜则相交,昼则分离,故名,为治疗心神不安之失眠等良药。

合欢花,能安神解郁,“味甘气平,主和缓心气,心气和缓,则神明自畅而欢乐无忧。如俗语云,萱草忘忧,合欢蠲忿,正二药之谓欤”。因合欢蠲忿,令人欢乐无忧,故名。

远志,“所谓远志者,以肾藏志,远志能宣泄肾邪,邪着则志不定,邪去而志自远大也”“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远志让人心志远大,故有宁神功能,因功用而得名。

王不留行,其“性走而不守,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因其性善走窜而得名,故活血化瘀之功很强。

川芎,原名芎藭,“人头穹癃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藭之名”。因主产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简称“川芎”。

郁金,金,言其色黄;郁,言其善治郁病。诚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故有行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萆薢,“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善治下肢关节酸痛无力。

佩兰,“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

威灵仙,“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通络之力极强。

地骨皮,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所以本品重在治疗骨蒸潮热。

紫苏,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明言紫苏理气和胃之功。

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产地而得名。

滑石,“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腻,故以名之。”可治疗下窍不利之淋漓不畅。

……

小结

可以说,中药的命名充满了奇思妙想,可谓丰富多彩,还折射出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探讨事物命名的根源,古人称之为“名物训诂”,有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中药,进而方便运用中药。

作为中医人,我们不得不重要中药的质量。因为方子开的再好,若药材不好,那么,疗效也就跟不上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如此说:“古之医,有自将采药,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以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悉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此也。”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图片购买选择中医推荐产品👇
(0)

相关推荐

  • 中药特殊术语汇编

    中药 特殊术语汇编 [珍珠盘头]如银柴胡根头顶残留的茎痕及芽痕.状如珍珠集盘,习称珍珠盘头. [沙眼]如银柴胡根体上由于须根脱落后留下的小孔穴.[筋脉]指纤管束中木质部部分所形成的纹理,如防己,附子. ...

  • 【转载】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命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 ...

  • 中药的命名原来这么有趣,210味常用中药名释义!

    "张胜兵中医"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g ...

  • 第三节 中药的命名

    第三节 中药的命名

  • 用皇帝小名命名的中药,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中药刘寄奴名字的来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刘寄奴[释名]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 ...

  • 中药的有趣命名

    以形态命名:如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 以气味命名:有酸味的酸枣仁 ...

  • 中药是怎么命名的呢?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它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远古时期, 先民们在采摘野果.采集种籽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开始对接触到的这些植物的药性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一些中药在文字记载之前就可能 ...

  • 命名智慧:中药成药与方剂的命名​!

    中药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方法和标准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供临床医生辩证使用的一类药物.中药成药来源复杂,其命名也是多样化的.理想的命名,乃是对该成药最简练的说明和和提 ...

  • 中药究竟是怎么命名的?

    中药究竟是怎么命名的? 张工 亳州三知堂药业 昨天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咱们的中医药也有5000年的历史了,中医药之所以前面都有一个中字,就是因为她发源于中国,并为我们炎黄子孙的健康保驾护航 ...

  • 杂谈医话------漫谈中药亲自尝试

    我觉得一个好中医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亲自实践和尝试中药的勇敢精神.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一些中药的药性.用量要想掌握的透彻和精确,非要亲自尝一尝不可, ...